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2期·新时代背景下“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程思政教育探索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2期
胡燕 董睿 龙瑶
[关键词] 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兰州大学党建研究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校友会党建工作路径探析”(LZUDJ-202122);2020年度兰州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以‘五脏’为中心的中医整合课程探索”(JYXM-2020-20200)
[作者简介] 胡 燕(1978—),女,甘肃兰州人,医学博士,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与医学机能学实验研究;董 睿(1987—),女,陕西咸阳人,医学硕士,兰州大学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高校大学生管理研究;龙 瑶(1985—),女,甘肃兰州人,理学硕士,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师,主要从事医学机能学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2-0113-04 [收稿日期] 2021-12-28
新时代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作出的科学判断,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更是对于全球发展趋势的总结判断。而青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的发展,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要以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为基础,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向好发展的目标。
一、课程思政的意义
课程思政是指以课程为载体,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并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并且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化教育理念。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也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
医学生是未来国家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强化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能更好地促使医学生恪守医者仁术和人道主义精神,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具有精湛医术、高尚医德的优秀医务人员。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在现阶段高校医学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之中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且必要的教育途径,且现如今价值多元化、丰富化的“互联网+”时代,使优秀大学生的标准也显得更加丰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更要求其具有高尚的道德、爱国情怀、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自信等高素质,所以仅依靠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的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的需求,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一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构建标准化、系统化、高效化、创新化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1]。充分利用各个专业课在育人方面的优势,挖掘课程当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坚持门门有思政、堂堂有声音,使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二、“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实验课程,它是传统医学教育改革的结果,充分说明了医学教育的时代性和实践性[2]。同时,它将传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三方面的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改变了传统医学教育中实验的不融合性。其实验课程主要包含经典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化实验、模拟仿真实验、全开放实验等,最终形成一项以基础、临床、科研三方面为独立体系、单独考评的课程体系。“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教师对课程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有利于强化学生团队协作、思考实践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实现医学相关各个专业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融合。此外,“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学三年级学生,学生对医学基本知识已经具有一定的掌握,但对医学整体知识掌握仍不够系统和深入,对医学的职业认同感、职业成就感及职业责任感等认识都较为淡薄和欠缺。在传统应试教育中,专业课程的教学仅仅注重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对医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生涯规划、思想价值塑造、医德医风引导及科研能力等的培养,导致学生没有很好地规划职业与学业,在校期间容易产生迷茫情绪,工作中容易因为缺乏仁爱之心,甚至缺乏对于生命的敬畏,進而产生严重的医患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所以说,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医学机能实验”课程中,将政治理论认同、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等渗透进课程全过程,将历史文化、医学人文、职业素养、健康中国、新时代精神贯穿于实验课程本身,实现各个方面统一融合,全面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服务于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医务工作者。
三、“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现医学人才的专业化培养目标,在“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程中,通过引入临床实际案例及优秀医疗工作者的事迹,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德育价值。之后,将德育转化为固有的学科思维,提炼出不同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内核,最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从而在学生今后的医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体现、政治信仰、社会价值、职业责任、职业精神等,全面化提高学生辨别是非、明辨事理的能力,最终使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发展全面的综合化人才。这对于提高医学生综合素养及职业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全方位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目的便是塑造学生的灵魂,而教师是塑造学生的基石,教师的深度决定了学生的宽度。所以,要加强提升专业课教师队伍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素养,课程教师应当做到严以律己,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发挥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以自身高尚的品格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对学生起到积极引导和感召的作用。因此,在“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将不同的知识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合理、不留痕迹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理论知识与时间线的联系。所以,作为任课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积极深入挖掘课程所具有的思想政治内涵,通过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相关App与网页,校内外培训,以及组织相同专业或者相近专业教师相互交流学习等,积极主动学习最新的政策理论知识并掌握学生成长的规律,了解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就业现状、职业发展、行业情况及学校各种政策,用学生能够喜欢听并且听得懂的语言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目前,“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但是直接关于思想政治相关的内容较少,很难直接、正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将课程内容扩展,其延伸的内容则涵盖了诸多思想政治相关的内容和素材。教师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深挖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根据实验特点向学生普及知识,在提高自身思政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强化他们的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全流程化融入思政元素
为了更好地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教学团队分别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实验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过程性评价及综合考评等多方面入手,构建机能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框架,努力做到“堂堂有声音”。同时借助医学虚拟仿真平台、学习通平台短视频、相关阅读材料、知识点总结等内容,进行实验课前预习、课内操作、课后章节测试,完整总结,力求在“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程中全程贯穿思政元素。
例如,在第一节课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实验动物的纪录片,视频中讲到每年为医学事业献身的竟有10万只以上的狗,以及其他不计其数的小白鼠、兔子、蟾蜍等,实验课程开始后,还可举办实验动物纪念仪式,引导学生要学会尊重并善待生命。在实验的过程中,对待实验动物要有人道主义,不在动物身上进行与实验无关的其他操作,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动物的整体反映情况,减少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痛苦,并在课程结束后将实验动物整理好后统一送至实验动物回收中心。在课程讲授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和讲解,让学生感同身受,提高学生实验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养成珍爱生命的意识。通过虚拟仿真平台,学生能够观看到完整的实验操作及步骤讲解,并进行虚拟化操作,以此初步学习掌握实验流程。
在课程设置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除了需要要求学生全程穿着白大褂,禁止高声喧哗,在实验过程中不嬉笑打闹,规范使用实验器械,并认真、合理地完成实验操作,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总结,激发学生对于实践动手的热爱,培养科研钻研精神。因此,教师可以在课程中设置附加的科研实践环节,组建3~5人的小组,结合实验课程和自身的科研方向,单独设计实验,并按照科研的完整思路要求学生团队完成文献资料的查阅、实验方案的设计、可行性的论证、对于实验结果的预期分析及最终答辩环节,教师和学生代表进行打分,即使过程中出现错误也要鼓励学生认真开展,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实事求是的作风准则[3]。除此以外,在课程授课的环节讲解身边人和身边事,学到病理变化时可以讲解新冠肺炎患者的身体病理变化,进而讲到医护人员为疫情防控做出的努力,以及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于职业的敬畏,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怀,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以及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自信。在介绍实验仪器、讲解实验方法时,还可以讲解为医学事业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的前辈的奋斗经历,引导学生能够学会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践行医学生誓言。通过上述实验课程的全流程渗透,从每一个操作、每一个习惯、每一个细节帮助学生强化职业意识和医者精神,力求培养出“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实践创新、品德过硬”五位一体的新时代医学生。
(三)全技术化教学手段支持课程思政
针对目前新媒体应用普遍化及学生对于互动式教学的需求,教师应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实现医学知识资源库的共享,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学习通等新媒体平台上,创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块,以图文、短视频的形式,上传历史故事、时事新闻、医学常识、医学人物、医学故事等,将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教育相结合,将价值引领作为内核,把中华传统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及为服务人民的理念融入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热爱与尊重,以及保护生命、守护生命的人文情怀。同时,将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自始至终贯穿于课程,以此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觉性,最终将他们培养成一个爱党爱国、自强不息、乐于奉献、追求卓越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医学机能学实验”主要从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医德教育、团队合作教育及法制教育五个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对高校医学生的调查显示,6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参与实验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有的学生还在现有基础上,剪辑自己制作的相關思政微课程[4]。因此,在实际过程中,教师需要继续丰富思想政治内容,探索更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现有的混合式教学中,与时俱进,加入线上线下模式,将课程思政相关的慕课、微课、纪录片、要闻、热点话题等资源融入其中,不仅仅要多方面参与思政元素的挖掘,还需要积极寻找相关实验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此外,教师应继续提升自我,强化自身互联网信息化素养,以及教学能力设计思维,使思想政治内容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綜上所述,新时代的医学生不能仅仅只具有出色的医学技术,更要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程思政案例库,进而培养出更高素质、全面化的医学人才。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2年第22期·职业本科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困境与诉求 202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