2022年第39期·引企驻校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以厦门华厦学院环境与公共健康学院为例

2023.09.11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9期

黄华斌,郝春莉

(厦门华厦学院 环境与公共健康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系统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坚持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

一、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专业偏离产业需求。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不符,新技术成果没有适时融入课程,专业没有走出象牙塔,专业能力培养不符合产业发展需求。(2)学用脱节。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少,教学过程真实案例少,学生会疑惑“学有何用”。教师缺少行业经验,实验项目仅限于模拟实际任务,甚至“纸上谈兵”“教无所依”,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

二、引企驻校是推进产教融合的有力举措

引企驻校是提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岗育人的理想方法。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引进企业技术设备,突破仿真实训的瓶颈,为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实践学习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在校内企业的实岗训练中,学生不仅学习专业技能,而且通过了解企业管理理念和感受校企文化的相互交融,提升其职场意识和职业素养。

引企驻校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必要条件,建设一支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应用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通过引企驻校,教师能够经常在合作的校内实体企业中实践锻炼,全方位深入了解企业,结合企业实际制定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评价体系等。

引企驻校是解决学生顶岗实习难题的有效方式。很多院校将学生顶岗实习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集中进行,虽然在时间上有了充分的保证,但由于院校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足、管理不到位、考核难度大等一系列原因,实习变成了学生在企业打工。为使学生通过真实有效的顶岗实习切实提升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融入企业文化,立足社会,引企驻校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

三、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具体举措

依托现有教科研平台,通过共建共享,引企驻校,引进与专业密切相关企业进驻专业平台,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资源优势与业务优势,促进专业与检测产业的融合;以检测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国家标准为参照,倒逼实践教学项目改革与优化,解决学用脱节问题,切实培养适应产业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探索构建以真实检测任务为引领的教岗合一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在真实项目中训练,在真实岗位中成才。

(一)引企驻校,解决专业与产业偏离问题

通过建设综合性平台、扩大对外开放和专业质量工程建设,多方着力使专业走出象牙塔,更贴近产业发展新需求。在厦门市食品药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厦门市环境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建设了福建省环境监测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理化分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多个行业企业共建实验室,使实验室设置更贴近产业需求,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需求。通过引进第三方检测机构,助力其申请计量认证检测资质,扩大检测业务范围,打通专业与产业的隔阂,使专业较快地融入产业。不断促进专业与企业的合作融合,为教师团队创设机会,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与经验,使青年教师能够真正承担实际技术开发与服务项目,切实培养一批精通检测业务、熟悉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为教学内容和过程融入行业实际经验做好铺垫,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专业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促进课程体系设置优化

以专业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使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贴近产业需求。针对课程设置陈旧、新技术成果没有适时进课程、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少等问题,通过专业改革、教学改革等项目的实施进行改革优化。如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为福建省一流本科建设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福建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项目、应用型本科建设项目培育专业、新工科建设项目立项专业。以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应用型本科培育项目等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优化课程设置。产业新需求与新技术进课堂,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培养环境在线监测人才,在拥有硬件平台的基础上,参与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示范性专业群”的融合建设,致力于环境在线监测与设备运营人才的培养。省级教改项目“面向环境咨询服务的环保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结合承担的“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等环境咨询服务项目,致力于环评、清洁生产等环境咨询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围绕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监测(常规监测、在线监测)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中,转变传统专业课程设置,引入体现产业需求与新兴技术的相关课程和学科交叉课程。如在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引入“环境在线监测技术”“环境科学前沿技术”“电子电路基础”等与现代环境服务业密切相关、产业急需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增强课程设置的产业性。

(三)提升专业教学内容的产业适用性,解决学用脱节问题

探索从检测服务项目中获取实践教学资源的方法,基于检测领域主要业务,结合国家标准方法,充分挖掘检测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归纳总结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对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建立项目—知识—技能的实践资源获取方法,指导优化实践课程与实验项目设置,提高课程内容的适用性。一方面,从检测项目中总结典型工作任务,直接指导专业实践教学,同时以归纳的知识要求引导理论教学重点,让教师“教有所依”,进一步服务专业实践教学;另一方面,从检测服务项目中直接开发综合实验项目,让学生体验经典项目完整的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以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为主的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在验证专业实践教学成效的同时,适度补充专业综合运用技能,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对实际岗位的适用性。

(四)构建分层递进、教岗合一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不断融入专业对应检测岗位的职业素养与技能要求,使学生在一年级重点掌握基础化学技能;在二年级的专业基础实验中,学生要逐步学习与检测业务相关的典型实验项目,扎实地掌握检测业务中所需的专业基础技能;三年级专业综合实验主要是基于检测业务需求和国家标准方法而开设的检测项目,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对独立的实验方案设计、检测实验、报告出具等关键环节,体验接近检测岗位的实施流程;在四年级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中,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与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承担真实的检测任务,学以致用。

四、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难点

(一)引企驻校促进科教合一

通过引企驻校,打通专业与产业的联系,创设真实的实践技能培养环境,促进教岗合一。在建设产学研综合平台的基础上,引进第三方检测机构,开通对外服务窗口,承接技术委托和公开招标等项目,打通专业与产业的联系,使专业社会化,通过“真刀实枪”的训练,提高教学的产业性,为学生接触到实际检测服务项目创造平台条件,使学生在递进式的技能培养体系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逐步掌握基础技能和综合实验技能,在企业工程师的带领下能够独立承担检测项目,真正学以致用。

充分发挥平台和项目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过程的促进作用,以专业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优化专业实验项目设置,以项目倒逼教学改革,建立项目—知识—技能的实践资源获取方法,提高专业教学内容适用性,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业适用性。从科研服务项目中获取典型工作任务,从典型工作任务中分析技能需求,寻找联结知识点,指导教学,让教师“教有所依”,避免学用脱节。

(二)实验项目的选择与优化

要突破传统实验项目设置的桎梏,在实验课程中的实验项目优化与选择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和融入检测业务中,切实体会实验项目优化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组织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针对具体实践课程,研究检测项目中的典型业务;结合国家标准与行业需求,凝练典型业务对应的检测技能要求,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检测技能要求,最终确定检测岗位人才培养对应的实验项目。

五、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学校校企合作机制科学,给予引企驻校政策支持

推行引企驻校模式首先需要学校给予政策支持,支持合作专业对接企业进驻校园,给予日常管理上的便利,条件允许可通过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争取进驻企业。厦门华厦学院立足于职业教育,共建共享机制灵活,引企驻校、校企共建已有成功先例。学校始终坚持非营利办学定位,坚持职业教育,旨在为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鼓励开放交流与资源共享,且机制灵活。环境与公共健康学院至今已与6个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内实验室。更值得一提的是,学校2009年引进德国检测公司,致力于我国出口欧洲食品的检测,驻校10年,合作愉快。2019年,学院引进1家第三方检测机构进驻专业平台,目前该公司有团队成员15人,检测项目约400项,业务范围涵盖了水、气、声、土等环境监测的绝大部分领域。目前,学院正与1家食品检测机构商谈进驻平台事宜。

(二)专业条件较完善,具备引入企业的硬件条件

推行引企驻校模式的学校应先搭建较完善的专业平台,才能起到筑巢引凤的效果。通过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为进驻企业提供办公场所;通过整合专业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引导企业利用现有资源,在不影响正常教科研工作的前提下,利用学校资源开展业务。厦门华厦学院环境与公共健康学院拥有实验室面积7500平方米,配备齐全的仪器设备,总值约2500 万元。优越的硬件条件为校企融合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依托学校的分析测试实验室曾获得国家计量认证实验室的有利条件,已建成厦门市食品药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厦门市环境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环境监测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理化分析示范实验教学中心等科研平台,具有较好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能力,有助于吸引优质企业或团队进驻。

(三)专业师资行业经验丰富,改革事半功倍

专业师资是开展产教深度融合的主体,具有丰富的科研背景与行业经验,有助于拓展专业与企业的合作范畴,支撑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如厦门华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团队教师均承担或参与过省级教改项目的实施,具有较丰富的教改经验。环境监测团队承担了厦门各建成区的空气污染物网格点位同步监测项目,共监测空气样品约1.6万个,为大气监测网格优化布点提供数据,助力厦门市各区监测子站布点决策,参与学生近200人次;受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委托,开展农村污水站监督监测,监测样品近3000个;食品专业团队曾为厦门银祥集团、丹夫华夫等企业提供食品样品检测,累计检测样品超过5000个。团队成员基本能够准确把握检测行业的典型技能要求,从项目中获取实践教学资源,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大范围使用以任务驱动式的项目教学法。

引企驻校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有力举措,将企业办进学校,有利于专业与企业的融合。专业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可以贴近产业,导向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提升专业教学内容的产业适用性,解决学用脱节问题,让教师“教有所依”;便于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探索教学与项目实施过程的融合,促使学生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解决技能培养与实际岗位需求部分脱节的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