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探索 ——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

2021.09.04

教育教学论坛

教学质量是体现高校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根本标志。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保证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其中明确要求高校要“完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强化高校质量保障主体意识,强化质量督导评估,发挥专家组织和社会机构在质量评价中的作用”12019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质量意识、质量革命、质量中国”这三部曲就是“质量文化”,是建设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一个路径。

新疆农业大学作为西部地方农业院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特点,不断完善“决策、监控、反馈、持续改进”多层系统的闭环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推进教育质量建设。本文通过探索新疆农业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分析体系运行的效果,以期为地方农业类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参考。

一、教学质量管理决策系统

(一)高位推动,形成科学决策系统

学校成立由学校书记为主任,校长为副主任、各教学单位职能处室领导为成员的教学工作委员会,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中的重大事项提供咨询与决策。切实落实教学质量的高位推动,并形成科学决策系统。

(二)完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质量标准

1.规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在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素质能力要求、培养特色、课程体系、学时学分、集中实践环节、学位授予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并增设课程和教学环节与毕业要求达成关系矩阵。

2.完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围绕教学过程和各教学环节,不断完善专业设置与建设管理、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编制、教材建设与选用、课堂教学规范、考试工作管理、实验实习组织与管理、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等方面的质量标准。

二、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校内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包括课堂教学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专项教学评估四个子系统。

建立和完善“四常规”制度,即课堂教学全程检查、开学节前节后教风学风状况检查、实践教学运行抽查、考试工作检查等为常规的教学检查。

实施“四专项”:不定期开展试卷专项检查、教学档案课件专项检查、实验档案专项检查和毕业论文(设计)专项检查。督学结合,开展领导、督导、同行三层次听课,新进教师听课观摩学习。

由学生、督导、领导、同行等组成评教系统,开展“三追踪”:通过师生互评,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和用人单位调查评价等方式组成教学效果追踪系统;积极引用社会评价系统,主动了解用人单位评价。对本科毕业生开展就业质量、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

三、信息采集与反馈系统

通过督导周例会、学生周例会、全校教学月例会等途径,建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教务管理控制情况及时反馈系统。

(一)强化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采集的问题,及时整理、反馈至相关教学单位,并要求各单位反馈问题处理方式,由督导或教务处人员追踪核查各单位处理后的效果。

质量信息反馈包括:

1)日常问题实时反馈。日常教学中,及时整理领导听课、督导听课的结果。(2)督导督查常态反馈。督导定期汇总质量信息,反馈至教务管理部门,每两周通过“督导例会通报”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反馈,形成督导督查的常态反馈机制。(3)专项检查重点反馈。通过试卷、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等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重点反馈、集中改进,以“教学通报”形式反馈。(4)数据分析综合反馈。将各渠道采集来的信息综合反馈至各教学单位,作为其改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依据。

(二)强化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对象的全面性

向学校领导反馈。师生通过书记、校长邮箱方式等直接向校领导反映有关信息;职能部门将教学工作总结、期中教学检查通报、专项教学检查报告等向校领导汇报,为领导了解教学状态,制定教学规划,推动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向职能部门反馈。将教学质量、教学投入、学习水平、教学设施等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提升相关部门为教学服务的意识和质量。

向教学单位反馈。将教学检查、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情况向教学单位反馈,督促教学单位改进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

向教师学生反馈。对教学检查、教学评估、评教评学等信息及时向师生反馈,帮助其及时整改与提高。对学生反映的教学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通过适当方式回复。

向合作单位反馈。对合作单位反映的教学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通过适当方式回复。

四、执行及持续改进系统

以各职能处室和各教学单位为执行主体,基于教学质量决策及反馈信息,解决存在问题。不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完善教师教学考评机制。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加强学风建设,面向多层次学生分类引导,激发自主学习动力,完善班主任制度、本科生导师制,建立“三进两联一交友”制度,推动实现教学保障改进和教学效果改进两个目标。

(一)有序推进,多途径改进教学质量

预警帮扶,加强导学促学。学校每学期进行学业审核,实行学业预警制度。教学单位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预警与帮扶,通过制定个人学习计划、“一对一”帮扶、学生党员结对子等方式进行学业指导。

培训引导,强化教师发展。对学生评教后5%的教师进行重点听课、指导,对反馈教学方面有问题的教师,通过跟踪听课、集中诊断、集体研究,帮助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质量。

多方协同,强化学风。教务处、学工系统、教学单位、后勤保障部门等协同育人,共同研究解决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严格的课堂考勤制度,强化学生行为管理。采用集体早读、集体晚自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更新观念,推进质量文化建设

学校重视建立教学质量改进的长效机制,对教学质量改革的组织体制、制度体系、专家队伍、运行机制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确保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确保各项教学质量改进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的有效落实。

2018年审核评估契机,在教师中形成以潜心教学、质量为上的意识。学校积极引导教职员工围绕保障教学质量开展全方位的思考与研究;学校开展一系列以“质量、创新、改革、育人”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围绕教学管理与服务不断营造校园质量文化氛围;通过评选“教学名师”“教学能手”“教学标兵”“教学十佳”等系列活动,树立典型代表。

在教学管理人员中形成主动服务、保障质量的意识。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学术会议,不定期组织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工作汇报交流,促进教学管理人员系统地学习教育管理理论,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在学生中培育追求学习质量的文化氛围,树立自我成长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将教师严管理解为厚爱,将追求学习质量作为提升个人自主学习能力、终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考量,以不断进步为重要尺度,形成不断追求成长、进步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