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6期·“高级植物生理生化”双语教学实践及效果评价

2022.07.21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6期

张丽,何玮

[关键词] 高级植物生理生化;双语教学;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 2017年度西北大学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高级植物生理生化”(YKC17020)

[作者简介] 张 丽(1996—),女,山西汾阳人,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细胞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物与菌共生;何 玮(1982—),男,陕西西安人,博士,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植物生理与生态学的理论及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6-0141-04    [收稿日期] 2021-05-10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采取两种语言教学,即在教材使用、课程讲授、考试等教学环节中同时使用外语和汉语进行部分或全部的教学活动[1]。自2001年起,教育部分三次明确提出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开设和应用[2]。在我国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双语教学已成为改革的一大潮流,其对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实现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21世纪生物科学正逐步走向国际化,英语作为科学研究的国际语言占主导地位[3]。因此,在高校生命科学类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也成为必然趋势,其中有一些课程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在生物科学类课程中,选择合适的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对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5]。“植物生理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和农林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其对植物学领域专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和学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6]。近20年来,我国从事植物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对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国际上享有声誉[7]。而该领域的持续发展,就需要各高校培养研究基础更好、更能与国际接轨的青年植物学家。为此,在过去的五年内,我们在研究生“高级植物生理生化”课程中进行了双语教学实践,其主要原因如下:首先,主修该专业的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具备一定的植物生理学专业知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通过双语教学能够更好地与该领域的国际研究接轨,捕捉国外植物生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其次,通过双语教学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并为以后出国留学奠定一定的语言基础[8]。但是,基于学生本科毕业院校不同、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及学习能力的差异等,在研究生“高级植物生理生化”课程中使用双语教学仍需对教材选择、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本研究通过该课程近五年来的双语教学实践,结合四个学年主修该课程的87名硕士研究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馈,为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帮助。

一、教学基本情况

本课程教学使用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协会下属的The Plant Cell杂志于2009年推出并持续更新的“Teaching Tools in Plant Biology”教学工具。参考书采用由国际著名植物学家Lincoln Taiz等人编著的Plant Physiology第五版,该书译本由宋纯鹏教授等人编译。课时安排36学时,考核方式为课堂提问、测试及年终考试。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以西北大学2017—2020级主修高级植物生理生化的87名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围绕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能力、对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87份问卷调查表,剔除无效问卷4份,最终有效问卷83份,问卷有效率95.4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信息

参与调查的83名硕士研究生中,大部分来自普通院校,占78.3%;66.3%的学生仅通过了英语四级;77.1%的学生本科学过“植物生理学”课程。这说明了大部分学生本科阶段已掌握了植物生理生化的一些理论知识,且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可为本课程双语教学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学生的学习能力

针对双语教学中采用全英文教学、中英文结合等方式的合理性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全英文授课会有些吃力或非常吃力;57.8%的学生英语听力水平不确定或认为确实不高;78.3%的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较低;54.2%的学生英文阅读能力较低;69.8%的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较低。由此说明大部分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不足,导致了其对全英文授课的接受能力较弱。因此,适合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双语教学。

(三)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效果评价

据调查结果显示,79.5%的学生赞同双语教学对自身专业知识及英语水平的促进作用;89.2%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有利于研究生教学;55.4%的学生对该课程双语教学非常满意。这说明虽然被调查学生的英语基础一般,但对双语教学非常认可,可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利于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

(四)学生毕业院校与英语水平相关性分析

通过SPSS交叉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一方面,如表1所示,双语教学中来自较高层次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和來自其他院校学生没有显著差异;另一方面,如表2所示,尽管部分学生本科阶段通过了英语六级或其他高水平考试,相比通过英语四级的学生来说其英语水平较高,但若采取全英文授课,他们也不一定能完全接受。因此,研究生双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其本科院校及英语四六级水平并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在双语教学中,相比于语言基础,兴趣和学习态度可能更为重要,这与前期研究结果相似[9]。但双语教学的前提是学生需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学生在本科阶段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可促进研究生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四、讨论与建议

教与学是双语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素养与能力,决定着双语教学的质量[ 10 ]。本研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详细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对“高级植物生理生化”双语教学的影响。结果显示:我校作为“211”院校,大部分学生均来自普通院校,英语水平较低,对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接受能力偏低,但他们明白双语教学所带来的促进作用,对该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同时,并不一定来自高层次学校的学生及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对于该课程双语教学就容易接受,这可能也与其他的因素有关,如母语的长期使用、教材选择、教学方式等。因此,本研究從学生自身、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材的选择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当前绝大多数学生英语水平不高,只掌握了简单的英语词汇与语法,在双语教学时,陌生的词汇常常给他们带来困扰,不利于其学习。教师要尝试语言启迪,多鼓励学生学习英语,要让他们明白英语学习对于研究生科研工作及日后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此外,学生要有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利用课外时间多阅读英文文献,多记忆专业词汇,在双语教学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尽力理解英文PPT及教师讲授的知识,中英文结合,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常常有研究生认为“科研第一,学习第二”,这种错误的想法使他们对课堂学习不够重视。教师可采用适合学生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在言语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相关视频进行授课;采用课堂互动、定期对知识点进行考核并记入总评成绩,以及针对重要知识点请学生上台根据自身理解进行讲解等方式,督促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与定期总结等。

(三)创新多媒体电子课件

教学人员往往需要承担相当大的科研任务,但因教师不具备专业的美工知识与相关计算机操作技巧,课件的准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得益于由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协会下属的The Plant Cell杂志于2009年推出的“Teaching Tools in Plant Biology(TTPB)”这一教学工具,该问题在本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该教学资料按照研究主题分类,截至2020年已发表了43个主题的教学资料。其中每个主题包含教学大纲、课件及综述,且都由该领域的顶尖植物学家编纂,并由专业的设计团队量身定制相应的课件。TTPB系列相比于传统教学资料,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更符合植物生理学研究的特点,即从实验现象出发到本质这一过程,并且通过大量参考文献,注重相关知识的拓展阅读,解决了研究生入学伊始选择合适文献的难题,是植物生理学教学值得信赖的教学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课件只是双语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创新该多媒体电子课件,如按照学生的要求为较难的专业词汇增添中英文对照,方便学生的理解,或设置一些超链接,将相关的实验视频引入课堂教学等。

(四)与国际接轨,使用优质的国外教科书

合适参考书的选择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一大障碍[ 11 ]。本教学采用了享有业界声誉,由国际著名植物学家Lincoln Taiz等人编著的Plant Physiology一书,该书平均四年更新再版,目前已发行至第六版。其中第四版及第五版均由国内植物学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宋纯鹏教授等人组织编译,完全达到了忠实反映原著和贴近国际植物生理学研究最新进展的最高水准。该书具有国际经典、译文精准、图文并茂、名家推荐的四大优点,受到了我国学者的高度好评,鼓励我国各高等院校优先选用这本教材。

五、结语

随着中国与国际研究的接轨,中国学者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为科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粮食育种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任重而道远。因此,在植物生物学领域培养更多具备国际化视野、掌握国际植物学研究前沿、具备独立研究能力的青年植物学家至关重要。本文以西北大学作为“211”大学的背景和生源水平出发,根据多年研究生教学实践经验,以学生为中心,探索了“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的新途径,总结了相关经验,这将为我国其他高校在植物学领域的双语教学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