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交流学习期间当代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情况研究

2021.09.09

教育教学论坛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眼界开阔,在新生教育期间接受入党教育启发后,大部分思想上进的青年学生会主动向党组织靠拢。201620172018年,分别有68.9万、69.9万、70.4万名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超过当年发展人数的30%。大学生已经毋容置疑的成为了共产党新鲜血液的主要来源。

20155月,中组部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实施细则》,规范了党员发展的全部流程。其中,入党积极分子是纳入组织集中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整个党员发展过程中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为了应对入党申请人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期间有离开学校外出交流学习的情况,需要分析此期间就会出现新的特点、存在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对策。

一、主要特征

目前,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在入党积极分子阶段外出交流情况主要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外出顶岗实习,直接进入所学专业对口行业实训,时间从三个月到六个月不等;二是派出到定点交换交流学习的学校,时间以一年居多;三是到国境外交流学习的情况,通常时间至少为一年。虽然他们派出的地域环境、学习内容有差别,但是相对于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学生,还是呈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地域分散,客观上不聚集

外出交流的学生,通常以小组形式进行外出,形成了客观条件上造成空间差异(在国外的还有时间差异)。小组成员的人数会因行业、规模、层级不同,还会有较大的人数的差异。人数分布的不均匀,不适用于进行支部交流学习的集体模式,学生个人容易缺乏入党积极分子的身份表达,不太会主动发挥自己的积极分子作用。

(二)环境变化,信息冲击多

大学生思想变化快,接收能力强,并且更有自我主见,这是新时期青年思想活跃的表现。但在这种活跃中存在着极强的不稳定性,会从新的同学、同事身上接收到更多社会价值上的影响。影响不仅仅是潜移默化的,更有可能是“倒灌”式的,甚至会对部分思想根基不牢的学生产生“地动山摇”的冲击。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通常是用文字、语音或视频方式,以“询问—回应”的方式进行定期交流,对积极分子的思想变化了解就不够及时性。了解方式受到限制。

(三)鞭长莫及,管理有局限

入党申请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后,组织上有党支部、党小组进行联系,个人有培养联系人保持对接,形成了组织引领和个人带动的双重保障,但是在离开固定的活动空间后,距离上的增加就削弱了管理上引力,组织工作的“信号”因为沟通方式变化而造成了极大的衰弱,出现消息回复慢、表达不充分、言语不到位等问题,在这种状态下教育输送无法有效传导到零星个人,没有传导则看不到反馈,党的理想信念教育难以确认实际效果。

二、存在问题

在以上归纳的特征之下,凸显出了外出入党积极分子管理中的局限性,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参加积极分子培养机会不均等

完整的一期的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包括有集中安排的理论学习,以及参观实践、现场教育等。外出交流的学生就无法参加到这些过程中去,培训中参与性降低,思想没有得到点拨,参与度不足,行为对思想的重塑能力就会降低。

(二)思想状况观察体会不深入

外出的学生不能较为全面客观的把握自己思想情况,进步与否则很难做出自我比较。例如经常提到的“党员具有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那么如何“带头”,是被动接收工作上的难题、学习上的挑战,还是主动去担当、处理任务中困难的环节,表现出的差异性往往是深层的、细微的。这类变化,需要得到培养联系人的及时的引导和强化,用表扬和肯定来固化内心的驱动力,才能把“带头”这一行为内化为牢固的思想动力。

(三)集体活动锻炼缺失

党在重大事件中表现出极强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执行力,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例如在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病毒疫情中,见到很多以科室为名义的请战书申请集体支援,但在事关个人安危的情况下,仍然还是可以看到有人在网络上发牢骚,说自己不想被“代表”。虽然不能证实他个人身份,但反映出集体观念的缺失会成为开展工作的阻碍,其中原因就有个体集体活动参与程度低,集体认同感低,集体活动中要求行动力和约束力在个体身上无从体现。

(四)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外出的积极分子,在缺失个体培养方式和手段的同时,相应的评价维度也造成了缺失。通常,我们对积极分子的评价是从党支部、党小组、培养联系人、组织员、群众等方面,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多维评价。在外出期间,评价的参与者身份会重叠,一个学生可能既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同学、舍友且同时是另一个积极分子,多重身份合一时,基于立场、利益等方面的局限,以及发展过程中切实存在的竞争性,评价内容极有可能不够客观。

三、解决对策

为了加强和改进外出学生的培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展党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党校是入党积极分子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党校可以充分吸收常规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有用经验,加以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富有特色的党课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马列经典原著这些在理论课上,引入“翻转课堂”等教学理念先行发放书面内容,课堂上再带领同学进行重点讲解,充分做好签到互动,答疑反馈等各个过程的管理,可以较好的实现党课教学的目标,减少时间和空间的环境干扰。

(二)紧密思想联络沟通,突出爱国爱党教育

外出的入党积极分子容易受到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培养中要做到因地制宜,用他们身边发生的优秀事例进行引导。外出学生要服从当地政府的指挥和安排,以党员的自觉为稳定大局做贡献;对国外的学生要加强爱国爱党的教育,要相信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坚定地服从当地大使馆的安排,保护自己不要因为个人身份与当地民众引发矛盾。

(三)丰富党性教育集体活动类型

外出人员开展线下集体活动存在客观上的不便,但是也催生了培养形式做出更多创新。鼓励外出积极分子参与多样化集体活动,可以起到更加全面的培养效果。突破空间的限制方面,可以要求所有人在同一时间完成同样类型的服务,比如在党日活动中可以多地同时进行同一类志愿服务;突破时间上的限制,以任务为目标,强调特定时点的仪式感;顶岗实习的学生,还可以提前熟悉职业技能比赛,从中体会党员在思想上、业务上的表率作用。

(四)打通常态评价体系,基本评价与短期评价相结合

党支部对有外出情况的学生,则可以采取基本评价与短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确定为积极分子以来的长期表现特征,与外出期间的短期特点结合起来。既能够体现出个人长期的思想性格行为上的习惯趋势,也能够在比较中发现个人的进步和长处。将长短结合、趋势与特征结合,综合形成评价中的多元化,避免在评价中简单的印象取人、票数取人的情况发生。

面对当前大学生外出交流学习机会日益增多的新情况,高校党建中培养力量应该及时作出应对,充分保障这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得到培养教育的权利,也能更好的督促他们履行积极分子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