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8期·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8期
[关键词]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 塔依尔江·艾山(1984—),男(维吾尔族),新疆阿克苏人,博士,新疆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生态学课程思政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8-0025-04 [收稿日期] 2021-09-03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持续进步,人类无论在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方面均获得显著成绩,但同时亦面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问题。生态危机问题在工业化进程中愈发凸显,环境问题现已成为人们必须直面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当中,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诚然,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重要战略性任务,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立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一、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意义
(一)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
大学生普遍欠缺社会经验与辨别能力,但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较高的文化素养,且具有较强可塑性[1]。作为学生“三观”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大学教育中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是必然趋势。学校要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相关理论为基本导向,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力度,真正帮助学生强化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引导其正确认知社会和自然以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牢固树立积极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学校应培养学生积极承担传播与践行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重任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將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理念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序开展有助于加强学生综合文明素养,推动其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是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全新的时代要求与历史使命[2]。近年来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愈发紧迫,国内高校承担的生态文明教育职责也愈发重要。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内容,也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围及领域。生态文明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借助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观念。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宣传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借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借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道德法制教育,借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及形势政策教育,借助“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历史经验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树立尊重自然生态、顺应自然生态以及保护自然生态的观念,积极提倡与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全新内涵,有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有助于促进美丽中国建设
地球自然资源相对有限,人类应始终秉持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思想观念,协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3]。一直以来,我国都极为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发展目标,积极建设尊重自然与绿色发展的全新生态体系。旨在与全球各国协同促进并落实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后,虽然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持续提高,但环境破坏与污染现象愈发严峻。诚然,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依赖社会各方力量的协同努力,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建设生态文明体系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水平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呈正相关。基于此,学校积极开展并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对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二、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亟待提高
环境保护在我国已经传承多年,无论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均体现了我国古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敬畏[4]。改革开放后,我国现代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伴随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与践行,国内各高校也把生态文明教育引进自身教育体系当中。虽然各高校正在积极发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但是整体而言,该项工作仍处在发展初期。尽管学校方面针对大学生设置了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但欠缺完善的整体规划,课程教育内容较为零散,并且专业化的师资力量匮乏,导致教育成效并不理想。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虽属历史课题,但高校并未全面完成,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虽然包含大量有关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内容,但学校并未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导致生态文明教育理念难以深入学生内心,进而使得生态文明理念难以落到实处。除此之外,高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缺乏专业化水平较高且知识丰富的教师,只有兼职教师或公共选修课程授课教师担任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由于在理论性、知识性与实用性等层面存在较大限制,反映了国内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缺乏全面性,与此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缺乏重视。
(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发掘不够深入
近年来,国内生态文明教育持续发展,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相关内容仍较为单薄,学校与教师并未进行深入发掘[5]。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要具备理论性特点,且教育内容要丰富充实,而现阶段生态文明教育所存在的显著问题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态文明思想缺乏深入认知,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會触及部分生态文明思想相关内容,具体涵盖马克思主义有关人和自然关系的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内涵。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些课程均面向学生有效传播了生态文明的理念与思想内涵,然而学生对这些具有较强理论性的内容只是机械性记忆,以应付课程考试,并未深度理解和认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进而导致学生难以把生态文明思想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除此之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蕴涵的生态智慧亦鲜少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立德立行的基本,唯有对其进行汲取学习,才能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现阶段,高等教育中涉及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元素的教育内容相对较少,且大学生亦鲜少积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只有在部分选修课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所涉猎,使得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率逐渐降低。学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使得学生难以深入且全面地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难以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大限度吸收可以加强个体人文素质水平的养分,难以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习并掌握先人对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智慧思想,更难以准确地应用于实践活动。因此,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内容发掘不够深入的问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相关内容的了解与学习仅停滞在表面,且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亦不够充分,导致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体系建设不足,进而对学生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三)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实践性不足
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得民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全新的思考与定位[6]。一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与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指出要积极朝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不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建设美丽中国引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的战略目标当中,同时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学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由于受教育环境、教育条件等客观因素桎梏,致使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相对匮乏,学生并未深刻感受生态文明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教师普遍只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简单阐释部分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内容,而理论课中讲解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本就晦涩难懂,若缺乏具体实践活动辅助理解,必然会导致教育成效难以达到预期。
三、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对策
(一)科学定位生态文明教育,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目标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复杂且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艰巨的教育实践活动。归根结底现阶段生态危机是人的危机,所以培养具有较高生态素质水平的公民具有必要性。大学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学校方面要融合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科学定位生态文明教育,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目标,积极探究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径,健全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从本质上而言,生态文明教育隶属素质教育范畴。有关学者表示,新时代背景下的全球性危机,主要是人类体系当中所有事情和其他事物之间缺失平衡,此种现象是人类并未提升自身认知水平与责任水平而导致的直接后果。所以,唯有提高人类个体素质水平,包含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切实解决现阶段人与自然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简而言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强化环境保护与提高人的素质水平。诚然,这两个目标之间具有一定内在关联,其中,提升素质水平是根本目标,也是落实环保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前提。因为,只有借助素质教育工作,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环境道德意识,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解决该危机,落实可持续发展,势必会触及学生的精神层面,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
(二)深挖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精心设计生态文明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面向学生展开系统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亦是实现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胜利的基本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与时俱进,切实发挥自身教育优势,在教育实践中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态意识,并引导学生的行为生态化,进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是实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必要路径。该课程当中包含丰富多元的生态文明教育素材,是当代学生吸收生态文明思想与知识的主要阵地。在课程教育中,教师要重点挖掘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生态哲学观念,深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人和自然及社会和自然关系的科学论述,深刻披露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从而为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有序实施提供全面与系统的理论支持。诚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科学论述对生态文明教育有效开展有着理论价值与指导作用。以课程教育为依托,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所具备的生态智慧。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当中,进而实现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目标,推动人和自然结合发展的思维,真正内化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外化于其实践行为,最终实现培育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完善学生生态人格的教育目标。
(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组织多样性的实践活动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教育工作者应加强生态教育实践,强化学生生态文明实践的情感体验与参与程度。首先,组织多样性的校园生态文明活动。校园作为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主阵地及主渠道,校园环境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生态文明教育应充分融合校园文化,通过组织多样性的生态文明活动有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一方面,贯彻落实文化育人观念。教育工作者应将思想价值引领融入教育全过程,形成教书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及服务育人的长效教育机制。诚然,校园文化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载体,其具有育人作用。所以,教师要将文化育人观念落到实处,把生态文明引进校园文化建设当中,积极开发与创造校园生态文化教育氛围。另一方面,组织实施多元化的校园生态宣传活动。若想最大限度发挥校园生态文化所具备的育人作用,应实施形式多元且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借助党团组织与学生社团,建设校园生态文明体系,发挥其引领与示范作用。同时,要借助校园宣传栏、广告牌与指示牌等载体,设计诙谐幽默的生态文明标识和标语,强化校园生态文化的宣传力度。其次,学校可以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活动,将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乡村地区展开实地考察,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体验。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体验与感受自然风光,并领略我国大好河山,在实际接触当中切实感知生态与体验生态。另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农村地区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选派优秀学生与代表,宣讲与解读生态环境知识与生态法律条例等相关内容,促进生态文明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与知识内容在农村地区实现广泛传播。
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态危机愈发严峻的环境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既要夯实理论教育工作,也要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育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为基本目标,切实提升生态文明教育成效,让学生明确生态文明观念,将尊重自然根植在内心深处,遵循自然生态发展规律,提倡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引导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2年第17期·基于行业认证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探索 202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