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8期·互联网时代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路径探究

2022.07.05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8期

陈浩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专项课题“新时代背景下以学生获得感为核心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研究”(2019SJB277);2019年度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重点立项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创新研究”(SZ19A004)

[作者简介] 陈 浩(1983—),男,江苏赣榆人,硕士,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纪委办公室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8-0173-04 [收稿日期] 2021-08-26

引言

2016年,我国首次提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议题。近几年,国家方面不断强调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改革,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思想性、亲和力及理论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与主要渠道,若想有效落实提升亲和力的核心目标,要契合大学生所处的互联网时代环境,把思想政治课程所具有的传统优势和互联网技术深度结合。互联网时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代感,改善话语体系,增强教师互联网思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综合性考虑和统筹规划,從而完成整体设计。

一、互联网时代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意义

(一)有助于满足学生学习习惯和方式的变化

大学生群体生活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和进步的新时代环境下,其对于网络媒体平台的依赖性相对较强,也习惯于在网络媒体平台中检索信息和学习知识[1]。然而高校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以教师讲解和大班授课为主,呈现出深奥、机械及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足,无法有效吸引广大学生群体的关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与网络平台中所发生的诸多热点事件具有较强好奇心和关注度,而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思想理念尚未成熟,网络空间中蕴藏着诸多异质化与非主流的价值理念,这些均会侵蚀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对其积极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对此,高校可以学生群体思维模式与学习习惯的转变为基准,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亲和力,充实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群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注度及理论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切实带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互联网时代下仍可以保持较强的影响力,持续深化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感度。

(二)有助于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转变

在互联网时代下,积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可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转变[2]。首先,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群体主体意识较为强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切实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不仅是顺应现代学生群体自主意识的集中表现,也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并带动高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的主要途径。其次,在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与内容正在面临一定挑战,唯有持续以社会发展为基准,创新教育形式,充实教育内容,才能不断吸引学生群体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注,让教育过程和教育内容紧贴学生实际,从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3]。这样一来,大学生群体就可以在现代化育人观念的引导下积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在具有较高亲和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断提升自身学习效果。

(三)有助于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众所周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亦主要呈现在学生群体身上[4]。在互联网时代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可以吸引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积极性,从而有助于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普遍以大学生群体对于教育活动的直观感受为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塑造成为学生群体喜爱且可以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实际收获的课程,是有效提高其亲和力的主要表现。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以学生群体是否可以接受教师所讲内容,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为主要评定指标。大学生身为教育主体,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真正习得知识和技能,且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学生群体价值观念的生成带来积极影响,便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同时也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总之,互联网时代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可以引领广大学生群体提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兴趣,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互联网时代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困境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亟待调整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对于网络语言有着先天的习惯性,且更加倾向于主题鲜明与简短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已然决定其在教育实践中所应用的话语要具有一定逻辑性与理论性。现阶段教师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选择的教育话语,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大纲基本要求,导致学生对教育话语理解难度较大,使得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话语体系与互联网时代学生群体话语习惯相脱节,对学生群体深刻理解教育内容与提高学习积极性带来反向影响。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师并未针对学生群体的话语习惯展开深入调查和研究,对于学生群体日常生活欠缺深入了解,致使教师所应用的教育话语体系难以适应学生群体的话语习惯。另一方面,部分思想政治教师通过网络话语来吸引学生群体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但忽略了网络话语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的方法与方式,普遍局限在简单借用层面,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以和网络话语落实充分结合,更难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亲和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脱离互联网时代

现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以合班课堂授课为主要模式,一方面是因为高校大学生数量较多,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人数难以满足学生群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现阶段高校尚未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适宜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途径与空间受到一定制约,难以和学生群体实际密切联系,进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有效提升带来反向影响。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学习方式逐渐体现出碎片化与个性鲜明等特点,而这与现阶段大班授课的教育环境产生一定矛盾和冲突,限制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有效提高。与此同时,学校方面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未建设相应的网络平台,导致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网络环境构建还处在空白阶段,而这也与大学生群体习惯于在网络平台发现信息内容、学习知识技能的习惯和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存在严重脱节,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无法有效提高。

(三)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亟待提升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亲和力难以实现有效提高,主要的限制因素体现在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水平层面[5]。教师身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引导者,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教师综合素养水平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具有重要影响。首先,高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综合素养水平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需求。现如今,部分思想政治教师仍采取“灌输式”教育法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学生群体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反感情绪,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有效提高具有反向影响。其次,教师队伍综合素养水平难以顺应互联网时代下学生群体的学习习惯。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欠缺对学生群体学习习惯的分析与研究,且个人能力亦难以支撑其转化教育形式与话语体系,进而导致学生群体难以从个体实际出发,深刻感知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正向影响,致使教育亲和力难以有效提升。

三、互联网时代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路径

(一)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贴近学生日常习惯

语言作为社会大众沟通和交流的主要工具,在各个领域均具备不可代替的作用[6]。而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来说,教育话语与教育形式亲和力呈正相关。首先,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积极了解互联网技术发展动态,深化对互联网时代话语的了解,同时深入剖析当代学生群体语言习惯,掌握互联网时代语言环境,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理论话语有效转变为形象生动的教育话语,切实提升学生群体对于教育话语的亲近度与理解度。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师应学会应用互联网话语为学生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内容,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此同时,教师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内容过程中,要融合时代发展和学生群体生活实际,精心设计适宜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时代发展动态的教育话语体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实现线上线下教学

互联网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发展,使更多的人进入虚拟空间,而虚拟空间也逐渐成为大众生活、学习与工作的主要场域。在互联网时代下,慕课与易班等网络教育平台迈进全新的发展阶段。网络教育平台集文化娱乐、教育教学及生活服务于一体,是综合性的师生交互虚拟社区,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具有较强亲和力。而在网络教育平台当中,大学生群体能够积极提出自身在生活和学习当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从而寻求同学与教师的帮助,同时也可以将自身感兴趣与新颖的观点和想法进行分享。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时刻把握学生当下思想动态,实施针对性较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此过程中,师生可以展开深度交互,构建和谐平等的关系,建设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诚然,在互联网线上教育模式迅速发展的当下,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认知虚拟空间只是现实生活的延伸和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应将现实和虚拟充分融合,促进线下现实教育和线上网络育人的有机整合,实现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优势互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亲和力。

(三)增强教师队伍互联网思维,强化教师人格魅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具备的人格魅力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有着直接影响,而人格魅力作为隐形要素,虽然难以通过有形的标准进行衡量和评价,但是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略。思想政治教师应将持续提高个体人格魅力视作基础性工作任务,借助互联网平台搜集有价值与有意义的教育资源,持续提高个体思想境界、专业能力、道德修养及政治素质,积极塑造更强的人格魅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借助互联网平台呈现自身人格魅力,面向学生群体展开人文关怀,进而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把思想政治教师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崇高的道德情操呈现在教育实践中,使学生在教师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下,真正爱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师应增强自身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平台学习专业知识,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向模范典型学习,提升个体道德水准,塑造崇高人格,培育表里如一、以身作则等优秀品质,从而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借助学习强国等平台的优势,强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实时掌握国家发展规划及党的政策方针,以新时代新知识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

(四)依托互联网创新教学评价,提升教学评价亲和力

众所周知,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提供了夯实的技术支持与丰富的评价模式。所以,学校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均应以此为着眼点,把专家学者、教师与学生等主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的主体范围中,借助丰富多元的教学评价模式,提升教学评价亲和力。首先,学校方面要把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表现视作评价教师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主要标准。学校方面应转变对于思想政治教师考核评价的重点,注重评价教师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与教育成果。同时,组织大学生群体对教师教学展开客观评价,从而直观与形象的映射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而在互联网时代下,学校方面还要重点考核教师对于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运用情况,切实发挥以评促教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促使教师熟练应用新兴教育手段和技术,从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不断提高。其次,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象展开的评价考核亦要转变侧重点,采取丰富多元的评价模式,提高教学评价工作的亲和力。在此过程中,学校方面和教师均应重视对学生群体评价考核模式的创新,注重过程性评价,适当弱化笔试的影响力。而注重对学生群体展开过程性评价,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互联网技术手段和新媒体平台为依托,为学生群体构建思想动态发展的监测系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群体实际生活,从而促进教育亲和力有效提高。

結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对学生未来发展及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可以让学生在契合个体学习习惯的环境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