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类课程中应用团队教学法的实践

2021.07.27

一、 前言

陕西科技大学于1958年在北京建校,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为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建校当年就设立了发酵工学专业;该专业历经60多年的发展,已经建成以食品学科为主,拥有本、硕、博三级培养体系的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拥有省级教学示范区2个,省级教学名师3位,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17年在西北地区率先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

团队教学法[1-4]已在多门食品类课程中应用,包括食品科学概论(双语)、食品添加剂、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等。每个教学团队由具有本专业学习或科研经历的教师构成。由于食品的类别多样,包括谷物及焙烤产品、肉禽鱼、乳制品、果蔬制品、糖果及甜品、油脂、饮料等,而团队成员的研究则各有专长,包括粮油食品、乳制品、果蔬制品、肉制品、食品微生物、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等。经过探索发现团队教学法非常适合食品类别多样性的特点,能充分发挥各位老师的专业特长。

二、 教学团队成员的构成

对食品科学概论(双语)课程的教学团队的情况已进行过介绍[5]。将以食品添加剂课程为例具体介绍: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食品添加剂使用国家标准、功能类别、名称和技术必要性的学习,掌握鉴别食品添加剂与非法添加物的方法,学会正确应用食品添加剂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

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团队包括黄峻榕、李宏梁、蒲华寅、曹云刚、贾玮、王静和孙玉姣7位教师,分别来自食品学科排名前列的高校,如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该团队已编写食品添加剂教材4部;参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项目6项,参与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12项、食品安全企业标准1000多项;开展技术服务的食品企业超过1000家。

三、 团队教学安排

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食品原料管理的相关规定,包括食品安全法、中国新食品原料、药食两用物质名单,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规定,普通食品非法添加物的判定方法、非法添加物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黑名单;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包括23大类,2000多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使用规定等。

根据教学团队7位教师的研究方向,每位老师讲解4-8学时的内容,合计32学时。前两位教师为课程负责人,均具有15年以上的教学经验,是4部教材的主编或副主编,可以承担任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其他教师通过轮次承担不同内容,逐渐扩充自身可教学内容的范围。课程负责人在开学前根据课表,安排各位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时间,并提前1周对上课教师进行第二次提醒,确保不出现漏课现象。教学团队建立了工作微信群,用于教学工作安排通知、教学文件分享、教学方法交流、教学情况沟通、教学资料共享等。

课程负责人组织教学团队对课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讨论确定后,所有团队成员都按照统一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和考核。比如,课堂教学环节包括学习小组口头报告、课程讲解、案例讨论、提问等多种形式;其中学习小组的口头报告要求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根据报告当天的授课内容自选主题,在课堂上进行PPT汇报,每组报告5分钟,汇报包括题名、组名、组员、组员分工、完成情况及主题内容,每组得分即为该组组员的得分;考核包括口头报告、课程作业、提问、出勤、期末考试等,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口头报告40%,课程作业40%,提问和出勤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课程负责人建立了课程学生QQ群,进行课程课件的分享、学生作业的提交、师生交流和答疑等。

四、团队教学法应用效果

教师的工作任务包括本科生课堂教学、实习指导、实验指导、创新创业训练等;还要承担研究生教学、指导,科学研究、项目申报、论文撰写、学术交流、参加会议等,这些任务常会出现时间冲突的现象,在团队教学法中,可以提前根据课表、重要会议的通知、研究生的培养阶段等进行授课内容和时间的分工安排,尽量避免课程教学任务与其他任务之间的冲突;出现难以避免的冲突时,课程负责人可以作为任一授课内容的备选教师。

教学团队成员之间对于课程的交流,对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和掌握授课的艺术、课程资料整理、与学生沟通的技巧等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时间和任务明确后,教学团队成员在进行科研工作安排时更加游刃有余。通过教学团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学生在同一门课程中可以感受不同教师的个人风格和特长,课程评价和课程考核的结果说明团队教学法不仅得到学生的认可,也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总结与展望

因此团队教学法是是基于食品类别多样性的特点,能充分发挥各位老师的专业特长,促进教学与科研方向更好的结合,与目前教师的多样性任务更加契合。主要解决了食品类别多与教师专长不完全一致的问题,教师授课过程中因与其他任务冲突造成的调停课问题,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积累慢的问题等。目前不同课程的团队教学中仍存在有待优化的方面:在教学理念和风格一致化方面存在不足;课堂教学效果的个体和整体提升的同步性不够;团队成员在教学研讨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待提高等。

教育教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