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7期·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2022.07.04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7期

江文 甘露 周颖 李琦 蒲林青

[摘 要] 在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是新工科背景下高等学校教育的重点任务。以四川农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从课程思政的总体评价、教学中融入的思想政治内容、实施效果三个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发现,当前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不佳,教学内容具有局限性。鉴于此,从制度保障、内容建设两方面探索课程思政发展路径,为农林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林类高校;工程管理;课程思政;发展路径;问卷调查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四川农业大学重点教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基于辩证思维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研究”(X201920)

[作者简介] 江 文(1985—),男,江西九江人,博士,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7-0021-04 [收稿日期] 2022-01-18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20年5月,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工科应运而生[3]。新工科以立德树人为引领,通过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等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性的卓越工程人才[4]。工程管理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建设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建立工程思维,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继续加强乡村公共基础建设[5],这对农林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林类高校要以其教学优势为依托,结合农业高校特色和工程管理专业的教育要求,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工科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许多学者对高校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开展与实施进行了调查分析。如董小龙[6]对理工类大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方法。张艳[7]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相关问题及对策建议等。上述文献未研究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在农林类高校的发展,未从学生角度关注课程思政的相关问题。因此,本文对四川农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了当前农林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并基于调查结果,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农林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出建议。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一)调查问卷设计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并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问卷设计,包括课程思政实施现状和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重要性(详见网址https://www.wjx.cn/vj/hHEYbMy.aspx)。

(二)数据收集

在正式问卷发放之前,挑选了与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相近的工程造价专业各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现场发放问卷20份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的问卷结果和现场访谈,对问卷导语和选项进行了修订。正式问卷调查时,基于问卷星进行数据收集。共发放调查问卷230份,收回调查问卷230份,剔除无效问卷24份,得到有效问卷206份。

调查对象为工程管理专业的230名学生。2018级、2019级和2020级学生分别占比24.76%、29.61%和45.63%,其中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共青团员和群众分别占比9.22%、83.50和7.28%。

二、结果与分析

(一)课程思政实施现状调研

调查显示,95%左右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专业课中有融入思政元素,并且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这说明在工程管理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前景很好。下面从课程思政的整体情况、不同类型课程的实施情况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展开。

1.整体了解情况。通过年级和政治面貌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分析。年级维度:对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2018—2020级分别有47.06%、68.85%和69.15%的学生无法区分两者,表明课程思政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深。高年級仍有近50%的学生不了解课程思政,这说明还有必要进一步加大课程思政的建设力度。政治面貌维度:有40.29%的学生表示对课程思政相关信息没有进行过搜索和学习,其中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占比4.82%,共青团员占比87.95%,群众占比7.23%。由此可见,相比党员,非党员学生处于“被灌输”的状态,对课程思政缺乏主动学习。

2.不同课程类型的实施情况。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将课程类型分为理论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实验)课程两大类。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理论课程的要求,本文选取了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五大思政元素进行了考察。在这五大思政元素中,思想道德修养占比最高(80%)。这与大学生系列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重点高度重合,教师将思想道德修养作为专业课程中主要融入的思政元素。此外,国家安全意识作为基本的思想认知意识,在当前的教学中较为缺乏,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建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实践课程的要求,提出了以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为主题的四大思政元素,即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创业能力和劳动精神。超过6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了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劳动精神等元素,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之下,创业能力的融入程度较低。可以看出,在本科阶段教师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这也反映出了当前的教学侧重点。

3.教学方式。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习惯的不同,不同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喜爱程度各不相同,依次为案例讨论、视频赏析、情景演绎、主题调研和专题讲座。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总体上更钟爱有互动性、参与性的教学方式。

(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调研

本文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五大建设重点的重要性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见图1。超过80%的学生认为五大建设重点重要,表明学生都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意识,但五大建设重点中选择“非常重要”占比最高的是51.94%(宪法法治意识)。由此可见,当前思想政治建设重点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针对政治认同,问卷设置了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党的指导思想、“四个自信”和党的创新理论四个选项,每个选项占比都超过了60%,表明学生对政治认同的四个方面有强烈的认知需求,希望能够在专业课程中学习到这些观点。其中,“党的指导思想”这一基础观点的占比为66.2%,这说明课程思政坚持党的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没有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完美融合。

针对家国情怀,超过80%的学生认为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四个方面对自身发展很重要,学生普遍认可并愿意主动践行。但是认为上述方面非常重要的学生占比不到50%,且仍有近2%的学生认为这四个方面对自己在未来的发展不重要,这说明家国情怀还没有完全根植于学生内心。

针对文化素养,学生对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和求大同六个方面有较高的认可度,80%以上的学生认为其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很重要。其中,守诚信的认可度高达91.75%,反映出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引起了学生的高度重视。但认为上述方面对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占比不到50%,这表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的理解不够深刻。

针对宪法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治概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各选项的占比均超过了60%。表明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宪法法治意识,并愿意主动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其中,认为维护自身权益、化解矛盾纠纷非常重要的占比为60.19%,这表明宪法法治理念教育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针对道德修养,超过80%的学生认为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和开拓创新等职业品格与行为习惯是重要的,其中遵纪守法和公道办事占比高达94.66%,表明学生普遍对优秀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非常认可。但认为以上观点非常重要的占比不到60%,这表明道德修养教育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发展路径

基于课程思政的发展要求,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围绕课程思政的五大建设重点,本文从制度和师资保障、内容建设两方面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路径。

(一)制度和师资保障

当前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进展缓慢,且部分学生认识不够深刻。为此,学校要切实加大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

1.建立制度保障。首先,学校要整理现有文件使之与课程思政保持一致。其次,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为了保证行动实施有成效,需要在课程中加入与思想政治内容相关的考核,将课程中的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2.要加强工程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学校应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分专业定期开展典型经验交流、教学培训、微课教学比赛等活动,加强授课教师和系主任等相关人员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使教师准确把握所授课程的特点,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合理、高效的方式将其授予学生,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抓好五大建设重点,完善课程思政的建设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五大建设重点十分认可,认为五大建设重点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五大建设重点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具体建设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学生宪法法治意识。提高宪法法治意识是目前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培养良好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对大学生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作用。而调查结果显示,宪法法治意识在专业课中融入较少,因此未來要通过结合情景演绎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提高法治意识。

2.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国情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学生对家国情怀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创业能力和劳动精神作为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在专业课程中的融入较少。未来要通过结合案例分析和视频赏析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提高个人修养。

3.引导学生增强文化素养。提高文化素养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在于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文化素养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文化素养教育还没有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未来要通过结合主题调研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内涵,严格要求自我,提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