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7期·红色历史情景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7期
姚梦婕 王帅铭
[关键词] 红色历史文化;历史教育情景剧;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 姚梦婕(1989—),女,河南长垣人,学士,西藏农牧学院动物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7-0045-04 [收稿日期] 2022-01-12
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结合话剧、歌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优点,在剧目体系、剧本创作、现场表演中融合歌曲、舞蹈、朗诵等形式,充分做到历史的“情景再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发挥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创造性,还能通过情景剧从视觉、听觉等多维度冲击受众的感官,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家产生情感共鸣,改变认知,这种文化形式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一、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基本理论
(一)情景剧类剧目的发展状况
兼具思想性、观赏性等的“情景剧”是描述历史沿革、人物事件、思想感情的载体,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戏剧到文艺复兴的古典主义戏剧,再到自然、现实主义等流派的话剧和现代派话剧,以及19世纪的歌舞剧等,向来被西方所重视,通过这种形式教育公民,宣扬本国的一些社会观、价值观等。在当下,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活动,仍为学者、创作者、表演者所青睐,并被社会大众广泛关注。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从文艺、文化活动入手,通过歌舞剧、话剧等载体展现党的光辉历程、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例如20世纪60年代的大型歌舞剧《东方红》、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四十年》、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演出《奋斗吧 中华儿女》、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等。就学校红色历史教育而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兴起话剧热潮。进入21世纪后,富有感染力、艺术性且能够契合学校教育的艺术形式一度式微。[1]
(二)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概念
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在学术研究方面尚没有统一的定义,[2]由于其集多种表演形式于一体,具有红色性、教育性、灵活性、复合性、情境性等特点[3],在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对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做如下定义: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指针对特定的红色历史背景、事件、人物,选取其中典型的活动、场景、对话,进行改编、创作,在对话、独白、旁白的基础上结合音乐、舞蹈、朗诵等形式,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三)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特征
1.红色性。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针对的是红色历史背景、事件、人物,选取的素材主题鲜明,重点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榜样人物。通过选取演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定事件,向人们传达出一定的精神风貌,激励大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这是区别于其他情景剧的根本特征,也是情景剧具有生命力、教育力、影响力、传播力的根本所在。
2.教育性。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能够传播和弘扬中国人民不怕困难、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等优良品質,向人们展现党的光荣历史和光辉形象,展现优秀共产党人的模范先锋形象。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意识形态色彩鲜明,由于其强大感染力和渲染力,无论是编排、创作剧本,还是参加演出,都能受到较好的教育,提升思想政治觉悟。[4]
3.复合性。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在对话、独白、旁白的基础上结合了音乐、舞蹈、朗诵等形式,吸收借鉴了诸多表演形式的优点,在舞台上重现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展现现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塑造具体的艺术形象,具有鲜明的复合性。[5]
4.灵活性。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以短而精为目标,每一剧目演出时间均不超过半个小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时,无论是选材改编还是后期演出,都可以因时因地进行,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不拘泥于成规。此外,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要求演出人员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表演能力。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适用于多种场合,比如党团课、“青马工程”培训等。总的来看,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5.情境性。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在舞台上进行表演,通过选取演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定事件,向人们传达出一定的精神风貌与昂扬斗志。“情景再现”是情景剧的重要内容,它既不是一味地复制,也不是毫无根据的创新,而是在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此外,情景剧不是长篇宏大的叙事,而是选取一定的情景进行演绎。因此,情景性也是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决定着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选材、编排、剧本创作的方式方法。
二、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发展状况
(一)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无论是思想政治课堂,还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历史文化的滋养。红色历史文化往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说服力,以及生动性和教育性,能够引导人们从历史沿革中看待许多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解读当下。红色文化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内容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红色文化提供渠道保障,二者有机统一、密不可分。通过情景剧的形式,较好地做到点面结合,将宏大历史叙事与具体重要历史事件结合,从而系统呈现,既可以保证历史沿革的系统性,也可以对重大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情景剧的创作空间较大,能够充分体现时代性。情景剧可以研究历史事件人物,以及对当下的热点进行演绎,及时迅速地传播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并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在进行红色历史情景剧的过程中,青年大学生参与其中,对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应用推广
就红色历史文化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存在研究力量薄弱、研究成果不够丰富、研究碎片化等现象。当下,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与挖掘、传承不充分存在矛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需求与重视、转化不够存在矛盾;党员对生动感染力强的教育的渴望与枯燥单调的教育模式存在矛盾。解决好这些矛盾,不仅有助于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思想政治的层次与水平,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实效性和育人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充分兼顾历史性与时代性,不断推陈出新。情景剧可以采用的素材极其广泛,既可以来源于历史,又能够取材于社会现实,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取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复制性,可广泛推广,既能做到基本经验的复制推广,又能结合所在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
(三)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实践状况
我国当下有关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理论研究十分缺乏,无论是其基本概念、特征、作用,还是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均缺乏研究。但在实践层面上,相关的演出形式已有一定的发展,由于其主题鲜明、编排得当、形式新颖、效果良好,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例如由江西省歌舞剧院创作的《井冈山》、大别山干部学院创作的《红色大别山》等。一些高校也逐步开始探索在思想政治课引入情景剧教育。同时,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大学生无法完全融入其中,限于规模等因素,无法普及到每一个人;二是存在無法深入党团组织的问题,组织开展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常态化机制尚未建立,存在组织开展的随意性与不确定性。
三、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作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
(一)进一步提高对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认识
当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思想政治课程,多采用培训等传统方式。传统模式的大量使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形成了固有观念,容易故步自封,甚至和学生脱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方面,“填鸭式”教学等传统形式仍在大量使用,教育形式缺乏创新,不能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日益增长的现实情况。充分发挥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作用,实现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目标,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认识,改变其传统观念,进而有效适应时代变化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6]
(二)严把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质量关
第一严把选材关。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针对的是红色历史背景、事件、人物,选取的素材主题鲜明,重点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榜样人物。面对浩瀚的历史素材,如何甄别、辨别需要一定的历史素养和时间精力,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认真负责、严谨细致。[7]第二严把改编关。对选取的素材进行加工时,不可避免的需要艺术化处理,而艺术化处理则要注意边界和尺度。不能使创作的作品过度失真,不能违背基本史实,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第三严把演出关。在演出过程中,由于演出人员均是脱稿演出,易出现忘词的现象。一旦出现此种现象,则容易发生演员随机发挥的现象,因此要加强演员的政治素养教育,即使随机发挥,也不能出现政治性错误。第四严把推广关。在推广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作品的原样呈现,严防被恶意片段化、剪辑发布等。
(三)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
在调研中我们认识到,超过50%的学生是了解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组织、演出等内容的,学生在情景剧的进行中是实际参与了的。但辩证来看,同样有33%的学生对此并不了解,说明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力度及覆盖度不够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是加强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大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是进一步发挥其作用的前提和基础。[8]首先,创造平台与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选材、创作、演出、推广。其次,通过优秀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作品展演,增强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最后,培植大学生对红色历史文化的兴趣及思考能力。
(四)利用网络进一步提升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影响及成果应用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网络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播功能。优秀的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作品仅仅通过演出其受众是有限的,如要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则需要通过网络平台加强对优秀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作品的宣传力度。首先,微博、微信等网络自媒体的发展,为文化宣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作为媒介,设立“微信专栏”“微博话题”等,大力宣传优秀的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作品,提升其影响力。其次,将作品进行整合,既可分期在微信平台推送,也可剪辑成一部完整的作品,上传优酷、B站等平台,并注意网络安全,定期查看作品在网络平台上的状况,保证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作品在网络上原样呈现,严防被娱乐化剪辑及恶意片段化剪辑发布等。
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开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有着较大作用。可以看到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在学生心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接受与认可,进而被学生喜爱。由于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复制性,可广泛推广,既能做到基本经验的复制推广,又能结合所在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当前大学生对于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认识程度和接受程度不断加深,从而产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积累更加成熟的经验,将持续推动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创新发展,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供不竭动力。
(五)广泛动员,为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提供各方面的保障
要产出高质量的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需要一系列机制保障。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党组织和团组织应当制定相关的制度。一方面规范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产出过程;另一方面将总结出的经验上升为制度,巩固成果。二要有物质上的保障,提供必要的物质、资金。排演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如果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很难产生高质量的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作品。三要构建协同机制,组织好各方面的力量。从学校到院系,从党组织到团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所能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应该构建协同机制,优化组合,实现最优配置。四要注重相关成果、经验、资料的保存。学生组织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如果不重视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相关成果的保存,容易导致经验的断层,从而影响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的持续创新。
结合理论研究、调研分析、实践探索可以看出,红色历史教育情景剧具有受众广、参与人数多等特点,有着较为丰富的本土资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开展形式更能为青年人所喜爱,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接受与互动。在进行红色历史情景剧的过程中,每位大学生参与其中,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2年第17期·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202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