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32期

2020.09.01

目录

特别关注

乡村教师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满意吗?——基于路径分析法的政策执行研究季飞;李亚亚;1-6

基于多平台协作的高校线上教学实践探索——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为例李佩禹;庞程程;韩耀振;7-9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探究刘立杰;李璠;10-12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嵌思政课的发展路向王丽霞;13-16

让汉字教学与美育同行——探寻小学语文识字与写字教学中的“三美”曾翠玉;17-19

硕士研究生课程水产动物营养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华雪铭;周洪琪;陈再忠;朱琴;张亚;20-22

高职院校培训与开发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研究李强;23-24科学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彭佳;王琦;25-26

高校干部队伍管理和治理体系完善刍议秦爱军;刘忠翔;27-29

音乐艺术院校提升招生管理能力的研究高媛;30-31

大学生合理增负背景下的团体辅导实践——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价值观的干预研究吉晓青;32-34

浅谈高校二级学院会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李家玉;35-36

高校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管理机制探索尚翠;彭亮;周细红;陈安伟;37-38

浅谈技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对标管理惠宇红;39-40教师建设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路径探究刘丽军;41-42

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及队伍建设李长青;43-44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温建兰;肖劲;45-46学校与社会

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探索与实践机制罗瑾琰;吴单;蔡巧玲;47-48

面向“双万计划”校企协同建设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与探索王兆晖;49-52

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实训基地合作模式的构建——以地方财经院校为例徐明;祝磊;53-55

“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思路与措施陈兆贵;覃婕;王建兵;张庆新;56-57思想政治

药理学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课程设计陈娟;陈永玲;熊天琴;58-60

“课程思政”视角下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归风铁;王红军;姜通武;61-62

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智能化教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苏丽杰;63-65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付瑶;66-68

高校思政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协同机制研究——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林坚;69-70

高职扩招背景下美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周晓婧;梁宝升;71-73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以进出口业务流程与操作课程为例谢育兵;74-75

互联网时代高校加强思政课教学中公民意识培育的路径探索徐玉明;76-77

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协同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路径探究袁毓璟;78-79

医学生常用软件课程思政路径探索张二伟;吴高鑫;司原成;康朝霞;郑修文;莫曦雅;80-81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标准朱秋;82-84

浅谈高等数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陆志雯;85-86

河套地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研究张学军;87-88

新媒体联盟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系统建构姜晓丽;89-90学生教育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探索李金;91-9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与探索——以衡阳师范学院中兴通讯信息工程学院为例邓红卫;陈列尊;俞晓润;王承龙;彭亚云;94-96

新时代形势下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金日兰;97-99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机遇探析吴昀芊;100-102

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郑东海;唐愈;谢春晓;杨宇辉;103-105专题研讨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研究崔睿;106-107

论革命文化资源的融合开发模式胡勇胜;108-110

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李佥;李宪臻;孙西同;陈晓艺;陈明;金朝霞;111-112

传统书院文化在独立学院文化育人中的现代活力刘芳;113-115

高校校园实体书店与后勤思想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周轶;申玉忠;116-118

新工科战略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初探——以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为分析视角吴浩;刘鹏程;李畅;涂振发;陶建斌;周杰;119-121

气候及气候变化概念的新认识余锦华;耿新;122-124

呼吸训练对舞者核心稳定性的影响探究余媛媛;125-127

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艾静超;128-130

“工匠精神”在地方院校创业实训建设中的运用探讨李仙辉;吴庆艳;谭清立;131-132

国际法模块化培养模式考评方法与保障措施杨海涛;李远龙;133-135

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的教学与测试探析张俊娜;136-137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果树教学基地建设探讨——以潍坊市果树产业为例张坤;曹慧;138-140

电气专业导论研讨课教学设计与课程实施张良力;王斌;陈华丽;陈赟;141-142

属地教育管理模式下低年级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现状陈哲;143-146

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分析焦美玲;程子千;桑育黎;郝延军;刘甜甜;屈瑞玲;147-148

增强跨学科交叉共建促进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与学吕爱平;张敬;殷俊锋;王勇智;杨筱菡;刘艳;149-150

大数据时代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优化路径探讨曾栌贤;林江莉;151-153

浅谈土壤肥料学课程的试卷库建设耿建梅;王蓓蓓;朱治强;赵艳;154-155

仪器分析在水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强化作用探析陈忠林;沈吉敏;康晶;156-158教改创新

影视编导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周营;159-161

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优化及研究张楠;林婵春;敖利;黄作喜;162-164

创新创业教育中案例教学应用研究李晓芳;李春光;谢光前;时翔;165-167

本科生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的体会与思考贺晓燕;孙永苹;168-169

双一流背景下固废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环境工程实践——以吉林大学为例迟子芳;170-171

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齐艳敏;172-174

以容积效率为主线的制冷压缩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何永宁;张业强;邢林芬;王涛;金听祥;吴学红;许培援;175-176

00后”大学生学习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卜静武;周济人;徐波;177-178

“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教学创新初步研究——以南华大学生物学专业为例彭翠英;刘俊;朱允华;179-180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郭轶卿;181-182

5G背景下通信原理课程改革探讨马路娟;许鸿奎;孙雪梅;郝丽丽;宫淑兰;183-185

力学课程教学模式优化探讨黄林冲;梁基冠;马建军;梁禹;186-188

兽医产科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宋泉江;宋厚辉;王晓杜;邵春艳;周彬;姜胜;管迟瑜;189-190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张云波;191-193

“新工科”背景下数字摄影测量学教学改革初探张云生;马慧云;潘红播;194-196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例张洪萍;陈华;197-199

基于小尺度港工模型的工程训练模式教学探究杨闻宇;刘春嵘;200-201

美育视角下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途径探索——以上海健康医学院为例王晓琦;朱凯;202-203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邹云峰;何旭辉;严磊;周智辉;204-206

新工科背景下本科毕业设计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讨周凤敏;翟明戈;郑慧敏;207-208探索与实践

面向测绘工程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探索——以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例包妮沙;艾国生;刘亚男;刘善军;马保东;209-211

针对大班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以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为例崔金荣;黄琼;刘心;曹维;殷建军;尹令;212-214

高职院校“学习指导师”培育的探索与实践李建军;伦墨华;215-217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探索与研究杨鸿;张伟隆;218-220

基于计算思维的新医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王金虹;李丹;马斌;221-223

机械工程材料双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褚振华;郑兴伟;高丽;许竞翔;邓文兴;李永国;224-225

关于培养中药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相关研究黄肖霄;赵鹏;刘庆博;姚国栋;娄丽丽;宋少江;226-228

环境类专业地学特色系列课程建设与创新实践周来;冯启言;朱雪强;孟庆俊;229-230

校企“大国工匠”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左迎峰;李贤军;吴义强;陈桂华;熊福全;崔学良;231-233

翻转课堂结合PBL教学法的应用实践——以动物繁殖学课程为例陈璐;李纯锦;周虚;234-236

基于知识储备与知识需求的研究生教学探索周建;237-238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研究杨二龙;纪大伟;刘音颂;239-240

昆虫分类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史丽;李顺德;刘淼;241-243

“互联网+”背景下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质量标准探索陈佰锋;陈玉娟;244-245

新工科理念下材料热力学课堂案例教学创新与实践凌意瀚;马振凯;欧雪梅;246-247教法研究

基于Matlab的控制理论基础教学设计曹宇;刘宇;田卡;248-250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建设研究胡晓菲;孙艳;251-253

基于ADDIE模型的针灸学共建式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陈姣;曾芳;诸毅晖;武平;杨洁;周海燕;李政杰;梁繁荣;254-256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李立芹;王西瑶;257-258

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以费孝通著作《江村经济》为例欧进锋;259-261

基于翻转课堂的英语笔译教学探究裴亚楠;262-264

雨课堂在高等数学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于静;杨立敏;王晶晶;陈文;265-267

任务驱动法在微机原理与单片机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任斌;宋跃;268-270

行政法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分析吴春晓;271-273

基于翻转课堂微生物分层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研究杨春成;尹立伟;黄祝;274-275

学分制下本科生导师制优化的课程化方法谢朝华;黄泽先;276-278

“数列极限夹逼准则”微课教学设计郑琴;张晴霞;陈亚丽;279-281

“即学即现”理实一体化模式下的电子技术教学探索吴苏;马知远;胡秋月;282-284

生态学视域下资产评估教学模式探析许晶;285-287

“雨课堂”案例式教学在医学遗传学课程中的应用王翠喆;张君;杨丽;王岩;孟平平;288-290

翻转课堂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何佳;张眉;王奎;闫小龙;芮东升;291-292

案例教学在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以现代兽医免疫学课程为例雷程红;卢亚宾;苏艳;任瑞雪;穆再排尔·阿迪力;293-294

基于新工科智慧课堂建设与教学模式探讨何国良;汪紫煌;295-297学法指导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排球垫球教学训练迪力夏提·买买提;298-299

军校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王秋妍;周伟;王凯;王道平;宁超;300-301

基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以无脊椎动物学课程为例徐湘;302-304

浅谈普通地质学学习心得及高效学习方法——以多媒体工具在课程中的高效运用为例张伊晗;董艳蕾;于福生;305-307

错因分析见本质 合理教学促提高——从初中生数学解题常见错误谈起周可;308-311

康复心理学课程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基于医学生专业认同度和学习适应性的实证研究郭敏;312-314教师观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水处理生物学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应对措施蒋海燕;汪爱河;李好;315-316

从德国工程类高等教育考试制度中得到的思考高红梅;袁燕;阙云;317-319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的探究王娟;320-321

浅谈拉格朗日对数学的贡献韩树新;何军;王钥;王炜卿;322-323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难点堵点与应对策略李洁琼;324-325

新工科OBE理念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满红;张建民;贺跃帮;326-327

卓越医师培养视角下地方院校临床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姚女兆;任妹;蒋芳凡;何苗;李菡;陈海燕;328-330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于慧慧;331-333

大学生材料综合训练项目的实施与体会赵广迪;334-335

中学生物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周春丽;刘会强;336-33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预防医学类课程教学中的思考葛雨秋;陈丽梅;俞苗;唐筛娣;李金平;吴郁;338-340

试谈中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任丽伟;裴永杰;白俊;341-342

关于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宋益善;阎俊;谢晶;343-344职业教育

内部审计在服务高校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途径研究李国飞;345-346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林燕虹;347-349

教师视角下公安高职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的应对措施万伟;350-351

融合竞赛内容的高职英语微课教学模式研究探析吴筱萱;352-354

新时代背景下关于“三教改革”的研究与思考曾照香;祝木田;355-356

高职院校跨区域“校际联合”培养实践与探索——以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聂家林;357-359

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究谭汉元;360-362

基于SAM敏捷替代模型的数学建模培训课程设计徐晓辉;363-364

三二分段“1+4”学业辅导模式实践育人初探梁欢欢;365-366

微课翻转课堂在微信开发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黄龙泉;367-369

浅谈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陈胜花;370-371阅读与写作

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课程的现状及对策韦还和;372-373

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生英语阅读移动学习模式探究霍然;374-375信息技术

多媒体技术在电机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董淑惠;李永刚;376-377

信息化技术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秦召敏;沈钦海;孔瑞雪;378-379

眼视光专业在线教学的探索与思考周静;陆俊杰;380-382实验平台

波流水槽在教学实验中的应用吴宗铎;严谨;吴光林;温锦文;383-385

遥感数字图像分析与应用课程虚拟仿真在线实验教学系统设计朱瑜馨;张锦宗;386-388

卫生化学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辛雪莲;张宪;李翠平;刘素平;韩丹丹;389-390

浅谈自主实验项目在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赵鹏;李小燕;龙燕;39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