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2期·职业本科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困境与诉求

2022.07.11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2期

[关键词] 职业本科;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困境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教联合项目“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2021JJ60089);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湖南省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协同推进机制研究”(20C0020);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效度分析的湖南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ZJGB2020074)

[作者简介] 孟子博(1983—),女,湖南岳阳人,硕士,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2-0057-04 [收稿日期] 2022-01-12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由国家层面首次提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当年共有15所高职专科层次院校获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资格;2021年10月,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使用“职业本科教育”的表述方式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职责进一步明晰。本文根据教育部试点职业学院(本科)专题调研信息,从职业本科发展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开展着手,提出相应破解路径。

一、职业本科发展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阐释

(一)职业本科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

埃米·威尔金森曾说过:“创新意味着机会,意味着勇气和训练,创新者必备的六大核心技能为填补空白、目标驱动、快速迭代、不断试错、网络思维和伙伴合作。”[1]这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以及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通过政策梳理可见,职业本科的提出是本科职业教育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经济新常态转型升级的创新产物。在国家宏观经济新常态层面上,随著以创新为根本,以技术突破与社会发展需求为基础的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中国制造—智造”转型的现实需求;在职业教育层面上,支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与发展职业教育创新迭代的内在需求;在人才培养层面上,原有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培养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调整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亟须培养以职业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素质人才,即当前学术界较公认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的现场实际技术问题的高层次技术人才,能精通“物”与“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能熟悉行业动态和趋势的可持续发展型人才[2]。

创新创业教育的“填补空白”“快速迭代”与职业本科教育的“突破职业教育原有层次壁垒”存在内在的统一性;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驱动”“不断试错”与职业本科教育的“‘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存在内在的吻合性;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思维”与职业本科教育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有内在的契合性。这说明在培养目标、创新根源和共同面临的使命与挑战上,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本科教育是同源互通、内在统一的。

(二)职业本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方法论上的进阶契合性

方法论即在教育研究过程中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统称。在教育部《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中,首次把创业管理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隶属于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在Babson College公布的研究中,据不完全统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方法有几百种之多,主要有综摄法、“5W2H法”、奥斯本检核表法等。

奥斯本检核表法即引导主题在创造过程中对照九个方面进行思考与升级,包括改变现有事务、扩大适用范围、从其他领域、方案中引入新的思路和创造性设想。这和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进程和职业技能的进阶在方法论上有着较强的契合性。

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进程可见,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原则上,由高职院校不升格到引导本科高等学校转型;由建设应用型大学发展模式到探索区别学科型人才培养的职业型教育实现形式;从推动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专业课程到21所试点院校升格为本科高职。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也在根据职业技能的进阶不断更新。从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到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家层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2003年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高职院校要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直至2010年,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职业技能目标都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表述;2012年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技艺性强的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造性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实践问题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代表着职业技能的进阶。B5E7EC23-F76D-42D5-AB3B-40C48AEBBA28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本科的优势互补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本科进阶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

其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为职业本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吸引力。当前,职教本科吸引力不足,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以来,民办独立学院与高职专科合并升本已成为国策,合并转设后的职业技术大学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属于本科教育。但转设进程缓慢,受到社会尤其是考生的很大阻力。因此,浙江省和江苏省在2021年6月份宣布暂停独立院校和职业专科合并。虽说职业教育层次升本是大势所趋的国策,但如何提高职业本科的吸引力,确实也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从职业本科教育的吸引力角度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本科之间具有较强的优势互补性。双创教育的三个核心要素分别为知识内化、经验生成和意识养成,即通过显性知识的学习内化为体验和感悟,通过刻意练习形成意识习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普通教育的专业设置相比,实践性和应用型较强,所以对理论知识的内化与创造性实践也尤为重要。李政道曾说过:“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要创新,需学问;问愈透,创更新。”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本科内在吸引力的有力支撑。

其二,职业本科的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与空间。以创新创业竞赛为例,当前主要赛事有“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等。“挑战杯”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和地方省级政府共同主办,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也是当前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创新创业赛项。而1989年首届“挑战杯”举办以来,一直都是本科及以上层次高校的舞台,直到近几年才以“彩虹人生”赛道的形式出现职业专科院校学生的身影。而本科及以上层次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激励措施,例如对研究生复试及国家奖学金评比等方面的作用都是职业专业层面的院校未能涉及的。再者,职业本科层次较职业专科相比,对来自企业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有明确要求,2021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明确规定,职业本科院校专任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或近5年累计不低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50%。这就意味着职业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和来自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的兼职教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更便捷、更专业的导师平台与资源。

二、当前职业本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职业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不健全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已经在2019年国务院印發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进一步明确。职业本科作为职业教育在层次上的升级也应该具备自身一贯的职业导向和技术技能型的特点。而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很多是照搬本科层次普通教育甚至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降低要求开展的,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更不适应职业教育层次升级的需要。

第一,在宏观规划上,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顶层理论设计。很多职业专科层次的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仅限于在二年级开设相关课程或组织相应赛项,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化、碎片化,缺乏科学和系统性。

第二,未结合专业和就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理论设计。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以基础性的创业意识与创新方法为主,有些仅仅对个例的特征泛泛而谈,没有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职业性和专业性的设计和联系,缺乏嵌入式课程理论设计[3]。

第三,课程评价较单一化,课后评价仅对课程形式、课堂氛围、创业计划书等课堂作业或者学生就业创业率进行浅层次的评价,缺乏前期创新性、可行性,后续可持续发展度的预测和评价。

(二)职业本科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胜任力欠缺

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师范学院的时候说过:“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老师。”对职业本科层次发展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具备足够胜任力的教师才是实施教学过程的关键要素。当前,职业专科层次的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职能没有专门的师资体系,很多是管理学、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会计学、数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由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时调整等外力原因而兼任,尚未经过专业第三方机构或职能部门的师资认证和课程认证,导致授课计划、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不统一,教学效果良莠不齐[4]。同时,由于教师本身缺乏一线实践创新创业经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流于形式,缺乏实践案例和指导,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开展。

(三)职业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不理想

历年来,职业专科教育仍然与普通教育一致,以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为主要招生形式,导致在考生、家长、中学教师、社会评价中一贯以高考分数为划分能力的评价线。高考分数高的考生则可选择“双一流”“985”“211”高校,高考分数一般的考生则可进入本科层次院校,而分数较低没有达到本科层次分数线的考生则只能选择职业院校。这种招生方式导致职业教育生源多以高考指挥棒下考分较低的学生为主,而不是偏重实践性、技能型的生源。同时,社会环境普遍“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应用”的舆论也对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行动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活动。经调研行业办学为背景的三所代表性职业专业层次院校的学生,从事创新创业行动的目的排序依次为评奖评优、专升本加分、求职履历增彩、兴趣所在、课程免考、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积累经验等。随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宣传,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但大环境还是导致学生倾向于选择风险小、收益低的就业道路,而不是根据挑战性进行道路选择,因此,学生更需要对创新创业有正确的认知和辨别,参与具有创业精神的创新创业实践[5]。

三、职业本科发展视域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思考

(一)方向引领:提高职业本科吸引力、鼓励创新创业教育B5E7EC23-F76D-42D5-AB3B-40C48AEBBA28

職业教育本科层次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吸引力是相辅相成的,提升其吸引力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学校、教师多方联动,同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只是类型教育的不同,而不存在层次上的高低优劣,因此,这就需要从招生体制、标准建设、基地建设、开放办学、终身教育等多维度着手提升其吸引力。此外,还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打破原有的“稳定优于挑战、学术高于实践”的陈旧传统观念,鼓励动手能力较强、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的学生加入职业本科层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以“精神”创造“学校成功创业、教师成功创新、学生成为创客”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

(二)师资队伍:强化实践经历、注重“能说会做”

提高职业本科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的战略方法,“送出去”即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参与一线工作与研究,如科技三下乡、产学研合作开发等项目,激发创新创业教师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结合的实践经验,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请进来”即多途径引入优秀师资,特别是富有一线工程实践经验、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双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引入师资认证、课程认证等准入机制,建设“能说会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特色发展:注重专业建设、推进合作育人

职业教育特别是行业办学院校依托于特色、支撑于行业、服务于行业,也担负着为行业培养人才、服务行业工业革命与发展趋势的重要使命。因此,职业本科创新创业教育应具有行业特色,鼓励根据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自编教材,形成符合专业人才创新创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和教学方案,形成既注重创新创业素养,又注重专业行业特色的企业学校行业协同育人方案。

(四)制度先行:分层次分阶段、完善课程设计

在政策引导下,中高本职业教育衔接已经进入研究视野。中职、高职、本科各层次职业教育相关学科的系统性至关重要。统筹规划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分层次、分阶段构建与设计课程,例如,面向全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课程,以通识教育与意识培养为主要目标;针对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懂技术敢创新的学生可设置较高级别的实操型课程;修完实操型课程后,对于想继续深造打磨的项目,可联合企业搭建更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分层次、分水平、分阶段,中高本一体式贯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