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9期·开展大学生学党史做实事教育的途径探析

2022.07.06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9期

[关键词] 建党百年;学党史;做实事;途径

[基金项目] 2018年度重庆市研究生教改重点项目“旅游管理专业外显能力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yjg182020)

[作者简介] 邱德丽(1993—),女,重庆人,硕士,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9-0033-04 [收稿日期] 2021-09-22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各高校都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的号召,在校大学生应当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当代大学生以00后为主,这一代人,“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生活条件优越,没有切身经历过我国20世纪初中期的发展史,借着庆祝建党百年的契机,在全党学习党史的背景下,在大学生群体中充分地开展学党史做实事教育,是延续革命精神、缅怀先贤烈士、继往开来建设新中国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思政课的必然要求。

一、开展大学生学党史做实事教育的非凡意义

党史教会当代青年的不仅是爱党爱国的高尚情怀,在如今变化快速的社会中,党史中蕴含的学习生活哲理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引同样重要。高校有责任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大学生的斗志、帮助大学生明确方向,学习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以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一)学党史的初心是了解党的成长历程,坚定对党的信念,拥护党的领导

大多数00后的大学生对党的认识来自老师、祖辈等口口相传的光辉事迹,我们党的建立、发展、贡献不只是振奋人心的英勇事迹,还有一路的鲜血、曲折、艰辛。大学生需要深入学习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个关键节点,从内心深处感悟在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思想上加固对党的感情,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二)学党史的现实意义在于用党的理论经验指导现实生活

在校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不够成熟,缺乏理性,但又充分渴望自主,喜欢挑战和尝鲜,却又欠缺规避风险的能力。学党史不局限于获得在方针战略上的指导,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会普遍面临人际交往问题、学业问题、恋爱问题等,学习党史也可以增长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智慧。学党史,是学精神、学经验、学教训。在党史学习过程中领悟到的方法、精神的引导、正向价值观的传播可以启发大学生如何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肃清消极思想,端正态度,修身养性,加强自我建设,为走上社会打好基础。

(三)从思想上深耕脚踏实地做实事的作风

学党史,可以瞻仰革命先人为党、为国家、为人民足履实地办实事的风采。当代大学生要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一方面,要培养其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社会上,能从自身做起,践行对合格公民的要求,在学校里,愿意吃苦吃亏,服务同学,为集体的成长发展做“琐事小事”。另一方面,要培养其求实务实的态度,消除浮躁之气,树立远大的理想,重视实际行动,在沉淀中一步一步去追寻梦想。学党史做实事就是要教会大学生直面生活中的每一个小问题,踏实地完成每一项任务,用实践检验书本、检验自我,明白行远自迩的道理。

二、开展大学生学党史做实事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剖析英勇事迹——学精神

百年党史里,依靠磨炼出的精神谱系攻坚克难,正是因为有了精神路标才能化困苦为功勋。在高校开展党史教育,学党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大学生面对挫折的勇气,塑造优秀的品格。学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到遵义精神、延安精神,从“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到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党史学习的重要一课是要求大学生读懂百年党史的精神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将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1],这不仅是红船精神的内涵,也是青年一代要传承发扬的可以见诸行动的民族精神的延伸。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铸就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一脉相承,是新的革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内涵。深刻解读、学习党在奋斗过程中、抗“战”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力量,一方面,教育大学生在个人生活中如何战胜困难,另一方面,帮助他们认识到,个人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学精神,不仅是吸收为个体的力量,更是通过传承汇聚成民族的力量。

(二)钻研革命实践——学方法

深刻钻研党的革命实践,引导大学生学习党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等。中国在革命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方式方法,这些方法对大学生的“个人革命”“自我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这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这也是大学生处理学业、人际等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工作方法中,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发扬钉钉子精神、重视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坚持实事求是都是青年学生应当学习发扬的工作方法[2]。在学习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出了“正确把握学习的方向”“要把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学习的根本出发点”“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不可把学习与思考割裂开来”“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习需要沉下心来,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六条[3]。中国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六种学习方法对大学生的学习来讲,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方法具体明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解決基本问题的本领,快速成长。

(三)领悟指导思想——学思维

科学的思维是中国领导革命、建设新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武器。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党的历届领一导一人一都在实践中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中国人以史为镜、结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思维方法。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等是人民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思维方法[4]。从党史中学习这些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分析思考问题,增强处理问题的科学性和创造性[5]。从战略思维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机遇与时代是可以把握的,眼界的广度与深度决定了把握方向和谋划大局的能力。历史思维是认识历史,通过历史指导现实的科学方法,唯物主义历史观要求我们尊重历史,通过历史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内在逻辑,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辩证思维是大学生驾驭问题的重要方法论,辩证思维要求我们能客观地、全面地分析矛盾,能从全局出发,正确看待优势与劣势,合理应对矛盾关系。开拓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提高个人竞争力的关键,优秀的创新点子和强大的创新能力能为学生的发展打开新局面。底线思维要求大学生要坚定自己的原则,具备风险意识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主观问题上不逾越红线底线,在客观问题上有充分准备[6]。

三、开展大学生学党史做实事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以“课”促学

上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可以通过党课、微课、思政课、团课、青年大学习等方式开展。在抗日战争时期,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用了三样“教材”:一碗小米,一双崭新的黑布鞋,加一碗有条小鱼的清水,为战士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使大家受到了一次党的群众路线方面的深刻教育。这样情景似的、具象的课堂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党课的内在活力。以“上课”的方式进行党史教育不仅传授内容系统,理解深入,而且是政治、艺术和技术的有机结合,与其他教育手段相比,具有容量大、效率高、知情意行高度融合的优势。以“课”促学要求授课者对党史知识有整体的把握,对党有深厚的情感和高度的认同感,在授课过程中能内外延伸、主客观相结合,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念。以“课”促学也是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善用“大思政课”的要求,用好党史资源,围绕百年党史有效融入思政课,帮助青年大学生认识“四史”,坚定“四个自信”,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二)以“会”促学

党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会、班会、专题报告会、主题展览会等形式,是党史学习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学生支部每月都会召开组织生活会和主题党日活动,通过交流思想,总结经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来加强学生党员和支部的自身建设。将党史教育开展在常规会议中,把党史学习融入支部生活,通过会议的形式展开交流提升对党的认识。班会是大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活动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全员参与,在集体的氛围中通过学习游戏等方式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对党的认同感。在班集体中开展党史教育,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倾情演绎,能极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对教育新时代的大学生学党史、感党恩,树立远大理想,不辱当代青年的职责和使命至关重要。高校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开展专题报告会,邀请老党员、老干部等为学生作专题报告,借助历史物件资料等开主题展览会,见人见事,更能深入人心,学生会有更真切的感受,教育效果会更明显。

(三)以“赛”促学

高校是文化的繁衍和传承之地,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比赛不仅是学生成长的舞台,也是学校传达精神、开展主题教育的渠道。在建党百年之际,通过主题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党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方式开展党史教育,不仅在形式上学生乐意接受,在育人实效上也是立竿见影。通过史料研究、理论消化、主旨把握、专家指点、反复演练等环节,把革命情怀结合个人认识书写在学生的心里,把革命故事融入场景,搬上舞台,使理想信念教育可亲可感可信,产生激荡心灵、更具渗透性的力量。比赛中利用演绎对话、讲述诵读、情景再现等方式呈现党的恢宏历史,通过现场与网络视频同步播送,在生动鲜活讲好党史故事的同时,实现了对学生的灵魂浸润、情感升华。

(四)以“革命圣地”促学

红色阵地、革命纪念馆、革命根据地、战役遗址、烈士陵园等革命圣地,是开展党史教育的最佳场所。带领大学生参观这些革命圣地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真切地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只有亲眼目睹一件残缺的衣服、一顶破洞的帽子被陈列在收藏柜中,才能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去探寻革命故事的愿望,从故事中感受“军民鱼水情、团结就是力量、钢铁意志”等言语的温度,从心灵上受到震撼,从思想上认同党的领导。革命圣地不仅是学习途径,也是学习教材,在党史教育中利用好革命圣地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大学生了解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更坚定了大家把“红色精神”“榜样的力量”根植于心,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贡献的信念。

(五)从“专业”做实

大学生在党史学习中的收获应当转换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做实做好。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当下的本职工作应该是好好学习,努力提升自我,习得专业知识、练就本领,毕业以后将真情与才智奉献祖国,服务社会。但是因为缺乏精神和方法的引领,部分在校大学生沉迷游戏,荒废学业,已不知如何扎实地学好专业知识。一方面,从“专业”做实,即把学业搞好,在党的精神、工作方法、科学思维的指导下,做好学习规划,转变学习观念,把握机会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大学课堂更注重问题的讲解与思维方式的引导,是一种开放式、启发式的学习方式,大学老师更加重视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只能解决专业学习很小的一部分问题,更多的知识需要课外的修行。若不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很难将专业学习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专业学习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去检验书本知识。所学内容只有在不断的实干中才能深化突破,在持续的实践中才能彰显意义,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是专业学习的目的,这不仅要求大学生能活学活用,也要求他们能利用所學为他人、为社会做实事。

多種多样的学习途径不仅能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也能保持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反复的洗礼中凝结出自己对学业、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宝贵的党史教育资源协同学校平台,依赖现代化技术,不仅满足本校的学生需求,也可推向其他高校及社会各界等,引导广大青年自觉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角,让党史学习教育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