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4期·军队院校新开本科专业教学能力建设研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4期
黄隽 刘方 李晓宝 吴鹏飞
[关键词] 军队院校;本科专业;专业教学能力;理实结合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海军工程大学教学成果立项培育项目“新开××本科专业教学能力建设与运用”(2018DXJXCG05)
[作者简介] 黄 隽(1975—),男,湖南望城人,博士,海军工程大学兵器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研究;刘 方(1981—),女,湖北随州人,博士,海军工程大学兵器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研究;李晓宝(1990—),男,河南宁陵人,博士,海军工程大学兵器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4-0021-04 [收稿日期] 2021-08-16
新一轮军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后,军队院校通过转隶、合并、新增等方式新开设了导弹工程、人机工程和军事大数据等一批本科专业。新开本科专业面临一年形成教学能力、两年通过专业评估的刚性需求,机遇与挑战并存。专业教学能力指教学单位基于一定教学要素,在一定专业范围内认知、规划、组织、实施、评价教学活动的综合体现。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集中在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师教学能力体系结构与发展方面[1],对教学单位的专业教学能力建设与运用问题的研究较少。
一、当前新开本科专业教学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与岗位任职能力衔接不一致。尚未实现教学观念由“以知识生成为中心”向“以能力生成为中心”的转变与培养目标由培养“合格毕业生”向培养“终身学习者”的转变。
二是专业教学条件不够完善,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不够强,以战抓教、以战领教的导向不够鲜明,方法思路不够科学合理。
三是教学方法单一、条件薄弱,手段不够灵活丰富,对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有待进一步科学梳理、系统总结和完善,组训方法跟不上部队装备和战法训法的发展。
四是师资队伍多元化后部分教员专业教学经验欠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和课堂驾驭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五是教学评估指标较为单一,评估内容不够全面,评估过程不够完整,评估环节不便操作,评估结论从内容和形式上未完全反映出真实建设水平。
二、做好新开本科专业教学能力建设的几点对策
运用大数据技术研究法[2]、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运筹学思想的教法研究法、基于反向设计理论的教学内容优化法、文献调研、专家调查、问卷调查、比较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等多种方法和技术思路,对新开专业教学能力建设问题开展结构分析、实证分析等针对性研究。如图1所示,按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队伍和教学评估“五位一体促进五种能力”的思路系统建设新开专业教学能力。
(一)立足理实一体,创新教学内容提升平台
1.需求分析。运用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院校教育论全面分析国内外(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运用观察法、调查法掌握新开本科专业的任职岗位、训练科目、岗位工作及任职表现,梳理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客观分析新开本科专业首次任职岗位职责、能力需求和教学培养目标,对军官学员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确立体系建设思路,进行课程设置,分析体系要素[3]。
2.典型示范。依托军队重点院校和重点学科专业建设项目,以优秀专业背景、首次任职课程为示范,弱化“以教为中心”突出“以学为中心”,按照根据能力需求基于工作过程建构任务→围绕工作任务剖析技术→根据技术原理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理解技术原理的步骤[4],开展能力生成式理实结合课程,开发设计教材、课件、教案,打造以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开放对话为特色的新开本科专业金课。
3.反向设计。基于反向设计理论,以知识贯通为目的,按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Bloom认知过程,依据军事训练大纲、教学大纲制定和完善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运用知识、能力、态度系统化反向设计思想对课程知识点进行理实结合、模块化划分,构建“基础理论、应用原理、装备运用”三个层次有机融合的贴近实战的课程内容体系;根据能力生成经历认知期、贯通期、自动期和创作期的一般过程,如图2所示,采取引入、认识、验证、融合、总结、提高的“六阶式”理实互耦、循环交替、闭环一体,实现课程内容理实结合[5]。
首先,实验引入,实验展开。通过实验的展示、介绍,交代完成时间、教学目标、背景,创设训练情境。营造和谐的训练氛围,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启发学员的思维,引出实验。由于装备的专业性和资料的保密性,学员难以查阅到相关文献。教员用语言描述情境,用装备演示情境,用多媒体技术综合各种素材再现情境,使学员清楚实验的来龙去脉,必要时通过提问复习相关知识,或提示实验所需知识,为学员温习、查阅、思考相关知识提供方向。其次,實践验证,理实融合。学员在教员引导和启发下自主分析资料、思考实验,自主讨论交流、研究案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于专业性、保密性特点,“启发引导,自主探究”环节难以像管理类课程那样自主探究与讨论,而要在教员引导下探究讨论,讨论过程以教员为主导,分阶段进行。教员对整个实验任务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的次序层层分解、分阶段递进、分步骤讨论。难点内容,以教员讲解为主,弥补学员相关知识的不足;应用内容,则以学员分析讨论为主,通过学习研讨,逐步了解设备在系统中的应用知识,掌握分析、解决装备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员讲解与学员自学讨论相结合,帮助学员逐步消化实验所反映的特定应用背景和有关战术技术内容。最后,实验总结,应用迁移。实验完毕后需用简练的语言、图表等形式归纳总结全过程,实现系统化、简明化、概念化,完成相应实验报告,以总结提升学员的实验能力;总结规律,促使学员从技术原理知识到基本规律知识的转化,完善认知结构,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精心设计练习,巩固知识促进迁移;引发深层思考,引出新问题,为下节课做好准备。该教学训练模式不仅关注学员“知道什么”,更关注学员“怎样才能知道”,在让学员自己学会并进而会学方面下功夫,通过学员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促进学员对科学知识的动态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动手操作、观摩评价、试错寻因、对子互学、小组合作、学员组训、实验报告等方式,互动更灵活,实践环节更丰富,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中心,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二)围绕核心问题,丰富教学方法培育平台
1.基本思路。瞄准课程内容符合实战化需求、教学过程全方位锻炼学员能力素质两个核心问题,按照“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思路,将课堂教学逐渐由传递性教学向探索性教学转变,实践教学逐渐由验证性实验向自主设计的创新性实验转变。
2.多种形式。综合采取课堂讲授、研讨交流、课程实验、大作业、现场教学、装备操作、想定推演等多种形式。针对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突出专业特色的职业能力主线,按照部队任职岗位类型,将专业课程模块化,实践技能培养实战化,充分发挥学员主动性,体现为战教战导向。技术基础模块教学多采用研讨、实验、仿真等教学方式;装备综合模块教学多采用专题化、模块化等方式,按照装备技术准备过程,组织开展全要素、全流程综合演练,到部队开展联合教学训练。
3.数据分析。综合运用大数据采集、教育数据挖掘、学习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技术,采用数据采集、内容分析、统计分析和归纳推断等步骤,通过智能教学系统分析自动监控、自动分析教员行为占有率、师生行为转换率、教员的问题类型、学员回答方式、学员回答类型、教员回应方式、教员回应态度、师生对话深度、课堂问题结构、学员对于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及反馈意见等课堂教学行为。
4.教法创新。基于军校教员教法论和建构主义的认知心理学,运用运筹学思想和教学设计原理研究推行以“问题驱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阶段递进、评价激励”为核心要素的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讨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设错教学法、理实结合教学法、游戏法、实装实训法、模拟实战训练法等教学方法[6,7],实现对授课程序、内容、时间、学生的科学掌控。
以理实结合教学法为例。理实结合教学是一种以实验为基本单元,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员为督导,将教学内容按照任务加以有效组织、呈现与改造,转化为学生更容易理解的实验形式,进而促成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的有效学习,灵活结合理实环节的一种教学模式。按照“易实现、参与度高、与实装实战联系紧”的设计要求,设计技术基础、装备综合、自主设计三类理实结合实验。理实结合教学法是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通过项目驱动、任务引领、做中学、行动导向等手段来实施的教学方法,其基本内涵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灵活设置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灵活实施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灵活配置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满足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灵活控制理论实践环节和比例。
(三)突出专业特色,改善教学条件运行平台
贯彻“精、通、新、深”要求,全面建设融合新理论、新知识、新装备、新技能的新开专业教材体系。重视教学手段更新,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和先进教学手段,积极开发虚拟课程、慕课、微课等增强教学效果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课时效益。根据岗位任职培训需求,构建虚实结合、联合共享、多层次的课程教学设施。基于新开专业示教实验室和示教系统,配备实践教学设施,结合弥补训练模拟器功能不足的武器系统实装,营造新开专业文化氛围,增进学员对系统总体情况的直观认识,建设“教—学—研”一体的专业教室,改善教学实施运行平台。
(四)发挥团队优势,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平台
建立有效衔接机制、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搭建“跟训”、双向挂职、联教联训、教学竞赛和为部队服务的平台,建立教员分级考核规范和标准,引导教员业务水平和职业技能的持续提升,全面建设新开本科专业教学团队。
(五)按照三性标准,完善教学评估平台
面对新开专业条件薄弱的客观性,考虑短期通过上级专业评估的紧迫性,着眼专业长远发展的成长性。从总体设计、教学队伍、教学条件和质量标准4个方面,细分建设思路、目标规格、课程体系、内容方法、数量结构、专业水平、执教能力、教练部队、教材、装备设备与场地设施、实验室与专业教室、图书资料与信息资源、制度标准、质量控制和管理队伍等15个方向32个要点,确定教学评估标准,构建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从机关评价、教学单位自评、学员评价、专家评价、综合评价等多角度开展教学评估。
结语
立足理实一体、创新教学内容提升平台,围绕核心问题、丰富教学方法培育平台,突出专业特色、改善教学条件运行平台,发挥团队优势、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平台,按照三性标准、完善教学评价平台,“五位一体促进五种能力”的培育措施,将形成内容合理、结构完善、模式科学、方法有效的新开本科专业教学体系,培养一批高素质应战型专业人才,构建一支结构科学、层次合理、专業扎实的教学梯队,推进教学单位的全面建设。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1年第41期·地下空间开发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策略探讨 202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