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1期·可持续发展下高职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建设探究

2022.07.08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1期

罗东 汤迪娟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研究”(ZJGB2019145)

[作者简介] 罗 东(1974—),男,湖南衡东人,学士,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总务处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1-0181-04 [收稿日期] 2021-11-06

可持续发展理念现如今也被引入人才培养中,为了确保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加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尤其是应注重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强调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自主意识,能够对专业未来的就业趋势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人才可持续发展理念对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建设的影响

人才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但关注当下人才的发展,还关注人才未来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高校积极改革教学课程体系和内容,尽可能开发和利用人才的潜能,从而推动我国人才资源实现永续利用。在当代社会中,人才和现代社会之间可持续发展的桥梁是教育事业的进步。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做好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就业形势和具体岗位的了解。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更新观念,使学生积极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借助丰富的锻炼和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可持续发展理念对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了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架构和规划。

二、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和机构,一直积极承担人才培育的工作,也在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各项要求。一些学校针对大三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借助于校企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但从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现状来看,职业生涯教育中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不够健全

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往往会在学生毕业之前进行集中的就业指导,主要在学校所设立的职业指导中心开展这项工作。而大部分院校所设立的机构往往挂靠在其他行政部门,这就容易导致职业生涯教育的责任被淡化,未能充分體现学校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视,缺乏专门的职业生涯组织和指导机构,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未能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高职院校资源合理配置有助于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学校并未积极落实职业生涯教育的各项要求,对于人、物、财等资源的配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难以确保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得到顺利开展。部分院校的教材和硬件设施等资源较为落后,也会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三)教育内容不够系统

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主要是在学生毕业之前进行集中的教育和引导,向学生讲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让学生掌握一些就业技巧和方法,内容往往局限于面试技巧方面,真正实用性的内容较为匮乏,整体来说不够系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而且学校没有及时更新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

(四)教育目标不够明确

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对这门课程有一定的认知偏差,所设定的教育目标还不够明确,也不利于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一些教师在规划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将大部分时间集中于专业教学,缺乏对学生今后就业情况的分析,难以帮助学生对自身形成全面的认知和了解,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就业之后出现很多困惑和问题。

三、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基础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一样都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力量的责任。而在培养方向方面,更加侧重于为国家培养技术型的应用人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体现了充分的职业性,集中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建设、服务、管理方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需要围绕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主要通过打造专门的实训基地,或者校企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习岗位。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能够学习和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社会生产的一线工作岗位。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其教育水平和质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办学特色也具有强烈的地方特点。高职院校往往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人才和地方企业互利共赢的目标,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必须立足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革新教学手段和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观念一定程度能够反映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特征。但是,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和问题,面对就业压力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自卑和焦虑心理,部分学生在个性和心理发展方面还不够健全,尤其是面对就业所出现的一些挑战和问题时,往往难以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

四、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引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高职院校要想提升学生的就业率,需要积极构建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引导学生重视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开展长远的、具体的职业规划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进一步培养强烈的职业规划意识,让学生能够对自身形成全面的认知。根据当前的就业环境进行详细的规划,对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创建全程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积极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有助于促进人才培育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学生对社会就业形势形成正确的判断,让学生在面对外界诱惑和社会不良风气的时候,能够以自身详细的职业目标和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工作过程中,必须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突出不同专业和行业的特征。尤其是需要坚持科学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介绍不同行业领域的信息,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对自身所学的专业形成全面的认知,这样才能确保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根据以往的实行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往往会搬用自己的经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而时代在不断进步,所采用的教材和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生涯规划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的新闻热点,让学生能够对自身所学的专业形成正确的判断。目前,高职院校所采取的教材内容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这些教材很难满足学生职业辅导的需求,也不利于符合专业发展的趋势。学校必须尊重高职学生的实际诉求,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结合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积极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进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材内容的研讨和规划工作,从而使得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更加符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特征,也能够引导各个专业的学生接受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在建设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行业的实际趋势,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也要为学生就业之前的教育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结合不同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行综合分析,以此作为教育内容完善的依据。

(二)打造强劲的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

要想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构建专业的师资团队,开发教师的专业教学潜能。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任课教师必须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除了要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人文知识之外,也需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内容,尤其是需要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详细的建议。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培训,确保教师能够掌握专业的行业特点[2],这有助于生涯教育课程得到顺利开展,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学校可以从现有的就业指导部门中挑选一些骨干教师,由这些专业任课教师作为带头人,带动其他专业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组成一支强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团队。为了提高对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重视,学校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专门的教研室和职业生涯教育办公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专门的平台。為了向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学校也应该从其他专业教师中遴选一些骨干教师,推动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除此之外,学校也应该加大招聘力度,面向社会吸引各方资源,从而促进学校师资力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学校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考评,通过这种方式促进职业生涯师资队伍整体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对此,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校外学习的机会,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学习,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教师能够提供充分的一手资料,才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积极参与就业或实习,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还需要积极聘请专业领域中的学者和研究者,负责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利用社会各方资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和帮助。

(三)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教学机制

高职院校在开展各项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加大校企之间的合作,积极落实工学结合的各项要求,促进人才培育目标的实现。教师需要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体系的改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提升自己的工作经验,加强对具体岗位的了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也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好地就业。为了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面对市场竞争时能够脱颖而出,高职院校必须积极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场所和机会,让学生自身的价值能够得以彰显和发挥。企业也可以借助这种机会招揽自身所需要的人才。在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过程中,双方必须充分发挥彼此的优势,加强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从而促使人才培育更加高效。高职院校在编订教材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企业具体岗位的要求,进行统一的教学安排,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对人才培育的作用和功能。

(四)构建学生职业素养拓展模式

高职院校在授课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产出,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就业和提升自己。在引导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从而以就业实际需求为导向,让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接触各种智能设备[3]。可以根据竞赛的考察标准和考核范围,对不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进行了解。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也有机会亲手操作。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锻炼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学校应积极提供充分的教学条件,不断丰富现有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借助先进的设备开展教学工作。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工程实践的内容,建立更加明确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得到职业素质的有效提升,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操作过程中增长知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采用线上教学,让学生借助统一的平台得到职业素养的测试和培养。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高职院校也在积极顺应就业形势的变化,积极构建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旨在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和人才培育质量。高职院校应遵循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诉求,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进行前瞻性规划,这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也能够充分体现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特色,促进学生自主规划今后的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