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数据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适用及转化

2021.07.26

教育教学论坛

近年来众多行业开始尝试运用大数据思维指导实践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各个层级的管理者也在不断的尝试。从大环境来看,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如何更好的运用大数据思维,需要思政工作者做好对新思维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合理转化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新能量。

一、大数据显示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的变化

1.网络生活成为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已经成为国人群体主要的生活工具之一,这一事物的发展从2018年的数据可以看到,一是网络化继续推进,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02 亿,较 2017 年末增加3.8%,互联网普及率达 57.7%;二是网络平台热度的变化,从微博的兴起到微信公众号引发的自媒体热潮,不同的网络平台引领了近几年不同时段的使用热潮,2018年的新特点是短视频的大火,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6月,综合各个热门短视频应用的用户规模达5.94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74.1%

2.社会事件网络传播的“核爆”效果明显。随着社会群体网络使用习惯的形成,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已经形成。网络群体对于社会时政的关注较高,如清博指数“201811TOP100(点赞数排)10+文章类型标注”统计,社会时事类推文更易引发用户认同与点赞,TOP100中占比高达74%

20185月,崔永元通过微博曝光演艺圈天价合同,社会舆情迅速点燃,最终引发演艺圈“大地震”;20187月长春长生疫苗问题事件,在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刷屏”下,迅速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有利的推动事件的调查开展。通过以上2018年微博和微信的传播个案可以看到,社会事件的网络传播犹如核弹爆炸一般,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影响巨大。从舆情监控角度来看,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及时性和针对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一现状也印证了现代思政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政工作模式,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事件。

二、大数据思维内涵与思政教育理念的契合点

1.聚焦在“人”,整体与个性的结合。大数据集合了巨大的且多样化的内容,自然拥有整体性的特征,大数据思维比传统的统计方法更具有广泛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面对整个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年群体,它对于群体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必然要求思政教育理念从整体上谋划。从个性化角度来说,大数据技术和思维逻辑具有多样性、精准性和时效性特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高度契合。大数据思维下对于个体发展线条的梳理,为思政教育开展个体针对性辅导提供了传统经验之外的数据支持,使高校建立学生个性化个人成长档案成为可能。

2.发现问题,解决痛点。有学者指出“所谓大数据思维,是指一种意识,认为公开的数据一旦处理得当就能为千百万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答案”。大数据思维是一种问题导向,在占有丰富的数据基础上,以解决某个痛点为目标。思政教育的工作是处理人在思想层面出现的问题,需要思政人有及时发现问题、应对痛点的能力,将经验判断和数据结论相结合,会大大提升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3.预测趋势,动态判断。大数据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进,数据也处在增量过程中。在无限增加的大数据之上,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也是处于动态性的。这种动态的预判是大数据思维的核心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带有强烈的引导属性,必然要求它对于思想事务的发展有前瞻性和预判性,而这种判断同样是基于具体事件和特定环境的动态判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动态获取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性格等有效信息,并根据其发展变化规律,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及时进行研判和前瞻,准确预测大学生未来行为发展变化的态势。”

三、大数据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功能的错位与合理转化

大数据思维的逻辑是由数据推导出用户喜好和习惯,从用户需求出发产生相应的供给,这与思政教育的引领功能的主动性是错位的。数据思维的用户个性导向,虽加强了个性化的匹配,但同时会强化个人意识导向,部分群体出现的非主流价值观同样会被强化,如果数据思维不加引导将导致思想领域的庸俗化。思政教育的引领功能要求思政工作要传递新能量,构建新风尚,不能仅仅迎合。所以在思政工作中运用数据思维,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注重政治导向,坚持质量齐升。夯实思政工作的政治基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真正发挥思政工作的引领作用。要合理运用大数据思维下的供需理论,避免泛娱乐化、“流量”为王、过渡迎合,坚持质、量齐升,既要保证思政教育工作的受众面,又要提升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如由中央宣传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研发的“学习强国”APP,在注重政治导向的同时,提供权威、准确、丰富、新颖的学习资源,采用积分等后台数据收集,实现“有组织、有管理、有指导、有服务”的学习。这是大数据思维与思政教育工作结合的新尝试。

2.搭建多元评估机制,避免唯数据论。思政教育工作和大数据思维的契合与错位,要求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大数据思维的评估机制。事实上,思政教育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线的实践与调研是思想工作力量的源泉,它不仅有利于发现问题的根结所在,看到数据背后不同的生活百态,也有利于立足地方社会情况得出相对合理的建议。数据分析与实践调研相结合,搭建多元评估机制,可以有效的避免大数据思维的不足,达到合理的归因。如广东共青团,以“青年之声”为统揽,研发上线“广东青年大数据交互中心”,打通团员管理、公益志愿、互动社交、就业实习、创新创业、社会教育、婚恋交友等全省各团属互联网平台底层数据;同时以共青团组织体系为依托,将触点扎根在基层群体之中,实现了数据与实践的互动结合。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积极拥抱大数据思维带来的社会管理方法的变革。把握大数据思维内涵与思政教育理念的契合点,充分发挥技术升级的能量,同时要清醒的看到大数据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功能的错位,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做好资源的合理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