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培养目标为导向,探索应用型课程教学新途径 ——以《服饰搭配艺术》为例

2021.07.29

学以致用,一直是应用型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能力培养也是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于应用型大学,培养方案中也已明确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通常仍是教师理论讲的多,学生实践体验少,学生主体性体现不够,能力得不到锻炼。如何以能力培养目标为导向,加强应用型课程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是学校要求也是教师想要努力探索尝试的方向。

《服饰搭配艺术》是一门艺术与时尚相结合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是面向综合性大学各个学科的艺术教育类课程。该课程重点讲述:服饰色彩搭配、体型与服饰款型搭配、个人服饰风格建立等内容,课程实用性强、实践能力要求高。本文以该课程为例,就能力培养目标确立以及实现目标的教学途径和措施加以总结。

一、确立能力培养目标

 教学要有的放矢,首先要明确本课程应达到的能力目标,明确设立此目标的依据,并细化达到此能力的培养点。

1、服饰搭配能力。在搭配基本理论指导下,强化实际搭配能力,扎实掌握基本搭配技能,是本课程的重要任务。只有动手操作,才能真正掌握。如个人肤色和服饰色彩搭配、体型与服装款式搭配以及服饰整体风格营造等,都需要实践训练,来培养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认知,锻炼他们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实际搭配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造型元素,搭配出符合自身审美情趣、体现个人审美特点的着装,培养学生对时尚的良好感觉,提升衣着品味,打造良好个人形象,为将来顺利走向职场提供帮助。

2、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对适应未来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沟通、充分的信任、强烈的责任心以及积极热心的态度都是每个成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这些能力,在实践训练中,要设计需团队协作完成的项目,以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包容尊重、协同工作的能力。如要求设计一场服装秀,团队成员分工合作。

3、创新实践能力。课程实践教学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设计。实践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个体特点,在教师指导下,搭配出体现自己独特审美风格的服饰造型。在学习过程中,如服饰单品搭配能力训练、服装整体造型综合能力训练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不拘泥于一种搭配呈现形式,不追求固定单一的结果,充分体现过程性学习、创新性学习,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提供学习途径1

4、潜在创业能力。《服饰搭配艺术》是通识教育选修课,特点是学生来自学校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如工业设计、人力资源、工程管理等专业,而服饰搭配课程涉及知识面宽泛,如色彩、服用材料、个体性格与着装风格以及服饰配件的选用等等,不同专业学生可以寻找不同的切入点,如设计专业学生可能对色彩和服装款式、饰品设计等感兴趣,而人力资源和管理专业学生可能对服饰造型、团队形象打造等感兴趣,因此通过学习可以拓宽专业兴趣范围,并结合自身优势,为将来创新创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了搭配方法和技能,不仅能够完善自我形象、为家人朋友进行搭配指导,更可为将来从事有关服饰美、形象美等行业创业,如开设个人形象设计工作室、经营服装店、提供衣橱整理服务、个性化陪购等,打下良好基础、贮备专业化经验2

二、目标达成的途径

 要达到相应的能力培养目标,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需求,必须进行新的教学尝试和探索。

1、做好课程设计。该门课程通常是分模块进行讲授,如配色、体型与服饰款型、个人服饰风格建立等,学生往往会孤立看待问题,或者只考虑色彩之间的搭配而忽视与“人”的体型、风格之间的关系,或者只注重服饰款式而没有考虑穿着者性格特点、社会角色等,因此,课程设计时必须留出足够时间用于搭配的实际操作,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对模块知识建立相互联系,综合考虑搭配要素,塑造完美服饰形象。

2、改进教学方法。以往的教学,课堂讲授多,实践环节多安排在课余进行,但由于是通识选修课程,学生大多不够重视,课下练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在课上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如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讲课内容,提前准备服装(如不同颜色、不同款式、不同风格等),也鼓励学生自带不同类型服饰,丰富搭配素材,让学生根据课上所学知识,现场进行搭配实践;也可分组进行设定主题的搭配练习,如以一件白衬衫为主要单品,让学生分组搭配出不同风格、不同穿着场合的造型。这些方法不但巩固学习内容、加深理解、提升应用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趣味性和学生参与度。另外,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视频素材,增加感性认识,体现课程的视觉艺术特点。教师课前需多渠道收集课程资源并进行有效梳理,再分享给学生。由于课程包含的时尚性,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流行元素,如当季流行色、流行款式等,因此要提供大量色彩、款式图片,并增加案例鉴赏、讨论点评等教学环节;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视频资源,如国内外各大时装周走秀视频、电视有关时尚类节目等,提升课堂学习效果3

3、课上学习成果分享。有交流有碰撞才能共同进步。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创设交流环境,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成果分享。如在课堂上,随机对学生的日常着装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并建议其完善后再穿到课堂上来,与同学分享搭配心得;也可在课程结束前,举办班级服装秀,服装秀采用分组方式进行,要求每组同学分工协作,完成相关市场调研如当年流行色、流行款式等、创意设计、服饰造型等;充分挖掘每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并结合个人风格特点为团队成员打造符合当年流行的服饰造型。搭配完成后每组进行展示,并派代表讲解搭配思路、搭配依据,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教师点评。为提升学习效果、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增强创新意识,教师要提前制定好详细评分标准,包括服装秀主题选择、服装和饰品搭配创意、搭配思路解说合理性、展示效果以及对服装服饰的理解等4。教师和同学都参与打分,任课教师主要对过程进行评价,学生主要对作品解说、作品展示、舞台效果等进行评价,最后汇总,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分享,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实际搭配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都得到很大提升,而且在服装秀创意设计环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进行了很好的实践。

4、课下个性化指导。个性化指导一直是学生的心愿。学生有了专业知识,急切想从自身得到实践,但鉴于选课人数较多,课堂上搭配练习机会有限,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需求不能一一满足,因此需要延伸课堂,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指导,如色彩类型判断、体型分析、风格判断等,都有很强的个体化特点,尤其对将来有从事相关服饰美、形象美等创业意愿的学生,更有详细的、个性化的指导需求,因此,课堂下的个性化指导成为实现不同能力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途径。

这种课堂下的指导,不但需要教师具有奉献精神,愿意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同时也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市场经验,了解市场、了解多样化的服装品牌等,才能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并给出服饰类型或者品牌推荐合理化建议。尤其对于有创业需求的学生,教师更要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及趋势,以及行业内职业类型及资格标准等相关知识,如色彩心理分析师、个性化陪购师、服饰搭配师以及衣橱整理服务、空间装饰等,为学生创业提供专业化指导和帮助。

课堂的延伸除了课下的一对一指导,也可充分利用班级微信群、网络课堂等交流方式,帮助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教育教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