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6期·“工业控制装备”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思路与方式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6期
杨世品 李丽娟 唐桂忠 徐启
[关键词] 工业控制装备;课程思政;人魂双育
[基金项目] 2017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智能制造产业链重构自动化新工科培养体系”(2017JSJG130);2020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的‘工业控制装备课程师资培训”(R-347825)
[作者简介] 杨世品(1984—),男,湖北十堰人,博士,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智慧工厂与导向教育研究;李丽娟(1976—),女,山西文水人,博士,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6-0099-04[收稿日期] 2021-07-26
“工业控制装备”作为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应用广泛,可以说当今社会失去了自动化也就失去了“灵魂”。该课程培养的新工科高水平专业人才是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重要支柱和祖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现代工业现场中“超级大脑”——工业控制装备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系统的设计、开发、调试方法。但如果教师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教师是否尽到了所有的义务呢?答案是否定的!
高等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真正形成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1]。在这一关键时期只传授专业知识的传统过程中,如何确保学生的“三观”正确,采用何种方法培育出勇于肩负起历史使命、有担当的高水平素质人才是个浩大的工程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故教师必须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实践统一起来,育才的同时兼顾学生爱国情操的培育,实现“人魂双育”;育英才而非偏才,使学生品学兼优,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培养国之栋梁!近年来,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将“工业控制装备”课程改革作为新时代“一流课程”建设的试点之一,深挖思政元素与“工业控制装备”课程有机融合的方法与艺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一、本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基础
工业控制装备作为一种集计算机、电子、机电、自控通信技术为一体的新型自控控制装置,在化工、石化、煤化工、锅炉、冶金、医药等生产过程中扮演着“超级大脑”的功能,是工业自动化的重要支柱和祖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之一。与其对应的“工业控制装备”这门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可编程控制器(PLC)、集散控制系统(DCS)及安全仪表系统(SIS)等现代工业控制装备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系统的设计、开发、调试方法。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自动化类专业本科生能熟练掌握工业现场所必需的专业核心知识,使其在工业自动化生产线、检测及过程控制系统、自动化及智能装备等领域具有从事自动化系统的独立分析和研究能力,以便为祖国的经济腾飞储备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协助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变。
然而技术一流的工程人员唯有兼具踏实严谨、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心系社会、有时代担当、爱国且乐于奉献才能称之为人才。故要将技能培养、价值导向、爱党爱国、积极向上辩证统一起来,培育出品德正直、视界开阔、技术一流、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顶尖人才,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可见,“工业控制装备”课程除了有其独特的专业知识特点外,还有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生动融入的先天优势。
二、本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思路
如前所述,本课程的讲授需要将技能培养、价值导向、爱党爱国、积极向上辩证统一起来,在“育人”的同时,更注重“育魂”,以培育出品德正直、视界开阔、技术一流的顶尖人才,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全部力量。故应挖掘传统专业知识中隐含的品德培育点,通过归纳的方式在系统设计、环保、健康、安全、经济五个方面进行“人魂双育”。
1.系统设计。以案例教学为背景,介绍工程相关法律法規,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诚信、文明思想。
2.环保。针对比较经典的案例,除了进行PLC简单控制要求的设计,通过扩展其环境保护所隐含的控制需求的考虑,引导学生将环保因素纳入今后的所有工程,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3]。既要追求中国工业4.0自动化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又不忘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不可本末倒置,作为新世纪工科高级人才,除了利用所学建设中国,更要时刻不忘环保,建设美丽中国。
3.健康。在向学生传授PLC控制技术专业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达“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在已有的控制需求中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对设备及工艺进行合理改造,更大程度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把员工从危险场所和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4.安全。在向学生传授爱党爱国的同时,向学生阐述工业控制场合中更加充分的连锁保护对企业生产事故避免的重要性,讲述工业控制系统中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5.经济。在控制功能可以实现的前提下,向学生传达系统设计、PLC编程中应该考虑的其他技巧,崇尚更加节俭、更加经济的大系统,通过更加细枝末节的考虑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将能量用到极致,塑造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7502F3F6-866B-4B70-9670-A93D8557CE4B
此外,本课程实验/实习环节的考核中,纳入与实验/实习对象的显性/隐性的问题解决评分机制,引导学生在重视课程知识的同时,重视环境与技术、个人与民族、能力与品德的全面统一。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培育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金课”,时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三、本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
为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如图1所示,课程建设包括:在课堂讲授前进行教学大纲修订与教案完善,基于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挖掘的课堂讲授及评估考试环节均有思想政治融入方式的创新,分项具体描述如下。
(一)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教案的准备
教师及教案是课程“人魂双育”的关键。想要火車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不透彻,就容易偏离方向[4],对思政元素的融入要么无从下手,要么过度牵强。故本课程在思政元素融入之前,采取了统一学习的方式武装教师的思想政治头脑,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能力,目前形成的含思想政治融入的“工业控制装备”课程教案1套、微课视频12个(另有8个在视频精修阶段)、经典案例库7个。
(二)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思想政治融入点,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学生心田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5]。采用了集中讨论的方式对收集的课程思政资源、专业知识工程案例进行反复推敲、打磨并形成教案,以便教师在整个育人过程中游刃有余。为了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本课程增补工程师所处行业的行为规范及职业规范的授课内容,在工程设计中,传授学生要具有社会主义宏观绿色发展理念,要从公共安全、公众健康和福利等角度全盘考虑[6]。
例如,在“工业控制装备”课程传统知识点的讲授进程中,包含至少以下三个教学环节:(1)工业控制装备发展历程;(2)工业控制装备的基本原理及思想;(3)案例教学设计及综合评价。在工业控制装备——可编程控制器有条不紊地不断循环顺序扫描的工作原理讲授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达踏实做人、循序渐进、脚踏实地才能助力中华腾飞的情怀;在使用经验编程法设计梯形图程序时,要求学生积极探索、各抒己见、细心校对[7],感受新时代的创新、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编程实现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以外,还要从技术、安全、经济、环境等方面评价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及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向学生传达建设美好中国也必须志存高远,要整体统筹,兼顾经济、环保、安全,灌输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实训及考试环节的课程思政贯穿始终
“工业控制装备”除了包含48学时授课任务,还配套设置有为期2周的综合实训环节,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若干个工程项目。根据分工,组内学生需要协同完成项目背景国内外技术调研、工程目的、硬件组态、CAD图绘制、软件编程、其他非技术因素的考虑、个人感想等整套实训报告。在配套实训课题任务布置及“工业控制装备”期末考题中,均融入能体现学生大局观、可持续性绿色发展观、爱国、乐于奉献、精益求精大国工匠精神的隐性评价分值,持续性地在学生心中埋下“工业制造强国,我有责”的种子,将课程思政贯穿专业知识教学活动全过程。
四、本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艺术探究
课程思政不是在课程的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硬生生地插入思政元素,更不能把所有的专业课都讲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唯思政主义,为了思想政治而思想政治,挤占专业知识的教学时间[8]。而是应该结合课程自身的专业知识内容,从课程内在构成要素中挖掘其所蕴涵的思政元素,同时对这些思政元素的融入难度和融入效果进行排序,通过预演的方式反复调整与打磨思政元素融入后的课件、习题等资源,而且这些资源的建设也不是主题鲜明和一劳永逸的,要通过隐性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的“氮”“磷”与思想政治这一“钾”及其他微量元素一起配制成水溶液,对树木根部进行源源不断地浸润,使其成长为具有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参天大树”,更好地实现德育与才育的有机融合,实现“人魂双育”!
结语
通过对“工业控制装备”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思路及方式的探索,初步实现了课程目标与思想政治目标的有机融合,以崭新的姿态和更高的视野向学生传达了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顶尖人才所必须具有的品德正直、视界开阔、技术一流的品质。同时,本课程教学团队也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对该课程建设的不断探索完善与教学活动的推广,一定会实现本门课程的“人魂双育”,打造成具有突出示范意义的“金课”,实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2年第16期·化工类通识选修课程网络式教学探索 202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