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的一些体会
植物学野外实习是高等学校生物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巩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野外生存合作精神及环境意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对理论教学成果进行了验证和巩固、也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更使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的扩大和丰富,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了解植物与环境之间密切关系等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团结合作等思想意识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
新疆大学植物学课程组早前编写过《新疆植物检索表》、《植物学实验及野外实习手册》(均为油印本)等实习相关教材。1990年以来,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发挥学科优势,地缘优势、以学生合理知识体系的建立为培养目标,进行相关知识板块的有效整合,促进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以来,课程组对实验内容、课时、实验模式、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删减一些不必要的修饰性内容和重复多次的实验技术训练,增加标本采集和制作、生态调查等方面的设计性实验内容,为期末的野外实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近两年以来,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提高了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由于师资力量薄弱、野外实习教学观念落后和教学缺乏规范性等几个方面诸多原因,我校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特别是野外实习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是沿袭了传统的做法,即:学生跟着指导老师到选定地点,然后沿着特定的路线在指导老师的讲解下认识植物,并对符合要求的植物对象进行标本采集、制作和鉴定,在结束时进行考试[2]。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培养,而且教学效果也很难令人满意。在实际中,往往学生在实习的第三天就开始出现了一些失去热情、各种各样的借口不积极参与实习过程、不认真编写科技论文等情况。加上笔者在下面讨论的野外实习在内容与教学、野外实习教学队伍薄弱、实习工作量计算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弊端都严重的影响了野外实习效果。
我校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缺乏吃苦耐劳与团队精神,野外实习内容多、教学方式机械、野外实习工作量少等。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近年来,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对野外实习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效果。以下是笔者在提高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的一些体会。
一、加强校内植物实习,建立了较全面的校园植物网
充分利用校园植物实行现场教学,有效利用校园植物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对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方面起到最直接作用 。现在校园环境优美,绿化过程中学校也重视了物种多样性。因为理论课程教学日历的严格执行,大部分情况下理论和实践无法同步进行。为了克服这个问题,笔者在每次上课之前在校园内采集一些常见的早春植物、各类果树的花等带到课堂,首先让学生说出它的名字、描述肉眼可见到的特征,然后给学生详细讲解该植物及其所在科属的主要识别特征等。这些材料新鲜齐全,使授课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显著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因爱好拍摄,笔者几乎每星期都在校园内进行植物拍照,随着图片等资料的累积,建立了校园植物网站。利用实习对校园内所有植物种类进行调查,经调查鉴定出了150多种植物,同时建立了校园常见植物名录,并为每一种植物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数据库包括该植物物种种名、别名、拉丁名、科属名、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用途、校园分布和植物照片)。另外,在2019年9月,学院植物学老师和学生为学校教学区及学生生活区的木本植物和灌木植物悬挂了铭牌。植物网的建设,为植物类专业的研究者和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还对学生对植物多样性的感性增进认识,培养了学生对植物资源保护意识。
二、加强青年教师实习教学水平,注重建设一支专职的实习教师队伍
教师的教育观念、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必然需要各高校引进大批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承担起高校教育教学的重任。作为“双一流”大学,我校也引进了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与前面提出来的一样,青年教师中缺乏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事实,加上他们初次踏上工作岗位,从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艺术都有很多困惑,而这些方面也往往成为他们提高教学水平的障碍。为了克服师资缺乏,也为了能让他们尽快加入到实习队伍中来,学院把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任务,注重年轻老师教育教学理论培训,给予适当压力与激励,对年轻教师给予信任和关爱,适时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以更好的发挥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 作用,“看准苗子大胆使用”,让他们在实战中锻炼成长。
三、让学生鼓励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研究性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专题,用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创新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4]。学校最新培养方案里,实践类教学的比例从20%提高到了27-30%。随着学校实践教学力度的加大,根据实习老师科研工作情况,我们最近加了一些设计性实习内容,我们鼓励植物组所有教师也参与进去并进行分工,要求每人提交2-3个题目。学生在参与兴趣组过程中,可以看到各种类型的生态环境,如沙漠环境、干旱半干旱环境、山地草原和高山环境。老师们提供的题目有该地区地衣、菌类、蕨类、苔藓、裸子种类的调查和该地区分布广、种类较多的大科、大属植物种类的调查等等。在之后我们加了一些“实习基地植物区系研究”、“实习基地植物群落生态研究”、 “哈熊沟山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等。通过教师引导,让实习小组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从而使学生尽早接触到科研信息、提高科研素质。我们发现,学生选定了题目后,在实习过程中热情高涨、采集主动、观察认真仔细、查阅资料积极主动、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层次和高度。这些专题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也为以后毕业论文的设计积累了宝贵的素材和经验。
四、改革野外实习考核方式
近几年来,我们在实习的考核方法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包括考核方式:考查。根据《新疆大学教学实习(实训)管理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由实习指导教师根据下列几方面进行综合赋分:一是组织纪律表现(20%):实习的态度、组织纪律和吃苦精神;二是基础理论掌握运用(25%):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已学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是基本技能掌握情况(25%):植物标本采集、制作与鉴定,常见的动、植物标本识别能力(口试)四是实习报告和作业(30%):野外实习的总结。还为了提高实习教学质量,我们只做了一张“实习实训教学质量评价表”,让学生在不同栏目里以百分制给实习指导老师逐项打分。通过野外实习考核内容的改革,学生不仅重视实习结果和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巩固了植物学理论知识,学会了标本制作方法,还培养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进行植物学及相关领域的教学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写作智能辅助软件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以“批改网”软件为例 202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