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技术辅助下大学公共外语课程的多模态教学设计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
移动互联网+形势下,MALL(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作为以一种移动学习(M-Learning)和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CALL)的组合,其动态、多维的模式有助于整合各类教学辅助资源,很适合移动互联网时代外语学习者新学情。
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因其课程设置、受众非专业且人数众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群体的需求,尽可能实现个性化、实用化的教学效果。MALL作为一种有效的多模态承载手段(李思萦,高原,2016),其不同于传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下以多媒体课件演示为主的教学(曾方本,2010),它拥有移动性、普遍性、个性化、多样性等特点(周海棋,2005)。多模态的信息既包括图片和文字,也指通过视听等感官和外部环境的互动(顾曰国,2007)。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上述模式能产生更有意义的学习。从学习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平台角度来看,这种教学模式的定制化、便捷化、互动平等化特性等符合大学公共外语教学中情景式交互学习、体验式学习、多样化学习等特点,也是对传统课堂的拓展、优化和创新(张莉,2014)。
本文便是以教学法为切入点,基于多模态学习认知理论,提出结合MALL模式和大学公共外语课程特点,探讨可行的教学设计、可能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二.MALL承载的大学公共外语课程多模态教学设计
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因其课程设置特点,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合理利用多模态的教学设计,结合MALL辅助手段,调整教学方法,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对于任何课程来说,无论以何种方式开展教学,其目标都是一致的,也就是以最便捷、普及、个性化的方式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是达到培养方案的要求,而最佳则是实现师生双方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并促进教学相长。对于大学公共外语课程来说,因为受众专业不同,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除了一致性之外,更需要注重个性化,也就是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基础、学习目的、专业特色的学生,调整教学目标,而MALL环境下移动学习的多样性、个体性、多渠道等特点,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二)教学内容:大学公共外语课的教学内容除了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外,教师还要发挥机动性,结合不同学生的专业需求和兴趣进行微调。现在很多学生已经不满足于教材,他们希望获得更多与专业、兴趣、实事等相关的信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更积极地融入教学环节,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网络渠道,比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外语学习类app、网页等,筛选合适的信息作为课外或课内补充,为了不过多占用课堂时间,就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多样化平台,以微信、小程序等形式,掌控教学内容的学习环节和效果。
(三)教学手段:该模式的个性化、实时性、多样化、多聚焦性等特征符合大学公共外语教学的非专业、少课时、需求多样化、教学辅助资源分散化等特点,其优势体现在:从技术角度看,移动教学可承载多模态信息,支持语音、图文、视频等多重渠道开展个性化教学;移动教学资源可随时调取,因此学习过程便无需一次性全部完成,且呈现方式更直观化、模块化,有利于记忆;另外,该模式的交互性有利于学生成为学习上的主动建构者,提升其学习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结合该教学模式特点及课程特性,为了实现其优势,可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共享或开发基于MALL的个性化教学平台,包括开放式网络课程、手机应用软件、教学小程序、在线互动反馈平台等,不过需要注意语言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教学平台的稳定性、用户体验友好性、教学过程趣味性以及结果的可衡量性。在教学活动、资源、服务平台等方面实现多维、动态的设计架构,发挥交互式教学的优势。
(五)师生互动:与传统外语教学的师生互动相比,基于该教学模式的大学外语公共课堂突破了师生不同专业、不同时空的限制,可以通过各类实时交流平台或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多重互动,而且这都是有图文等记录可查的,也就为课程的成绩评定和教学效果考量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
(六)教学反馈:传统外语课堂和其余专业课程一样,在评价和反馈上多通过考试、作业、学评教等方式进行,但依托移动技术辅助的教学却可以更好地实现过程中的即时教学评价和反馈。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超星、智慧树等手机端来进行实时签到、提问、投票,开展图文、语音甚至视频的小测验,像雨课堂等平台还可以让学生以弹幕方式发表即时评论,这些都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控教学效果,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引导学生优化学习策略,提升教学效果。而从学生角度来看,尤其是2020年春疫情期间,学生更是深刻体验到了移动平台教学打破时空限制的优势,对大学外语课程来说,除了课件讲解,因为需要更多互动、点评,这种连续、动态、多维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而对管理者而言,移动平台教学在监控、评价上的便利、多维性,也对教学效果的考核提供了多样化途径。
三.挑战及应对策略
但移动技术辅助大学公共外语的多模态教学模式也对外语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对其角色定位、教学能力、教学手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信息技术能力等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很多高校已经在开展教师线上教学技能培训,尤其是2020年春,绝大部分高校教师已经开始实践了多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这对今后该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有积极推动意义的。另一方面,该模式也对学生的角色定位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应当找好合适的教学平台,适应学生的不同水平,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策略指导,确保教学效果。再者,该模式对高校的教学设备软硬件、网络安全、教学管理,包括对接网络供应商的技术平台也有较高要求,这同时也是新学情下教育界所要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多方协调解决。
四. 结语
本文基于多模态学习认知理论,提出结合MALL模式,将其应用于大学公共外语课程教学设计,这对相关课程在充分利用移动终端、无线网络的前提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对传统公共外语课堂进行有益补充的同时,也对相关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建设及应用具有助推意义,特别是为移动技术辅助下融合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诸多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公共外语课程构建与实践提供了参考借鉴。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基于H学院调查的大学生学习投入度提升研究 2021-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