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混合教学方法探讨
引言
随着教育领域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1],“大学计算机”作为各类高等院校的通识型必修课程,引入混合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混合教学的实质就是把互联网引入传统的课堂教学,即线上线下的混合[2];是把学生的“学”与老师的“讲”进行混合,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3]。“大学计算机”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和信息素养,文献[4]围绕计算思维介绍了混合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这门课程的受众人数多,大多数学校都是以合班课形式授课,而且学生层次不同,教学要求也有所不同,难以实现标准的“小班授课”、“圆形课桌”形式的混合教学。针对这类大班授课的特点,文章以“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分析了公共基础类大班授课的特点,提出了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一、“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特点及混合模式教学方法
(一)班级容量大
“大学计算机”这类课程,在各高等院校大都属于基础必修课,基本上是2-4个行政班级合并为1个教学班级同时授课,班级容量大,1个教学班级往往有70-140人。除“大学计算机”外,其它公共必修课,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数学系列、物理系列等都有类似的大容量班级授课的特点。
然而,标准概念下的“翻转”或“混合”模式是5-7人的圆桌,适合30-35人授课的混合式智慧教室。面对如此大容量的教学班级,显然不能满足这个条件。事实上,混合教学模式并不在于形式上的圆桌,其核心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每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教学,积极进行理解、思考、分析、讨论及应用的途径和平台。
类似这样的大容量课程,把线上的网络和线下的课堂相互配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作答、展示的平台,形成一个虚拟的“圆桌”,学习热情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就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二)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并重
“大学计算机”不仅是紧跟时代步伐,引领学生认知计算机世界、网络社会,掌握计算思维,树立信息素养的课程,还是一门培养计算机操作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类课程[1]。
“大学计算机”不仅有理论教学环节,还有上机练习环节;机房是学生翻转和作品展示的重要场所。通过网络平台的视频讲解、教材上的微视频演示,学生基本了解操作练习的内容和方法,在机房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掌握的情况操作,最后,辅导老师进行指导、展示、评价学生的作品,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三)多层次分模块教学。
综合类大学,学科多,有特色,对于“大学计算机”的教学就要根据不同学科和层次区别教学。内蒙古工业大学是内蒙古地区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艺术相结合的多学科性大学。学校现有22个教学部门,有73个本科专业,分为蒙授文理本科、普通文理本科和高职高专文理科3大类型的学生。
针对全校这样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大学计算机”在学习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上都要兼顾这些学生群体。在内容上,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重点和知识模块各有不同;模式上采用课堂、机房、学校教学平台、公众平台等多渠道实现知识的学习和扩展;考核模式上注重过程考核,同时对于预科、民族班、专科等层次的学生考核标准也区别于本科学生的考核。
二、考核方式
考核的评定分为对过程和结果两个阶段的考核。前者包括课堂表现(10-15% )、上机练习(10-20%)、网络作业(10-15%)、中期测试成绩(10-20%),后者包括期末机试成绩(40-50%)。
本科班成绩计算方法为:
总成绩=课堂表现(10%)+操作练习(20%)+ 中期测试(10%)+网络作业(15%)+期末机试(45%)
三、效果分析
(一)提高了学习兴趣
课堂上,很少再出现低头玩手机,爬着睡觉的现象。通过预习,学生们对见面课中重点、难点的讲解能够集中精力,甚至对一些有趣的、需要记录的课件纷纷拿起手机拍照。对于线上进行的答疑讨论,学生们也踊跃回答,不会受到教室空间的限制。
(二)提高了学习成绩
结课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是由系统给出的综合性成绩,如图1所示,是普通班和试点班的5级成绩。
图1 期末机试成绩分布
四、经验探讨
通过一系列的建设和试运行,混合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有如下3点。
(一)课堂见面课内容需要精炼。
在课堂教学中,每次课程的内容安排太多,虽然可以避免课堂讨论不激烈而出现的空场,但是没有扩展思路、深入讲解疑难问题的时间。需要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调整课堂授课内容,精讲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
(二)网络学习中针对共性问题给出公开性解答。
网络学习期间,学生的问题也很多,目前主要就是通过QQ、微信等方式利用群或者私聊的方式答疑。这种方式下,学生从早6点到晚24点以后都可能提问,而且有很多问题都完全一样,无疑给老师增加了很大负担。为此,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答疑讨论区,发布某些共性问题的主题,学生可以回帖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对于一些客观性问题,直接在常见问题栏目中提问并解答。对于一些操作类问题,也可以发布一些简短的视频作为解答。
(三)利用作业或测试激励预习和复习的积极性。
每个教学周都有预习和复习的内容,但是从网络学习状态和调查了解来看,能够按照教学设计要求主动学习的学生人次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这样对于课堂授课的效率有一定的影响。可以通过测试、作业等形式促使学生学习网络平台资源。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高等师范院校《污染生态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1-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