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0期·农学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初探

2022.07.07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0期

王伟露 顾骏飞 张耗 张伟杨 刘立军

[关键词] 农学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水稻水分高效利用的生理机制及其调控技术”(SWYY-151)

[作者简介] 王伟露(1988—),男,河南焦作人,博士,扬州大学农业科技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机理研究;顾骏飞(1981—),男,江苏如东人,博士,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作物生理生态研究;张 耗(1984—),男,山东淄博人,博士,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作物生理生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0-0120-04 [收稿日期] 2021-08-05

引言

高校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基于宏观的教育背景以及社会体系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对各类复合型和实践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保障和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与未来就业的优势息息相关。教育教学的改革既要从在校学生学习和就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又要兼顾高校教师自身对事业发展的迫切希望。两者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高等教育质量的定义依赖于资金提供方,产品使用者(学生),产品输出者(雇主)以及高校管理人员。其概念是多维的,动态变化,其概念需要根据更广泛的教育,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下考虑[1]。我国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发展(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的程度[2]。农学专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学科,国家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政策方面多有照顾,但是仍难以保证生源质量。以南京农业大学和扬州大学为例,农学类专业招生分数线相对较低。因此,如何有效地改善高校教育评价体系,调动高校教师主观能动性,对于农学专业学生的就业以及未来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均有裨益。

一、高校教育质量现状

我们采用中国知网(CNKI)中文数据库,利用检索式为篇名,主题词和关键词分别等于SU=(高校+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质量+评价+体系)AND TI=(教育质量+教学质量+质量评价+评价指标+评价体系)AND KY=(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组合。于2021年6月1日检索,检索时间区间不限,共计获取1539篇中英文参考文献,其中1351篇中文文献,发表在期刊1043篇。从中发现,我国关注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在1993年仅有一篇文章发表,2002年之后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教育质量越发受到关注,相关研究逐年增多。通过对发表文章学科分布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研究较多且明确的学科为体育教育,涉农方面的文章仅有4篇,且并非与农学相关的学科。

为了获取文献发表内容中所得到的关键信息。我们利用CiteSpaceV软件对迄今为止发表的同高校教育质量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这一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在客观真实依据之上并具有科学性的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以下步骤对文献进行分析:(1)时间区间选择1993~2021,时间间隔为1年,将文献中每年排名前50%的对象作为软件分析对象;(2)网络裁剪方法选择最小生成树,对每个切片的网格和合并后的网格进行裁剪;(3)网格类型选择关键词绘制相应的图谱。结果表明,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指标体系、课堂教学、数据分析能力、成果導向、实践教学和保障体系出现的频次较高。这可能表明了研究者所关注的高校教育质量的主要问题所在,也是农学专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共性问题。

(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

从根本上来说,高校教育质量是一种特殊的产品质量[3]。教育质量无法脱离社会和环境的需求,教育质量的评价需要依托于二者。因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需要综合考量高校,社会,学生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需要校、院两级的参与。学校和学院作为高校的管理机构,需要实时掌握学校教师质量变化特征,以应对社会和政治环境变化对高校教育质量新的要求[3]。然而,当前学校以及学院对高校教育质量管控并不严格,也并未以发展的观念与时俱进。多数评价指标共性度极高,脱离了教育复杂性的特征。诚然,共性评价指标可以简化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和难度,但是这并不利于教育质量未来长足的发展。

其次,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存在争议。现存在两种声音,一种认为高校本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而建立的,评价主题当然应该是学生;另一类学者则认为,教师才应该是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这样更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专业特长,传道授业解惑[4,5]。这两种观点都有其正确的地方,但也有不足之处。高校教育质量过分以学生为主体,则会降低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教师为了满足校,院的考核,会主动给予学生高分以换取较高的评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虽然其是课程的参与者,但是学生自身对课程也有选择性。例如,专业课程学生参与度高,而非专业课程学生兴趣点较低,或只是为了获取学分,对教学质量评分或许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教师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国外称之为发展性评价阶段。该方法确实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助于高校教师自我实现的自觉要求,提高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

最后,高校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仅仅依赖高校学者、教师和学生,缺乏社会多方人士的参与[6]。高校教育的最终出路依然要服务于当前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需求,这是其教育的本质。缺乏社会各界行之有效的反馈信息,不利于高校的长久发展。高校教育质量的实质性提高则显的空洞无力。

(二)教育质量相关数据不公开

高校教育质量相关数据应当包括但不限于高校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对教学一线教师的评价内容,学校督导对教师课程的点评,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反馈(对管理人员以及学生),社会层面对高校培养学生的评价等数据。然而,到目前为止,高校教学质量相关数据难以获取,各高校教务处均已涉密等缘由拒绝提供教育质量评估相关数据。现有教学质量评估依赖于教师自身设计调查问卷,通过有限的资源获取有限的数据。

(三)缺乏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任何质量评价体系行至有效的运行,都离不开保障体系的建立[7]。保障体系建立的目标应符合以下特征:(1)目的性,必须能够达到教学质量标准所规定的要求;(2)系统性,能够通过有效组织管理,确保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稳定,持久,健康的运行;(3)针对性,对不同学科应该有所区分,注重不同学科的特异性,不可以一竿子理论;(4)功能性,通过保障体系获得教学质量评估报告,可以帮助高校改善、优化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于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高校教育质量改善策略

基于以上高校教育质量所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相应的工作,从而确立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数据来源以及保障体系。帮助高校基于教学质量评估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提高教师教学成就感和满足感,让学生能够最大地获取专业知识和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最终可以服务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全面需求。

(一)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良好的高校教育质量本质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建立可预期的教育成果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并配合教师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二者缺一不可。良好教学活动的开展是高校教育质量保证的先决条件。这就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提出了要求,比如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技巧,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和学生进行互动,希望学生能有较高的专注度及厚实的基础等。如果想要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必须有可靠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将质量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这需要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含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等。领导评价立足于其对教师教育行业的资深理解,从事教学管理多年的经验。在我国,领导对于政府政策的接触是最为直接的,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教育管理机构为适应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因素变化所调整制定的政策。这就对领导理解政策和管理的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领导对政策理解得偏颇,可能会制定出不符合教学规律与教学需求的政策,降低教师工作积极性,最终影响到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降低教学质量。同行评价:同行評价包括督导和同事之间的评价。督导评价多为退休教师,其有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应该丰富督导评价的人员构成,优化年龄结构,从而避免教学理念上的差别,对教师教学评价做出不公正的判定。同事之间的评价应通过采取体育比赛的方法,尽可能消除竞争等利益关系,给出不可靠的评分。

(二)开放获取教育质量相关数据

大数据科学的发展为统筹分析高校教育质量评价数据提供了可能性[8]。笔者认为,高校教育质量应该是开放获取的,不应该被高校管理机构封存。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不是某一个高校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是否可以持续具有活力,经久不衰。开放获取相关数据,依赖于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协作,将各高校教务处相关数据统计管理。类似于中国气象数据服务网站等。科研人员如需使用,可通过实名注册,并提供所获得的项目基金书,简要介绍研究内容,从而开放获取相关数据。在这一方面,高校教育质量数据学科的建立远远落后其他自然科学。国外也建立高等教学数据库供开放获取(https://www.iau-aiu.net/World-Higher-Education-Database-WHED)。在获得相应的数据之后,我们可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层次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找出影响教育质量关键因子。然后,将信息反馈给高校政策制定者,建立良性的循环。

(三)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保障体系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保障体系:(1)根据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目的性,建立保障体系。所有参与主体都应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保障体系的维护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需要参与主体各司其职,各尽所能。(2)保障体系需要具有系统性,可以让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以及教师自我评价有序地进行。评价过程中,每个部分相对独立,互不干扰;(3)保障体系要考虑学科独特性,比如艺术类、文学类和农学类具有不同的学科特性。在教学质量评价中,所需保障体系的权重会有所差异。自然学科可能更依赖于数据评估,文学和艺术类更偏重于感知评价。

三、农业学科的特点及其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和保障

农业学科是研究农业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科学。农业学科研究农作物、林木、畜禽等物种与所处环境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密切关系,其目标要同时考虑农产品产量、品质和环境等因素。学科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然而,农业相关专业与热点学科相比,学科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相对较弱。社会上普遍将农学大类专业归为冷门专业。学校管理者应动态跟踪教学效果,反馈调整教学行为。这需要有针对性地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开放教育评价数据和完善应有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通过建立良好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提高教师以及学生对学科专业的喜爱度,对于学生、教师等参与主体的发展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农学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仅关系到受教育者学习热情的培养,也决定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所需人才培养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