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家政学应用型人才的时代价值

2021.09.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校开设家政学专业,培养学生家政职业能力,提升家政素质,传承优秀“家政文化”,共同体现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

一、培养学生家政职业能力,为行业提供人才支持。

(一)落实国家政策,承担教育服务社会的责任。

经济的发展,产业的需求,是高校开设家政学专业的直接原因,同时也契合了高校应用型转型的政策需求。2019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国办发〔201930号),该文件明确规定:“原则上每个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和若干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20199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 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教职成厅〔20193号) ,再次指出“提高教育对社会服务产业提质扩容的支撑能力,加快建立健全家政、养老、育幼等紧缺领域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撑服务产业发展,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培养家政学人才,是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承担教育服务社会责任的必然选择 。

    (二)培养高素质家政人才,解决专业人才缺乏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二孩政策的开放与老龄社会的事实进一步刺激了行业的需求。但家政行业欠规范、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不高,各种因素制约着家政行业的发展。其中,高素质家政人才的缺乏是发展的瓶颈。家政学专业首先需要培养家政管理人才。家政行业现有管理人员多为一线从业人员选拔而来,拥有丰富的实践技能,但缺乏管理能力。另一部分则是其他行业的精英转型为家政企业的管理人员。这些管理者具备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但是缺乏家政专业知识和技能。家政学专业人才兼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较为系统的实践技能,专业人才的加入有利于行业的专业化、规范化。第二,需要培养家政培训人才。家政从业人员在上岗前需在家庭技能、从业道德、心理疏导、权益维护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系统地培训,这些内容的教学需要家政学专业人才完成。

(三)参与家政服务标准制定,引导家政服务行业规范化发展。

家政行业工作门类缺乏严格细致的服务规范,亟需设定服务标准。服务标准为职业培训提供服务规范,对职业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明确规定。培训师能按标准执行教学,培训者依照服务标准学习,技能鉴定以标准为依据进行鉴定。在企业内部,一般有从业人员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但缺乏权威性,很多消费者对企业的评价结果信任度不高,对服务者的职业能力存疑。家政学专业人才可以充分发挥理论素养高的优势,积极参与家政行业职业标准的制定,促进家政服务标准化。

二、提升家庭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美好的生活是中国人民群众奋斗的目标,家庭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我国目前并未把家政教育普遍纳入基础教育序列当中。在此实际情况下,高校开设家政学专业不仅为行业提供人才,同时兼有普及家政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训练家庭技能,培养生活能力。  

家政学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家庭生活能力。“00后”在中小学阶段缺乏基本的家务实践,生活自理能力差。家庭生活技能在家庭教育中被忽略,在学校教育中更是缺乏。家政学专业进行家庭烹饪、家庭保洁、家庭美化等技能训练是职业的需要,也是学生步入家庭的技能准备。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性,生活上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增强家庭责任感,为家庭生活幸福提供保障。

(二)指导学生婚恋,构建幸福家庭。

大学生已经有婚恋的需求,但婚恋教育缺乏。家政学专业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婚恋指导。首先,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婚恋。指导学生理性分析婚姻与生育的利弊,倡导结婚生子的传统观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后代的繁衍。第二,学习如何择偶。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物质与情感的关系、学业与情感的关系,合理选择婚恋对象,为家庭幸福打下基础。第三,指导经营婚姻。据我国民政部统计的有关数据显示,2017 年上半年全国新婚 558 万对夫妇,有 185 万对离婚,离婚率较高的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2017 年上半年结婚登记的比2016 年同期下降 7.5%,而离婚登记则比 2016 年同期上升 10.3%离婚率增高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具体每个家庭,与家庭成员不懂得如何管理婚姻有关。学会处理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是家政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三)倡导高雅休闲,追寻美好生活。

具备基本的家庭技能、拥有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是幸福家庭的基本要素,而高雅的家庭休闲生活是锦上添花,是美好生活追求的集中体现。选择高雅的休闲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共同享受家庭休闲,可以消除家庭矛盾,增进情感。经济条件的改善,闲暇时间的充裕,为家庭休闲提供了可能。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家庭休闲方式,有害于身心,不利于家庭和睦,违背了美好家庭生活的目的。对学生进行家庭休闲的教育,提倡健康休闲、文明休闲、高雅休闲,创造美好的家庭生活。

三、启蒙家政意识,传承“家政”文化。

家政学专业课程与家庭密切相关,培养了学生家政职业能力、家庭素质的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家政”文化。“家政”文化在这里是指与家庭有关的家风、家教、家法等文化的总称。“家政”文化的教育一般由家庭成员在家庭内部完成,而家政学人才的培养则是学校对“家政”文化的系统性教育。“从教育的功能与价值的层面看,可以经由学校教育传播家政意识,使社会公众接受与认同家政职业和家政行业,形成家政文化自觉。”

(一)学习“家政”文化,养成良好家风家教。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族、血缘亲情,强调孝亲敬长,而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仍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在 2015 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 “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紧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庭教育学、家庭管理学、家庭伦理学、家庭婚姻学等课程的开设,培养了良好的家庭品德,传承了优秀家政文化。家风、家教,既是优秀家庭品质的养成,更是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洗礼,是传统文化的现代重塑。

(二)学习“家政”文化,传承伟大民族精神。

家政学人才重视培养服务意识,树立家国情怀,弘扬奉献精神,在专业见习实习等课程中,强调培养爱心、耐心等职业素养。这些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契合了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要求,体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家政文化蕴含了丰厚的民族精神。学习家政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熏陶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有利于传承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学习,民族精神的传承是当代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家政学专业课程自带“思政”性质,在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中更适合找到切入点。通过“家政”文化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民族精神,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家政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价值是培养家政行业人才;家庭素质的提升,家政文化的传承是由其基本价值所衍生。三者共同体现了高校培养家政学应用型人才的时代价值。

教育教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