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校植物学野外实习之所析
植物学野外实习是各大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的必修课,是“植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深和巩固理论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经[1-2]。通过高质量的野外实习,不仅使学生将书面知识具体化、深刻化,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更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自律独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与此同时通过在大自然中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
在新形势下,什么模式的野外实习才是有效的、高质量的?恐怕没有一个固定模式是符合所有的。通过资料查阅,发现各大院校的实习中各有所长,也各有问题存在[3-5],所以各校因地制宜、因校制标、因生制划,再加不断探索与革新便是最适。文章综合作者14年的野外实习工作,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学科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实际学情,一方面总结多年实习中形成的经验与特色,以期为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的野外实习教学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提出存在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一、本校植物学野外实习的特色与经验
1.实习前期培训
为了提高实习质量,日常教学过程中贯穿以下几点技能的培训:其一,将植物标本采集、压制等系列流程贯穿于日常教学中,于每年三月份开始上实验课时,为同学们讲解如何采集标本,而后将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分组,在日常采集植物,每月定期检查一次,指出采集与压制的不足,不断改进,经过3-4个月间的3-4次指导,同学们对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已很熟悉,并很好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待大实习开始时,便可马上入手;其二,为了加强学生对植物科属特征识别要点、植物学形态术语的的记忆,利用同学们平日的班级活动、团日活动、师生微信群的互动抢答以及课堂提问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意结合无意的模式,不断积累与提高,避免死记硬背,而是在快乐中形成长久的记忆;其三,为了加强学生使用工具书检索和鉴定的能力,每次实验课上布置学生鉴定植物环节,并以小组内讨论、小组间比赛的形式进行,既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致又加强了对植物形态特征的理解;另外每次课下布置5-8种植物的检索表编制,在熟练掌握检索表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形态特征的理解。对后期实习有着巨大帮助。
2.实习教师团队的合理学缘结构
教师团队的学识水平、责任感、相互融洽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实习质量及团队合作意识。本校的植物学实习团队,经过学院的不断努力,已形成相对合理的学缘结构。 目前,实习教师团队共8人,男教师4人,女教师4人;年龄结构为:30岁以下1人,30-40岁3人,40-50岁3人,50岁以上1人;学历结构为:8人全部获博士学位,其中来自省外重点院校5人,内蒙古大学3人;职称结构为: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从以上梯队结构分析看出:老-中-青衔接合理,不会出现青黄不接或断层现象。为今后实习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实习团队教师均担任植物学一线教学任务,全程参加理论课、实验课及实习环节,一方面使教师积累了很丰富的教学经验,增强了实习指导力度,另一方面使教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动态、知识掌握度、甚至性格都有了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实习的顺利开展。另外教师之间无论在日常的教学还是科研方面,均相互商量、相互帮助,是一个积极和谐的团队,历年的实习过程中,都会无形的将这种和谐气氛传递到学生之间,渲染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实习体系层次化、基地多样化
实习团队在不断总结探索中,制定了“立足标本馆,依托校园和各级园区,深入大自然”的体系层次化实习模式,效果俱佳。首先,所谓“立足标本馆”,是因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标本馆是全区首个综合性生物标本馆,也是目前全区收藏和展示生物标本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标本馆,以收藏和展示蒙古高原以及邻近地区生物标本为主要特色,其中馆藏植物标本近3万号,陈列展示植物标本530多号。学生利用实习时间参观,既学习基础知识又了解植物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过程,增强了学习的系统性;而且教师团队在标本馆建设过程中是主力军,全程参与植物标本的展示与设计,在带领同学们参观时,既讲解专业知识又分享建馆过程的点点滴滴,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依托校园和各级园区”是根据各班的空挡时间,学生分批次在校园、公园、树木园、大型现代农业园区观察与认识植物,加深了对植物科属特征的理解记忆,也减少了采集造成的植物数量下降问题。最后,“深入大自然”是实习的重头戏,实习基地的选择包括了本区典型生境,有山地、草原、沙漠、湿地,实习基地的多样性既体现了生境的多样性又体现了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学生们在采集认识植物的同时,也更好的的理解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对后续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本校植物学野外实习丞待解决问题及方案
1.部分实习基地的管理规划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部分原有的实习基地被打造为旅游景点,门票费和住宿费高涨,给实习造成经济压力,虽然我们采取早出晚归方式避免住宿,但终非长久之计。下一步应探究“高校服务地方”模式,如与本区国家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建立合作,学校负责植物资源的摸底调查,对方负责住宿,相互帮助协同发展。也可探究“校校联合”模式,几所高校共建实习基地,实现野外实习教学基地的共享,既能促进高校间交流合作,互通有无,又能适当减轻经济压力。
2.实习专题网络平台的建设与完善
多年的实习经历发现如下无法避免的现象: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同一地点的植物种类逐年减少;以前可采集到的种类,近期几乎无法见到,导致学生对这些植物种类的特点及鉴别要点全然无知;另外,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具有明显的单一性和季节性现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在实习中的应用,建立“实习专题网络平台”。整合教学团队多年野外实习中积累的资源,在实习专题网络平台中设置实习计划、实习安全、实习纪律、实习基地介绍、植物名录、植物图片库、植物视频库、实习动态库与实习交流几大专栏,实习前组织学生进行选择性的浏览,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实习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实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平台中“曾经的照片”统一讲解某些采集不到的、稀有的、特色的植物种类。学生可以借助平台进行鉴定、查看同一种植物不同时期的状态、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手机和数码相机拍小视频或照片,以便记录某种植物的形态特征、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将视频、照片等进行数据化处理,上传至学习平台,逐年完善其建设。这样既能弥补缺失植物种类的认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从而提高野外实习的教学效果。
结语
本校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既传承了老一辈积累的实习经验,也与时俱进的更新教学实习观念,应用现代化手段丰富教学实习方法。教师团队在未来的实习中会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秉承传统又开拓创新,克服一切困难,提升我校的植物学野外实习质量,确保植物学实习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迎合社会对植物学领域相关人才的需求,更加努力的培养21 世纪植物学领域的创新人才。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我国两栖动物寄生原虫及其对宿主的影响 202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