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梯队化培养与管理研究

2021.08.02

教育教学论坛

课题组以高职园区的4所区直属高校院、系、班三级学生干部为样本,发放了《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特征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回收率98.6%。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进行了非正式访谈,从中探索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根据调查及访谈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先天优势不足。

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群体虽相对于普通学生较为出色,可谓是“骨干精英”,但其整体的综合素质与本科院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实践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工作中缺乏对于事物整体把握的能力,政治敏锐性较差,在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方面均有待提升。实际工作中做得多,总结经验少,存在“戳一下,动一下”的被动工作状态和思维。当遇到实际困难和问题时,自己想办法解决的较少,寻求指导老师帮助或推卸责任的时候居多,甚至选择“知难而退”,

二、缺乏奉献精神,“官本位”思想较严重。

有些学生干部加入这个群体,不是为了奉献,而是为了当官,有个别干部刚开始工作时非常的积极主动,等熬到了一定的官职,比如部长,主席等职务时,就基本不出现在工作一线,美其名曰“给下一届学弟学妹创造机会”。有的学生干部甚至只做“大干部”,瞧不起“小干部”,如若不能当上主席、书记,就立刻辞职不干,荣誉感不足,功利心有余,队伍建设中人员流失现象频发。

三、培养机制不健全,培养结果不尽如人意。

高职院校的学制较短,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周期会更短。因此,许多学生干部即使得到了一定的历练和成长,也因为时间上不够充裕而出现“培养好了,人也走了”的窘境。学校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不断培养学生干部上,最终导致工作效率不高,学生干部的执行力和执行强度都较差。

四、学习成绩不理想,无法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学生干部原本应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和“领头羊”,可现如今出现了一种怪象:不少学生干部成绩不突出,甚至出现挂科现象,在“本职任务”上的疏忽,导致他们不能服众,甚至与其他同学在利益上出现一些不平衡和冲突现象。

根据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分析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培养中出现问题的症结如下:一是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以及高校扩招,生源复杂多样,学生素质整体偏低,也就导致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二是学生干部本身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主次不分,整个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加强;三是缺乏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考察时间不足,选拔时主观因素占比较重;四是学生自制能力差,缺乏责任意识和统筹协调的能力,在工作当中没有起到学生干部应有的效应,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更好的解决问题: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着重在入脑入心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要积极开展多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的技能活动和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组织和领导这些活动中的影响力,不仅能给学生干部创建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也能不断提升学生干部的组织、管理和协作能力,还能发展学生干部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实现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同时有效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与活力。二是要充分利用当今社会网络信息化的优势,不断加强多层次、规范性沟通渠道的完善和建设, 创设民主、自由、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 发挥学生干部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学生干部作为校园网络上比较活跃的群体, 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而且来源于学生群体中, 更容易代表学生发声, 也更容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态和思想情况。三是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各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活动,通过网络的实时性和交互性创建一个互动性的校园网络平台, 使活动贯穿和围绕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不断的拓展学生干部的服务领域, 及时的了解学生需求和解决学生所反映的问题, 从而更好的锻炼学生干部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二、健全学生干部队伍梯队化建设,明确学生干部成长角色定位。

所谓梯队化建设,就是当现在的人才正在发挥作用时,未雨绸缪的培养该批人才的接班人,当这批人才变动后能及时补充上去和顶替上去,而这批接班人的接班人也在进行培训或锻炼,这样就形成了水平不同的人才,放佛站在梯子上有高有低一样,形象地称为梯队。在本次课题中,我们以院级,系级和班级为三个梯队:其中院级学生干部一般组织大型的综合性的各类活动,因此对沟通表达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其中统筹协调能力的需求尤为突出;系级学生干部一般组织本系的活动,面对的学生群体范围较窄,因此对以上综合能力的要求相对降低,但对组织策划能力要求较为突出;班级学生干部则负责班级内各类事务的处理,他们更多的特点是实际执行能力较强,而综合协调和组织能力较差一些。我们可以将班级学生干部作为系级学生干部的补充,在组织系内活动时,请班级学生干部作为系级学生干部一级梯队,发挥他们执行能力强的特点,也可以锻炼他们的组织策划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在组织学院综合性大型活动时,可以将系级学生干部作为学院学生干部的二级梯队,配合院级学生干部完成工作,可以发挥他们组织策划能力的优点,也可以锻炼他们的统筹协调能力。通过这样的学生干部梯队管理机制,可以很好的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可以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学校中不同的管理机构,接触更多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操作程序,从而锻炼他们在不同的视角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明确划分学生干部岗位职责,健全学生干部培养考核体制机制。

一是根据学校不同梯队的学生干部划分不同的岗位职责,对于新到岗的学生干部要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根据不同的学生干部层次,结合不同的培训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开展服务化、系统化的培训项目。如对于班级学生干部来说,主要是针对班级管理、班务处理和团日活动开展等具体性的事务性的工作培训;对于系级学生干部则应着重培训本系文化教育、工作技能技巧、心态管理及公文写作等培训;对于院级学生干部来说,则应从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大型活动策划、学生创新发展等综合性的素质培训着手。二是根据梯队学生干部的特点,健全学生干部的考核体制机制。一是建立不定期考核制度,可以促使学生干部关注自身的成长目标,还可以促进团学教师与学生干部间的深度沟通,确保学生干部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二是完善学生干部进出机制,对表现优秀、业绩突出、学生信任的学生干部,应根据考评结果及时给予荣誉性奖励或晋级来肯定他们的价值和成绩。对考核靠后的或学生评价不高的,及时进行谈心谈话,鼓舞信心,促进迎头赶上,整改提高。对确实考察不合格的要果断辙换,像这样让学生干部队伍合理的流动,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更好地迎接工作的责任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