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4期·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4期
孙爱花 王小兰 刘思佳 李倩玉 车洪莹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 孙爱花(1978—),女,山东莱阳人,硕士,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小兰(1991—),女,山东聊城人,硕士,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4-0181-04 [收稿日期] 2021-09-23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较大影响。好在党和政府采取了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以极高的效率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疫情期间,高校为避免师生的大规模聚集,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多采用网上授课等多种线上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随着疫情防控逐步转向常态化,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复学,居家隔离的学生可以返回校园。复学复课意味着学生要接受学校纪律的约束,恢复紧张连续的学习生活状态,因此,学生的适应问题需要学校及教师的关注。长期以来,学生受社会和家庭等影响,在交流沟通、压力释放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疫情的爆发进一步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校园安全的潜在隐患。因此,在后疫情时代,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帮助引导学生调整心理健康状态,增强心理复原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精神病学家弗列曼教授认为:“致使人们患疾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心理因素在诸多因素中占比很大。”[1]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持续保持良好人际关系,保持人格完整与和谐,充分了解自身,提高适应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受疫情影响,大学生在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等多方面产生的压力相较于以往更加凸显。新时代要求高校既要育人,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要育心,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减少重大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2005年,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第58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正式通过了新修订的《国际卫生条例》,建立了全称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2]。就大学生本身所处阶段而言,其心理还未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由于大学生活的特殊性,导致其在应对紧急事件时,容易出现焦虑、悲观、惶恐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在高应激状态下个体倘若不具备良好的应对处理方式,则心理问题发生率可达43.3%,是普通情况下的2倍,容易引发突发事件[3]。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通过外部干预进行调节,高校可以通过包括团体辅导、实践活动、调查问卷、心理普测等方式有效把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很多高校将“十大”育人体系中的“心理育人”放在重要位置,通过科学规范的手段培育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致力于提高大学生在面对紧急突发事件时,能更加从容地去应对。
(二)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高校的心理育人不应仅停留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的心理援助与心理干预层面,更应该有预知性、有先见性地遏制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与引导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杜绝问题的产生,进而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在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的“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中,明确要求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5]。
(三)促进高校心理教育模式的科学转型
心理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心理育人担负着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新使命[6]。这就要求高校打破原有工作思路,开创新的工作格局,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育人育德的终极目标,进而为社会培养心理健康、积极向上、自尊自爱的国家栋梁之材。
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成长成才起着制约作用,是学生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学知识,掌握正确的应对方式,才能发挥出大学生在突发事件中沉着、担当、积极的良性作用,实现高校心理教育模式的科学转型。
二、疫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时间与对象。本调查于2021年3月18日开展,截至3月27日结束,调查对象为笔者所在学院全体在校生,共计2200余人,其中女生150余人。
2.调查方法。前期通过多次预调查,针对学生反馈的意见多次修改问卷项目,以确保问卷内容通俗易懂。問卷调查前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目的和调查内容,保证调查数据严格保密,不对外公开。本问卷由学生会发放,并组织学生填写。
(二)调查结果
1.关于学生第一次听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的反应。97%的学生对疫情非常关注,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疫情的最新动态,时时关注;2.8%的学生持平稳态度如同了解其他新闻一般,仅限于了解就可以;0.2%的学生很紧张,感到不知所措。
2.关于学生是否会担心自己被感染上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严重时期,85%的学生对个人卫生很注意;10%的学生对周围人的异常情况很是注意;3%的学生认为离武汉等地区很远,自己被感染的可能性不大;2%的学生每天都很担心被感染,不敢与外人接触。
3.关于疫情期间的人际交往情况。在疫情期间,大部分学生依旧能够与他人保持密切的线上沟通交流,此类学生占90.6%;沟通交流有所减少的学生占7.9%。
4.关于疫情对学生个人生活的影响情况。认为疫情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对生活有一定影响的学生占77%;认为疫情对生活影响很大的学生占13%;认为疫情对生活影响很小,但会关注此类信息的学生占9.6%;认为疫情对生活没有影响的学生仅占0.4%。
5.关于疫情的发生是否导致焦虑产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8%的学生存在一定的焦虑问题;11.7%的学生焦虑程度偏高;0.3%的学生对于疫情没有任何焦虑。
6.线上授课的教学效果。数据表明,24%的学生完全支持线上教学,认为不会影响学习效果;49.8%的学生比较支持线上教学,但认为对学习效果造成了一定影响;18.7%的学生认为在家学习无法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很差;7.5%的学生不支持线上教学,认为没有实际效果。
7.疫情的发生是否导致自身出现问题。数据分析显示,78.1%的学生在疫情期间未出现心理问题,20.7%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但能自行调节解决,仍有1.2%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心理疏导。
(三)数据分析
调查结果数据表明,女生因疫情导致的心理紧张程度高于男生,这与潘朝霞等人[7]研究結果一致,但在问卷分析比较上,男女生差异并不显著,这说明女生虽然对负面情绪易感,但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数据表明,疫情发生期间,学生大多与家人一起,来自家庭的温暖是个人应激生活的重要支撑,相较于独居的学生,与家人一起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较少。
疫情虽然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但却能够通过发达的网络与他人保持正常的联络,适时的人际沟通也是缓解焦虑、自我调节的重要途径。
调查数据显示,疫情期间线上授课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这说明学生的自律意识不够强,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探析
(一)科学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多方联动育人
后疫情时代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需高校各部门多方联动,统一思想,将认真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提到日程,需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要搞创新、重实效,充分利用包括微信、微博等在内的网络媒介,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空间与影响力。
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类主题活动,并坚持活动的连续性和时效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各面,深化健康教育的改革,将心理健康教育通俗化、科普化、大众化,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形式、内容及途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从细微处着手,发挥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班级的正向支持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二)构建“家庭—学校—医院”三级联动机制,多方协同育人
“家庭—学校—医院”联动机制不健全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救助工作的主要障碍。因此,在后疫情时代高校应着手搭建并完善“家庭—学校—医院”工作联动机制,对于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发现、救助与治疗,三方共同担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育人工作。
家庭在学生成长阶段起到了呵护作用,在每个学生心中都是不可替代的。在校期间,特别是目前所处的后疫情时代,高校的辅导员更要密切沟通联系家长,充分掌握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思想动态,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水平提升方案。
(三)探索实践育人活动机制,多方增强学生心理韧性
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包括团队协作、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增强自信、强化信念、提高心理韧性,有助于大学生在面对紧急突发事件时保持积极的心态。高校可通过以下三方面增强学生的抗逆境能力。
其一,培养一批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通过他们开展团体辅导。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因社会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他们的认知、行为和思想极易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朝着更加积极或更加消极的方向发展。团体辅导可以趣味性游戏为切入点组织各类活动,强调突出学生的主观体验,缓和了他们对知识教育的抵触情绪,进而使得学生更容易参与其中,使他们在辅导中能够更加自然、全面地展现自我。
其二,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等多层面开展心理类班会、校院系级活动。大学阶段相对高中时期空闲时间较多,可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学生感兴趣、乐参与的形式多样的心理类活动,如心理知识竞赛、情景剧等,将心理活动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真正做到在活动中营造心理氛围,做到育人育德。
其三,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头雁”效应。以学生干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去带动身边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之间的联系与互助,进而促使学生达到在实践中提升、在实践中成长。
(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部明确规定高校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课是高校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教育。笔者认为高校可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其一,开设符合学生专业的心理课程。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开设相应的心理课程,将心理课程作为职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如何调整心态、如何改变自我、提升心理素质,有助于增强学生踏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二,建立有专业教师的心理工作室。高校应结合校园实际布局,全方位、多渠道成立心理工作室,打破原有格局,以活泼、生动的结构呈现给广大学生,减轻其心理负担,全方位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引导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其三,多渠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设立相应的微信公众号和网站,通过网络渠道开设线上咨询与答疑,利用学校多方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以心理工作室为主,线上渠道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决心理问题。
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仅靠一方就能够完成的,需家庭、学校、社会等在内的各方共同配合,多方努力。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不断表现出新特点,同时也面临新挑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每个人的心理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疫情阶段不同高校所面临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不尽相同。进入后疫情时代,高校更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立足实际,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2年第24期·军队院校新开本科专业教学能力建设研究 2022-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