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3期·综合性大学院系教学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3期
[关键词] 专业认证;综合性大学;院系管理;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湖北省教育厅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鄂教高函〔2018〕20号)
[作者简介] 陈龙菊(1973—),女,湖北十堰人,博士,湖北民族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医学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3-0017-04 [收稿日期] 2021-01-25
要想培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的医学人才,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系教学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系统性医学人才培养质量。21世纪以来,医学教育特别关注“怎样确保良好的医学教育质量”这一问题[1]。医学教育专业认证是一种对医学院校进行审核与评估的外部质量评价机制,其参与机构由教育部医学教学认证专家委员会和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指定,评价标准和程序是既定的,其目的是依据确定的标准对所评估学校的医学教育现状进行诊断,查找不足,以明确改革方向。专业认证工作最主要的价值是确保所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及可持续发展[2]。教育部推出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计划,全面促进了医学专业教育任务的推进,对完善临床医学教育体系具有积极意义。专业认证一方面规范了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确保了医学教育水平稳步提高,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在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有识之士的推动下,自2000年以来,中国引入医学教育标准和专业认证的概念,并开始了中国医学教育“以质量求发展”的阶段[1]。我国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切入点,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3]。第一阶段(2002—2008年),是以研究为支撑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组建了医学教育质量保证研究课题小组,初步拟定大学本科临床医学教育的基本方案,并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首次开展试点认证研究工作。第二阶段(2008—2012年),是以医学教育标准的颁布为标志的规范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确定了我国临床医学认证体系,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正式起航。第三阶段(2012年—现在),是以构建实质等效的认证制度为目标的创新发展阶段。随后,我国修订并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开启了建立全新医学教育体系、完善医学教育质量评估和认证工作体系的新篇章。该标准着眼于全球医疗事业的发展趋势和医学教育的进步,为医学专业建设和完善指明了新出路。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在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保障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强化院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医学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成效显著,其作用已经在医学教育领域得到广泛认同。在现阶段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背景下,综合性大学院系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尽管综合性大学对全面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具有积极意义,但综合性大学院系教学管理仍存在专业认证理念普及程度不够、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创新性管理措施缺乏等问题。
一、我校专业认证现状
我校于2018年9月开始启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于2019年10月14日至17日接受了教育部认证专家组的现场考察,并通过教育部认证,认证有效期为6年。目前医学部中的护理学、中药学、中医学、康复治疗学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尚未申请认证。经过临床医学的专业认证,教师深感专业认证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强烈地意识到工作的持续改进对专业发展和内涵建设的重要作用。通过认证,我校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整改。
专家组对认证报告中的“管理和行政”模块提出了建议,要求医学部加强自身建设,更新医学教育理念,理顺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作为一所拥有19个二级学院、63个专业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在院系教学管理上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二、综合性大学院系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不利于创新的模式化管理
综合性大学由多个二级学院组成。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和师生,重点在于完善教学规范和质量监控体系;因此,在教学管理体系设置上,教学管理制度不能充分考虑到每个专业的特色和实际情况,不能适合所有专业的发展,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制定教学计划。但是,从便于综合性大学院系管理的角度出发,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必须按照综合性大学的统一要求执行和落实。在这种背景下,院系教学管理人员耗费了大量工作精力用于学校的各种检查,无法把工作重点和精力放在對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教学结果的审核上。长期的“权威服从管理模式”抑制了教学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导致院系管理人员不敢创新、不愿创新。教学管理人员满足于完成任务不出差错,这与专业认证所倡导的“持续改进”理念相违背。综上所述,这种缺乏特色的模式化教学管理方式,对提高教育质量是不利的。目前,国内综合性大学的医学教育管理体系存在三种类型,分别为医学部(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院(如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校区或医学中心(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二)不利于工作延续性的管理队伍配置
国内综合性大学的医学教学工作主要在附属医院进行,即绝大多数医学类院校直接把医院作为医学专业教学工作的落实单位。附属医院通常由综合类院校直接管理,其行政关系隶属于大学医学院系,如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第二和第四附属医院等。在这种模式下,临床医学的教学任务实际上由附属医院执行。另外,承担着临床教学任务的教师扮演着教学指导者和临床医生的双重角色,因此,学校和医院需要共同协调教师薪资待遇、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的问题,解决临床实践、医学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冲突。院系教学管理人员通常由分管教学的副主任(院长)、教学科长(教办主任)、教学秘书组成。主管学科教学的副院长和教办主任由专任教师兼任,集教学管理、教学、科研和行政等多种工作于一身,尤其是教办主任,面临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压力,无法把全部精力放在教学管理工作上。教学秘书大多无医学背景,缺乏晋升通道,加之忙于烦琐的教学事务,使得其在工作上缺乏动力和激情,严重影响院系日常教学工作安排及教学管理的延续性与系统性[4]。
三、改革综合性大学院系教学管理的举措
(一)明确权责,理顺管理机制
经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我校由原来的校—院(系)二级管理机制转变为校—部—院(系)—教研室四级管理机制。对学校来说,主要由教务管理部门进行制度上的协调。学校应根据党的方针政策综合推进学校的学科建设,对院系层次的教育管理工作履行监管职责,突出办学特色。综合性大学应该做到简政放权,给予二级学院足够的办学自主权,真正实现职、权、责的有机统一;因此,加强院系层面的教学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5,6]。另外,日常教学工作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主持,教办则负责细化分解学校层面的各项任务,然后分配给院(系),再由各院(系)的教研室具体实施。其中,对院(系)来说,应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加强专业建设,并把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育体系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教研室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直接面向一线教师,负责教学计划的细化和实施。学校和院系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将学校教学管理细则落实到专业建设工作中,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管理机制,进而推动专业建设。
(二)鼓励创新,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工作的效率,进而影响教学质量[7]。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层面上进行教育。管理者要从思想上重视教学管理,端正工作态度,强化服务师生的意识。
第二,加强业务能力培训。管理者应该学习教学管理制度、熟练掌握教务系统和日常办公软件操作,以及外出参加培训和交流会,不断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第三,重视教学秘书的选用。高校教学秘书的主要职责有三个方面:一是确保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地运行;二是在工作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三是当好领导的助手参谋[8,9]。高校教学秘书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现代化办公与管理能力和专业认知能力,因此,在秘书选用上需着重考虑是否具备以上素养。
第四,将“对分易”“超星学习通”等教学软件用于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现代化的教学软件在发布通知、任务进展监控,以及教学档案管理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对完善院系教学管理尤为有利。此外,高校要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学管理考核办法,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院系教学管理体系应该明确教学管理人员的考核任务和指标,强调对教学成果的肯定,确定奖惩分明、高效完备的教学管理评价方案。只有在思想上重视、业务上精通、理念上创新,教学质量才有保障,教学管理水平才能迈上新台阶。
(三)重视基层,加大教师参与教学管理力度
专业建设离不开教师队伍。教研室是教学管理的最基层单位,承担着包括教研、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试卷命题及批改等在内的各项工作;因此,教研室主任的统筹协调、教学秘书的执行实施和教师们的充分配合缺一不可。教师的科研能力关系学科发展,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专业建设才能得到发展。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高校要发挥民主参与作用,激发专职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深入教研室進行调研,虚心听取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反馈,并将其合理化建议用以创新管理[ 10 ]。我校新入职教师通过担任教办秘书和教研室教学秘书的形式参与到教学管理中,一方面,教师熟悉教办的管理流程;另一方面,教师方便协助主任开展各项教研活动。通过这种历练,参与教学管理的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配合教办的工作,同时提升了自身的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
作为一种外部质量评价机制,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提升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综合性大学在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既对我校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又为我校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完善教学管理提供了新机遇。我校将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明确权责,理顺管理机制;二是鼓励创新,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三是重视基层,加大教师参与教学管理力度,多角度多方面提升院系教学管理水平,为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提供助力。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1年第44期·乡村振兴视角下高校实训实践教育的实行和研究 2022-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