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7期·内化教育: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中的价值学习

2022.07.04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7期

[摘 要] 價值是社会工作的灵魂,价值教育对实现社会工作教育目标至关重要,价值教育应与我国的核心价值观相统一。但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育中往往只重视理论、技巧和方法的教育,对理论、技巧及方法背后的价值教育重视不够。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教育中存在重视不够、师资力量不足、合适教材缺乏和实习变味等问题。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中的知识教育是基础,内化教育则是关键,可以通过与教师、服务对象在互动中及真实的案例教学中实现价值的内化教育,以实现合格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社会工作;价值教育;内化教育

[作者简介] 陈会全(1981—),男,河北邢台人,硕士,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文化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工作教育和健康社会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7-0033-04[收稿日期] 2021-11-18

作为社会工作灵魂的价值不仅界定了社会工作本身,还界定了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机构的项目、目标和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和态度。换言之,价值对社会工作的界定不是部分的界定而是总体的界定[1]。因此,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等等。

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教育的重要性

价值观的培养是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决定了社会工作教育的效果,影响着中国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2]。没有价值关怀,知识和技巧再丰富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如果不重视价值观的树立与培养,即使有再多的知识技巧,可能也会失败,价值应该被放在社会工作的战略地位来思考。应重视价值教育,帮助学生梳理城市化、商业化等对人们价值形成的影响和冲击,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问题,并提升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意识[3]。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必须从价值教育入手。价值教育的核心动力是自我认同和专业认同的共同作用,可以通过阅读、思维训练和写作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和肯定自我,进而增进专业知识的掌握、职业了解和实践投入[4]。

价值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的实际作用和社会认受性,但社会工作价值教育自身也面临困境,如发端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如何植入我国社会并完成社会工作价值中国化,职业发展的不充分和不够理想的薪资待遇让不少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未来选择职业时有很多犹豫,等等。如果不重视价值教育会对行业本身造成巨大伤害,专业将面临巨大风险,树立专业形象、获得社会认可就更无从谈起了。

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为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培养更多合格的专业人才,加强社会工作价值教育是社会工作教育行业必须要重视的,但实际上国内的教育界似乎没有真正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普遍存在忽视社会工作价值教育的现象[5]。在涉及专业价值教育时大都集中在社会工作的哲理、专业价值的历史,以及价值观的冲突和对策等知识讲授方面,而较少涉及社会工作价值教育的内化。造成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如下。

1.学科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教育不够重视。[6]不论学校类型和层次如何,社会工作专业是否为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也不论社会工作专业开设时长,由于缺乏对伦理、价值观的清醒认识,多数高校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重视不足。课程设置方面,在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明显地重视理论和技术的传授,忽略伦理的学习。在课程设置上虽然有很大部分的价值教育内容,但往往一带而过,特别是讲完价值部分后就较少涉及此部分内容了,使得学生只知道社会工作价值是什么、有哪些,但却不知道为什么,面对真实的价值难题时往往不知所措。零星的价值理论教学无法让学生形成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整体和系统的认识。

2.本土化的价值观教材匮乏且良莠不齐。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而应该建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本土专业价值观教材。但现实往往是西方教材翻译的居多,与我国实际不兼容。如西方文化中强调个别化、自由等价值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中庸及和谐等理念存在内在冲突,这就造成课堂教学与专业实务不衔接、不落地。我国现阶段尽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缺乏与我国本土文化和实践场景相一致的高质量教材,高校在开设社会工作价值课程时,教材的选择自主性高,各高校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在实践中的定位和目标比较多元,缺乏统一、基本的标准,容易影响社会工作价值观教授与学习的积极性。

3.社会工作价值教育以说教式为主,体验式不足。目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简单停留在以思想道德课、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两课”)为主的课堂教育中,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其教育过程中难免受到“重智育、轻德育”的影响。当下,对课程思政的强调已经延伸至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当中。课程思政对发端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专业来说十分重要和必要,但如同传统的“两课”,空洞的说教和形式主义使学生很难对课程产生兴趣,强调公平、正义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也很难让大学生认同和接受。作为以实践为本质的社会工作,强调在实践中学习、体会和内化专业价值,但在课堂上,教师习惯于“灌输式”讲授,对于互动式、体验式教学缺乏能力,也不感兴趣。

4.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师资队伍不足。社会工作专业作为新型学科,师资匮乏一直是各高校普遍面临的困难,而从事社会工作价值教学的师资就更为紧缺。社会工作价值背后的哲学基础涉及广泛,不仅需要哲学、伦理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经验[7],唯有此教师才可具有文化敏感性,理解实践中伦理困境的本质,并结合本土文化脉络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为了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许多教师从其他专业转来,很多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原有的专业并不是社会工作,对专业实践缺乏兴趣,研究的更多的是命理性知识而非实用性知识。因此,应特别强调“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出有用的知识,而研究出什么样的知识同样需要价值观的熏陶。

5.社會工作专业的实习存在变成学生打短工的风险。在实践中,社会工作价值观能得到充分的体现,面对具体的实践场景及实践场景中的价值两难,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自我价值和专业价值的碰撞,在督导的有力支持下能够实现专业价值的内化。我国规定了社会工作专业必须保证每名学生不少于800个小时的专业实习,但实施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尽管现在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越来越多,但这些机构往往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为了压缩用人成本,一些服务机构倾向于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生,并给予一定的工作补贴。学生一方面能够拿到工作补贴,另一方面还能完成实习,学校也完成了实习安排,看起来是多赢的局面;但实际上学生从事的大多是与专业毫无关系的辅助性工作,至于实习单位的督导教师则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实习最后变形为机构招收了廉价劳动力完成服务项目指标,服务项目质量和专业性都变得不重要,至于学生是否提升了专业能力也不在考虑之列。最终的结果是学生虽然拿到了一定的报酬,但对专业的认知很可能趋于负面,更遑论价值的内化了。

三、内化教育: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教育的对策

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实践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在高校进行社会工作价值教育。社会工作的价值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价值的知识教育;二是价值的内化教育。知识教育是基础,内化教育则是关键。

社会工作价值的知识教育可以在书本、文献资料和教师的讲解中很快记住,但记住并不代表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更为关键的是价值的内化,只有真正将社会工作价值内化到自我价值当中,学生才能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

社会工作价值的内化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社会工作价值教育的内化是个人价值与专业价值的整合过程,对很多学生来说整个过程伴随着迷茫、徘徊甚至痛苦。学生在价值内化过程中需要面对不断变化着的自我,在面对教师提供的不同案例中的服务对象、不同的需求和问题、不同居民时,学生都会受到外在和内在的双重力量的影响,不断重新认识、冲击并建构自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识到专业的功能和局限,认识到生活世界的多元。一旦学生将专业价值内化,融为自我价值的一部分,就会变得轻松、愉快,也更加谦逊和有勇气。

价值的学习不同于其他知识的学习,在进行价值的学习时应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价值(包括意识的和潜意识的)。只有了解了自己的价值才能开放地学习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才能试着去理解案主的价值。通过Johari Window(心灵之窗)、沉船救生记、价值大拍卖等游戏让学生了解自我价值,同时通过诗歌、影视的欣赏让学生明白价值表现的多样性,最后通过价值分享来学会用多元化的观点看待并尊重别人的价值。

在了解自我价值后就开始了价值的内化教育。事实上价值的内化教育并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它是学生在学习中与多方互动的结果。但是为了讨论方便,笔者将价值的内化教育分为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学习、在案例讨论中学习、在与服务对象的互动中学习等。下面就每一部分进行分别讨论。

1.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学习。社会工作教育相信人人都是教学主体,因此在社会工作教学中,一方面要强调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在教学中积极解决学生在价值学习时面对的困惑。从多角度关注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在实践中予以价值辅导,形成专业师生间的内在凝聚力。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所谓的权威,积极投入与学生的讨论,并且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学生分享观点,最终引导学生建立反思自我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时刻感受到教师的存在、鼓励及肯定,学生也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一种互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懂得尊重、平等和鼓励,体验安全的感觉,这无疑比单一的知识传授对学生的价值内化作用大得多。

2.在案例讨论中学习。社会工作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往往来自真实的事件,当中蕴含着人们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下的互动,互动中存在价值两难或多难的选择,以及一线社会工作者在真实场景中的工作。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纸上谈兵”来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解决策略、价值选择、实践过程、成效评估等。如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就安乐死、艾滋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权利、同性恋等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要求学生从中认识、澄清和反思自己的价值观,进而就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社会工作价值观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行深入的思考。除了从大的层面了解和内化价值之外,还应通过特定的案例讨论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面对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是不一样的。将学生的讨论写在大白纸上,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讨论的过程和学会用个别化的视角去看待每一个案例。

3.在与服务对象的互动中学习。社会工作除了相信人人是教学主体外,也要相信处处是教学环境。社会工作强调“人在环境中”这一概念,我们知道服务对象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而要真正理解他们的需求和面对的问题就必须进入他们的生活场景与他们一起同行。抱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暑期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时,让学生走出课堂,与社区、与服务对象接触,通过个案、小组和社区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和自己现在完全不同的生活,让学生看到服务对象的力量和他们的坚持。通过在专业实践活动与服务对象的互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和接纳,学会用多元化的视角看待世界和他人,懂得谦虚,懂得生命的力量,并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结语

上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价值内化教育的方式。需要指出的是,价值内化教育不存在一套既定的程序/步骤,不能按照某一种程序/步骤进行。价值的内化教育是一个整体,是在教学、生活、实践中时刻进行着的。需要强调的是,在价值内化教育当中要鼓励学生建立一种反思能力,鼓励学生多阅读小说、诗歌,多看电影,多观察日常生活,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要求学生反思其中蕴含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明白个人观点的局限,检视自己的盲点,建立多角度、多视角的眼光。同时,增强对不同意见的开放性,尝试寻找对立的观点来修正当下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由单一到多元,引导学生学会在盼望中坚持,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社会工作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专业,是关注全人类发展的专业,需要社会工作者用心去关怀和投入。而这一切又与社会工作的价值内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需要社会工作教师格外关注,将价值内化教育贯穿始终,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提问、多阅读,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在要求学生的同时,更要要求教师。作为一名社会工作教师,不但要知道社会工作的价值是什么,更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内化专业价值。社会工作教师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学生专业内化提供最好的榜样。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的专业,特别需要学生对专业价值的认同。专业价值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可,而我们培养的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实践也会影响社会对专业的认可。因此,在社會工作专业教育中应重视价值的知识教育,更要重视价值的内化教育,并将价值内化教育贯穿社会工作的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