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9期·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构建与培育研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9期
董玉杰 宋萌 钱婷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质化研究;构建与培育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学科协同、跨界融合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软实力培养机制研究”(ER2020B039);2020年度北京工业大学校人文社科基金“创业伙伴一定要‘志同道合吗?断裂带视角下创业团队构成对新创企业成功的影响”(011000546320505)
[作者简介] 董玉杰(1984—),女,山东泰安人,企业管理博士,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创业管理研究;宋 萌(1987—),女,山东济宁人,企业管理博士,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组织行为研究;钱 婷(1983—),女,浙江宁波人,企业管理博士,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创业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3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9-0005-04 [收稿日期] 2021-11-09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推进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开展,大学生成为新时代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团队作为大学生“双创”活动的首选方式,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推进和成效。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不仅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实际需要,也是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是指以实现某创新目标或落地某创业项目为纽带,基于自愿原则,形成内在精神契约,展开相互协作且共担责任的群体[1]。现有研究更多的是聚焦创业团队或创新团队,鲜少探讨创新创业团队。鉴于高校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本就为一体,而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创业又是创新的典型结果,因此,本文將创新团队和创业团队放在一起加以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基于胜任力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创新或创业团队应该具备的能力。研究表明,创新、协作、组织等为常见的胜任力维度[2]。在这些胜任力的基础上,创新创业团队是否应该具备更加综合的能力,又应该如何通过团队的构建和培育,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能力,提升“双创”团队的综合实力,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是本文要探讨的核心内容。
二、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
(一)研究方法
为了更清晰地解释现象的本质和特征,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即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3]。首先,对大学生“双创”团队进行深度访谈以获取资料;其次,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程序,揭示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构成;最后,以此提出团队培育和管理的思路。
(二)资料收集
本研究的样本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竞赛团队;另一类是高校创业基地孵化的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其中竞赛团队25个,均为所在地区获奖团队;项目团队12个,均有在校创业成功的经历。
访谈采取小组访谈和一对一面谈的两种形式。围绕“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如何组建”这一主题设计了6个问题,分别为:(1)团队共有几人?性别、年龄、专业、项目经验、家庭与社会背景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2)人员构成上的哪些方面促进了项目的成功?(3)在团队中,哪些人走得更近一些?年龄相当、经验相近,还是背景相似?(4)团队中的小群体现象,对分工协作有什么影响,对项目成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5)团队在人员组成上有哪些不足?(6)对于这些不足,觉得应该如何改进?采用半结构化方式进行访谈。最终获得37个团队的访谈资料,对于其中的30份资料进行了编码分析,另外7个团队的资料用于饱和度检验。
三、数据分析与研究发现
(一)数据分析
对访谈获得的资料整理成电子文本;导入质化研究软件Nivivo13;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
第一层是开放式编码,通过对“促进项目成功的人员构成因素”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得到以下“本土概念”:目标一致、坚信成功、有团队归属感、充满热情、想创一份事业、彼此能沟通、学习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强强联手、不同的专业、知识多样、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差异、不同的创业敏感度、补足短板、能分工也能合作、互相成就等。
第二层是轴心编码,上述概念可以用六个类属连接起来,分别是“共同愿景”“价值观趋同”“软实力相当”“专业差异”“思维互补”和“硬实力协同”。“共同愿景”下面有“目标一致、坚信成功、有团队归属感”;“价值观趋同”下面有“充满热情、想创一份事业、彼此能沟通”;“软实力相当”下面有“学习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强强联手”;“专业差异”下面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多样”;“思维互补”下面有“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差异、不同的创业敏感度”;“硬实力协同”下面有“补足短板、能分工也能合作、互相成就”。
第三层是选择性编码,根据一级和二级的编码中得到了所有的类属和类属之间的关系,在对“成功的‘双创团队人员构成特征”三级编码中,本文将核心类属界定为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其中,“共性特征”包括“共同愿景”“价值观趋同”和“软实力相当”;“个性特征”体现在“专业差异”“思维互补”和“硬实力协同”。B5A98B10-E5F2-46AC-A6B7-EDA7FD1C424E
(二)研究发现
编码之后,本研究对发现的现象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建立了扎根理论,详见图1。
(三)饱和度检验
对用作饱和度检验的7份访谈资料,同样进行三层编码,结果发现,没有新的概念和范畴生成。因此,本研究的理论饱和度检验顺利通过。
四、研究结论与教育启示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构建的标准
通过质化研究,得出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模型,具体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团队成员的共性特征是团队成立的基石。“志同道合”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发挥作用最基本的要求。通过质化研究发现,有着共同愿景、价值观趋同和软实力相当是“志同道合”的集中体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组建,通常存在只是为了迎合短期目标而构成暂时性抱团的问题。共同的愿景则可以有效帮助团队规避这一问题。价值观趋同的团队,更容易激发凝聚力,从而推动项目顺利开展。软实力包括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具有持续作用的、能够对他人产生吸引与影响的个人素质[4]。旗鼓相当的软实力,既在团队中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又为团队整体优势的发挥提供了支撑。
2.团队成员的个性特征是团队发展的保障。创新创业团队的发展,需要成员间的合作。正因为成员具备不同的特征,合作才可能达成。研究发现,大学生“双创”团队成员应该在专业、思维和硬实力三个方面表现出差异。由不同专业大学生构成的“双创”团队,更有可能形成一个相互交错的知识网络,从而为促进创业成功提供多样化的知识储备。思维的差异更有可能激发新的想法,从而避免团队中产生从众心理,保证了团队决策的效果。“创新创业硬实力”是相对于具体项目而言的,如专业技术和相关技能等。团队成员硬实力协同既不会造成沟通的障碍,又满足了创新创业项目高难度和复杂性的要求。
3.团队断层理论为设计团队结构提供指导。团队结构是指团队成员的组成成分,早期学者主要从异质性的角度对其研究,随着理论的发展,团队断层的概念应运而生。团队断层解释了在团队成员多种构成特征的共同作用下,异质性团队中子团队的形成。研究发现,大学生“双创”团队确实存在断层,而不同的断层结构对团队创新创业的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低认同断层、高知识和资源断层,是最为理想的团队结构。认同断层是由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特征的联合作用形成的,因为这种断层在团队中更有可能造成分化,这不利于团队内部的交流,因此创新创业会受到破坏。知识断层是由教育背景、创新创业项目经验等信息相关特征的联合作用形成的,此类断层可以带来差异性的信息,从而促进创新创业的成功。资源断层则是由家庭背景、人脉等社会资源的联合作用形成的,显著的资源断层可以使大学生“双创”团队充分利用多样化的内外部资源,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成效。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培育与管理的思路
大量研究证实,创新创业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有着显著的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同样也可以通过“学科协同、跨界融合”的“双创”教育加以培育和管理。对应大学生“双创”团队构建的要求,具体需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基于广谱式教育的成员共性特征的培育。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都去创业,而是提升他们的“双创”意识,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具备需要的软实力。高校虽然设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但是绝大多数的“双创”课程都属于碎片式的,缺乏系统性。为了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广谱式“双创”教育。首先,按照教育心理学专家布鲁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法”的三大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需要先以创业的基础理论为初级阶段,让学生明确创新创业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情感内化,逐步培养大学生形成明确的“双创”愿景与正确的价值观;通过综合和实践,逐步提升大学生“双创”软实力。其次,大学生“双创”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基础知识的讲授,而是要将创新创业的共性素质和特征融入课程培养,并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得以应用,以此将创新创业应该具备的愿景、价值观和软实力进一步内化。最后,在创新创业课堂设计中,设置相应的团队任务,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通过进一步推动“双创”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从而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愿景、价值观和软实力更深入的培养,实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2.基于专创融合的成员个性特征的培育。若要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专业、思维、硬实力方面的差异性要求,就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在专业课程的教育中,首先,转变课程目标。既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传授,更要突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其次,重构课程内容。一方面,調整教学方案,加强技能和能力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方式,做到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相结合。最后,修正评价机制。增加过程考核,调动学生主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主动性;结果考核突出思考应用。通过这三方面的调整,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分层次、分阶段、有差异的培养大学生基于自身专业的创新创业知识、思维及硬实力。
3.基于项目模式的团队断层结构的管理。无论是高校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双创”大赛,还是课程中的团队任务,都有必要引入项目管理的思维,以削弱认同断层的消极影响,并使知识和资源断层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发挥带队教师或团队负责人的领导力。比如,断层高的“双创”团队,更适合采用变革型领导风格[5],让团队成员认识到所承担任务的重要意义和责任,从而为团队而不单纯为个人利益而努力。其次,在团队中营造参与式合作氛围,鼓励团队成员更为自由的表达创新创业的想法和观点。通过对团队领导的培养和团队氛围的营造。最后,当创新创业团队存在不同类型的断层结构时,才更有可能取得较高的管理成效与项目成功率。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2年第19期·开展大学生学党史做实事教育的途径探析 202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