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校课程思政融入化工专业课——以《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的为例

2021.08.25

教育教学论坛

引言

2019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依据讲话精神,高校课程思政应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与专业课程改革相结合,可极大促进社会主义事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笔者结合本校近年来化工专业课程架构优化,以及个人《有机合成单元反应》教学为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介绍将思政课融入化工专业课程的方法。

一、认识思政课融入专业课的重要性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需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即“立德树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单纯依靠政治思想课难将“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彻底落实;难以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高校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有机结合,全方位、多方式、多维度的让学生隐性接触各类思政教育,那么学生的积极人生观、远大理想与信念以及爱国情怀,都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自然形成。

二、确定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目标

在明确课程思政重要性后,我们需要认真确定课程思政的目标,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

有机合成单元反应是精细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工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精细化工在化工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的有关基础知识,精细化学品合成的过程及工艺条件,针对化合物的结构设计合成路线,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新产品研制和开发打下基础。学生由于工程实践性知识较缺乏,学习难点较多。实施课程思政,需结合“新工科”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学好专业课的信心,树立远大理想,相信普通的个人也能为中国梦的注入正能量。为此,我们设计从如下二方面探索思政教学内容:首先,立足单元反应基本知识,加强对理论知识、典型单元反案例分析的掌握和认识;在此过程中融入家国情怀,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等德育元素。其次,优化引入新技术、新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学科技术前沿,在此过程中塑造理想,建立时代紧迫感和责任感。

三、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德育元素

(一)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国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许多科学家的无私奉献。专注发掘化工方面科学家们的科研事迹,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学科知识,更加全面了解化工,消除对化工行业的陌生感,激励和激发学生挑战学科前沿的勇气。所以在素材选取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选择具有时代感的人物事迹,这样才容易在学生的思想上产生共鸣。例如我国著名化工专家:王静康院士,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她的团队勇担“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霉素结晶新工艺与设备”,奉行“艰苦奋斗就会成功”的信念,提前完成任务,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我们将王院士与化工发展联系起来时,学生被王院士的精神所折服,更为自己将来从事的化工行业有这样的“牛人”而感到自豪,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二)树立行业信心、激发责任感和使命感

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化工行业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正在朝“健康和安全(EHS)及绿色化工”方面努力,朝着化工强国努力;要让学生树立“美丽化工、安全化工”的信念。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收集素材:在新项目研发方面:如我国在导电布、半导体封装化学品和电镀铜添加剂等三项精细化工方面创新研究均取得新进展,打破了美日等国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为迈入高附加值的全球电子化学品供应商行列奠定了基础。在工艺革新方面:如环氧氯丙烷,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传统的氯化法制备工艺发展、“三废”污染严重。现如今新的无氯气甘油法,借助新型催化剂,大大缩减工艺流程、减少投资、"三废"问题得到极大缓解;符合国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在化工核心设备研制方面:渣油是石油工业中最难利用的重质部分,利用加氢设备进行氢化反应可转化为轻质油,从而生产出汽油、柴油等。2018年扬子石化联合洛阳工程公司、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等单位联合攻关,攻克了诸多难题,研制的渣油加氢反应器,通过的专家组鉴定。鉴定结果为该设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制造技术且该技术推动了我国加氢反应器的制造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新产品工业化生产方面:2-氰基吡嗪是抗结核药吡嗪酰胺制备绿色新工艺中重要的原料。氨氧化法制备2-氰基吡嗪的核心技术是研制转化率高、选择性好的催化剂。天津大学冯亚青教授团队研制出的新型 V-II 催化剂,实现了2-氰基吡嗪的工业化生产,弥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打破了国外对该技术的垄断[2]。绿色化工方面:如温室气体CO2的综合利用,其中一种工艺是与CH4反应转化成合成气(COH2),变为新能源。该工艺不仅能降低能耗还可缓解温室气体减排压力。然而,在反应过程中特别容易积碳,实现工业化的核心难题是抗积碳催化剂和专用反应器的研制。目前,我国已攻克这方面难题,具备大规模甲烷二氧化碳重整技术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此项技术将对煤化工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做出重大创新,而且还可为富含CO2天然气的规模化利用提供重要的技术基础。

这些思政素材引入,我们尽量采用“无痕化”植入到课程知识点中,而不是刻板说教方式。如在绪论介绍行业发展及前景时,可植入“新项目研发”和“绿色化工”的案例;讲“氨氧化反应时”,可植入2-氰基吡嗪工业化的例子。我国“化工强国梦”是可以实现的,未来化工欣欣向荣的景象会逐渐取代学生心中“化工猛于虎”的形象。同时还可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落实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奋斗中。

在交流中,我们适时地向学生介绍行业发展需求。如国家大力支持钢铁、石化、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我国大力三羟甲基丙烷(TMP)生产制备,在改进 TMP 的生产工艺、拓宽 TMP 的应用领域等方面都需大量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让学生明白踏实掌握所学知识,一定会学有所用,学习自主性自然也能得到提升。

思想问题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单靠课堂引入效果甚微,很难撼动学生的思想大树的。所以,我们还需挖掘课后“思政”的可能。结合“95后”或“00后”学生喜欢主动到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习惯,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深入感受科研工作者的人格魅力,了解社会主要事业的光辉历程,进一步促进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另一方面推荐学生利用手机关注专业网站(中国化工报)、期刊(乙醛醋酸化工)、微信公众号(一点化工)和学习交流平台(小木虫)等,让他们在下意识中关注化工行业发展,明确时代的使命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奋斗。

总之,高校专业课程除了传播知识外,更需育人。结合专业特点,有目标有计划的实施课程思政,不仅能起到“育人”的目的,还能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