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框架下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思考
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国家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模式。在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实施中,学校和企业将通过深度合作,双方联合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共同助力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的提升。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的是,现代学徒制对技能的传承更加注重,所以经过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有着更强的实践技能水平[1]。为进一步推动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更好发展,文章将对现代学徒制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试图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必要性
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模式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路径。现代学徒制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职业教育主导模式,在提供岗位技能训练,促进就业,促进人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英国实施国家技能战略的主要途径就是现代学徒制,德国各大企业现代学徒制参与率甚至高达91%。其次,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模式是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都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模式,解决了职业教育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解决了企业缺乏实践性人才的问题。最后,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模式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实践技能上,还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职业精神甚至是工匠精神,而现代学徒制模式无疑经成为了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是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校企合作框架下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发展对策
(一)完善双导师的制度
建议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在实施现代学徒制模式的过程中,应明确教师、师傅双导师的职责与待遇。企业所选择出来担任师傅的员工必须是拥有高技能水平的优秀人才,并同时对师父的责任与待遇明确,并将师傅所需要承担的相应教学任务也纳入绩效考核之中,让师傅享受额外的带徒补贴,提高师傅的带徒积极性。而高职院校也需要将教师的技术服务和企业实践纳入教师考核中,考核结果将成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主要依据。此外,双方还应共同建立人才流动双向机制、双向挂职锻炼机制、横向联合技术研发机制、专业建设激励机制等,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双导师管理制度[2]。
(二)构建新的管理制度
新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有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为更好地落实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应和合作企业双方组织相关人员,针对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开展过程中的管理问题进行共同研讨协商,建立于学校专业和企业岗位所适应的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并在制度中规定新的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和学分制管理办法。比如根据企业特点,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参与制定企业各个岗位的质量监控标准、师傅标准、技术标准,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学徒制模式。还可以根据企业特点,在考核评价中将专家师傅、企业客户、学生家长等也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来,共同参与考核评价工作[5]。相信这些制度规范的支持下,必将有助于推动现代学徒制模式更好的发展。
(三)引入两次双向选择
所谓两次双向选择,即是指在招生与招工的时候,由合作企业与学生进行一次双向选择,此次双向选择为第一次双向选择。在这一次双向选择中,学生仅需要选择是否愿意加入学徒制班;当学生作为学徒的学习成绩合格而顺利毕业的时候,此时合作企业与学生会再进行一次双向选择,此次双向选择为第二次双向选择,在这一次双向选择中,学生可以根据在企业接受培养过程中对企业的了解以及结合自身兴趣,来决定是否选择继续留在这个企业,而企业也可以通过在培养过程中对学徒的进一步了解而考虑是否将该学徒真正纳入企业成为企业正式员工[4]。第二次选择不论是对于企业而言,还是对于学生而言,其实都是一次较为激烈的竞争,学徒想要找到值得奉献自己光阴,展示自己才华的优秀企业,企业想要借此找到能够帮助企业做优做强的优秀员工。
三、结语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探索 ——以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技术课程为例 202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