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平台的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

2021.07.23

创新驱动发展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覆盖面广泛,其核心是科技创新。高校承担着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任务,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加凸显。作为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是以本科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在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自2007年以来,笔者先后指导了近10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本文结合具体指导实践,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全过程中对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以期将该模式在高校中更加有效的推广应用。

一、项目申报与创新型人才选拔

1.选拔有创新需求的人才,组建团队

我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每年3月申报,在学校、学院的宣传带动下,每年1月份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就开始联系老师表达参加意愿;同样,希望将本科生纳入自己科研团队的老师,也会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遴选出项目负责人。负责人往往是成绩优异、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同时,其他报名参加的学生成为团队成员,一个3-5人组成的项目小组就形成了。学校更加鼓励跨专业、跨年级的同学形成团队,有助于项目实施过程中更加有效的发挥专业优势、取长补短。

2.科学选题申报,体现创新理念

项目选题之前,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科学文献,启发学生从当前的科学前沿中寻找科学问题。项目选题主要有两个来源,大部分选题来自教师自己的科研项目。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老师会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科研项目,学生会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选择适合自己开展的工作进行选题。还有少部分学生,平时善于观察思考,热爱阅读文献,在选题的过程中自己提出思路。一个好的项目选题,题目不易过大、内容不易过多,一定要契合本科生的培养需求,但是创新性必不可少。在确定了初步的选题后,需要指导学生撰写申报材料。项目的研究意义是什么?研究内容由几部分组成?研究方案如何制定?以上核心内容的撰写需要让学生在充分把握该项目科学问题基础上开展,使得学生逐步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思路。每一个内容的撰写,都需要不断补充文献知识,从研究现状和进展中发现问题,理出思路,体现本研究的创新性。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教与学

1.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指导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是本科生真正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站,是一个科研入门的过程,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针对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立项的项目,项目实施包括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论文撰写等。教师既要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指导,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充分展现自身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空间。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一定要摒弃“包干”的思想,不可事事“亲力亲为”,要相信和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症结,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2.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承担的工作

学生在项目实施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在项目开展的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中,学生首先需要从思想上进行角色转换,由过去在实验、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转变为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规划和设计。由于在平时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项目所需掌握的实践技能,所以当前仅需要结合具体研究实践,补充学习相应技能。项目负责的学生要有大局意识,带领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按阶段开展项目工作,并及时与指导老师进行联系。科研论文是项目最终成果的体现,论文撰写对本科生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学生通过积极学习写作技巧,充分体现逻辑整合和耐心细致,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一篇科学严谨、逻辑清晰的科研论文。

三、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1.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基于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在充分了解学科现状和前沿的基础上,自身不断思考和论证中形成的。笔者在本科生的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就对学生提出过期望:“坚持一天阅读一篇专业文献,几年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对本科生养成创新思维提供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项目的申报、实施过程中都离不开阅读文献。通过文献的积累,学生会自发的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结合,在当前研究进展中寻找切入点。同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也需要开动脑筋,时刻思考和论证,及时发现前期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在项目全过程中,师生之间不断交流、不断讨论甚至辩论,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极大激发。

2.拓展实践技能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将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为大力拓展学生实践技能提供了有效的学习平台。项目申报中需要查阅文献,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借助图书馆的文献检索平台下载中英文文献;在野外采样中,学生掌握了如何结合研究需求,开展样地调查的科学布设,并且先后使用了LI6400光合作用测定仪、LI8100土壤呼吸测定仪等科研设备;在实验室分析中,学生接触了新的实验方法,而且通过查阅资料,举一反三,例如针对土壤酶活性的测定,学生通过对实验方法的综合比较,改进了现有的实验方法;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学生掌握了SPSSSAS等数据统计分析软件,有学生表示,“没有想到Excel可以完成那么多的数据处理和制图工作”;在论文写作中,从不知道怎么写到写的得心应手,写作技巧不断提升。以上均是通过项目学生扩展学习的各种科学研究和工作实践中所需的实践技能,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

3.提升科研素养和心理素质

培养创新型人才除了注重思想上、技能上的培养,也需要注重学生科研素养和心理素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从开始立项到最终结题,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完成项目需要牺牲业余时间,出野外时要顶着烈日在荒漠行进,做实验时一个指标可能要完成近百个样品的重复性工作。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懂得了认真和坚持。有时候项目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各类问题,面对挫败,学生勇于直面问题,克服困难。一年多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们不断成长,项目结束时已可以在很多工作中独当一面。

4.强化团队协作意识

创新性的工作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需要凝聚团队的力量,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就是通过3-5人组成的科研小组协作完成。团队成员们有各自的优缺点,每个人要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取长补短,又要配合其他同学完成项目。在团队共同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难免因为不同观点、分工等发生意见不统一,这时团队成员需要彼此尊重、加强沟通交流,在老师的帮助下,及时梳理问题、解决问题,依托项目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笔者指导的项目中,许多同学从一开始的不熟悉到最后项目完成的时候产生了深厚的友谊,项目顺利完成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创新型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搭建的平台,使本科生全方位锻炼了自身的创新能力[2],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教育教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