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5期·“中药鉴定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5期
乐巍 周中明 刘圣金 吴啟南
[关键词] 课程思政;中药鉴定学;调研报告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重点课题)“中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9JSJG066);2021年度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课程思政精品课程项目“中药鉴定认知实践”(202106);2021年度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中药鉴定认知实践”(2021KCSZ003);2021年度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中药材商品学”(2021KCSZ006)
[作者简介] 乐 巍(1974—),女,江苏宜兴人,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药鉴定与品质评价研究;吴啟南(1963—),男,江苏南通人,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中药教学管理与品质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5-0021-04 [收稿日期] 2022-03-03
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率先在全国开展了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工作。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做好课程思政提供了遵循和指导[2]。目前,高等学校积极响应课程思政要求,深入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着力推动课程思政实践已成为普遍共识。“中药鉴定学”是高等学校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高等学校“中药鉴定学”课程联盟对36所课程联盟成员单位“中药鉴定学”授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了解高校“中药鉴定学”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总结经验与不足,为更好地开展“中药鉴定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也为课程联盟成员单位提升“中药鉴定学”课程效果提供借鉴。
一、调研设计
(一)调研对象及内容
對全国36所高等学校“中药鉴定学”课程联盟成员单位“中药鉴定学”授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研。调查表分为教师卷和学生卷,内容包括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已实施的课程思政方法、相关思想政治教学研究、教师对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认可度和满意度等。
(二)数据回收和处理
通过“番茄表单调查软件”发送调查问卷,线上回答。调查时间为2021年10月30日至2021年11月7日,共收回教师有效问卷67份,学生有效问卷497份。数据采用调查软件自带统计功能和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此外,还对部分学校师生进行了深度访谈。
二、高等学校“中药鉴定学”课程思政建设情况
(一)对“中药鉴定学”授课教师的调研分析
1.授课教师基本情况分析。67位教师提交了有效问卷。其中男教师24人,女教师43人;30岁以下1人,31~40岁26人,41~50岁22人,50岁以上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9人,硕士学位11人;讲师11人,副教授28人,教授25人,其他3人。从事“中药鉴定学”教学的教师73.13%具有博士学位,40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高达92.59%。调查分析发现,教师的年龄、性别、学历、职称与参与课程思政的态度和能力没有明显相关性。
2.授课教师对“中药鉴定学”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和认识。2016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育人工作有了很大进展,教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意识和主动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调查结果看,从事“中药鉴定学”教学工作的大部分教师(52.2%)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共同承担。30.16%的教师认为,专业课教师因授课面广、承担课时多、对学生影响大,更应该成为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力军。
95.52%的教师能从所承担的专业课内容入手,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当今学生思想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课程考核等方面体现思政元素。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思政不应局限于专业课堂,课堂之外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同样也是课程思政的一种形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施。
3.授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和形式。课程思政已逐渐被专业课教师认识和认同,但思政元素能否很好地融入专业课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和能力。课程思政培训对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解决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疑惑起到了很好的帮助。67名参与调研的教师中有37.31%的教师参加过3次以上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教学技能工作坊、教学沙龙、课程思政培训活动;有52.24%的教师参加过1~2次上述培训。有24人承担过课程思政相关的教改项目;8人参加过编写课程思政重点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的工作。参加过3次以上培训的教师,有10人承担了27项课程思政教改活动,参加过1~2次培训的有9人承担过10项课程思政教改活动。虽然从总体看,“中药鉴定学”授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培训还有不足,但参加过多次培训的教师承担相应教改项目及编写指导用书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未接受过培训的教师。
受目前授课方式和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教师更倾向于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有16.38%的教师采用校外参观、考察实践等方式,课堂与课下、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程思政元素相互融合补充。
4.授课教师对专业课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中药鉴定学”授课教师普遍认为,要做好课程思政,首先要把专业课讲好,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中药真伪鉴定及品质评价的方法仍然是第一要义。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把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课堂中,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时代重任,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少教师感受到,课程思政巩固了专业学习,专业课教师讲立德树人能与专业知识结合,有案例,不空洞,也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对“中药鉴定学”选课学生的调研分析
1.学生对“中药鉴定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感知和态度。497名参与调查的学生主要来自2018级和2019级,占总人数的98.8%,基本完成或正在学习“中药鉴定学”。有85.92%的学生明确感受到教师是在“用心”教育,教师上课严谨、真诚的态度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特别是2018级学生因面临毕业和考研,对专业课教师亲近感的增加使他们更愿意敞开心扉,接受教师的教诲。调查还显示,84.91%的学生认为在专业课中提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很有必要的,74.65%的学生对专业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感兴趣。学生的感知与教师有意识的融入是一致的,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药鉴定学”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已产生了一定效果。
2.学生对“中药鉴定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和期望。“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主干课,极具中医药文化特色,从课程思政内容看,学生更多感受到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教育。但学生最感兴趣的思想政治教育话题是专业热点知识、时事政治类话题和行业典型案例。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话题也需时时更新,紧扣热点问题才能吸引学生。如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高校教师把新冠肺炎疫情背景转化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结合中医药在抗疫中取得的疗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鼓励学生坚定专业自信、职业信念与爱国奉献精神,秉持仁心精术、尊重生命的理念,引导学生在疫情面前蜕变成长,话题紧扣时事,学生更易接受。
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非常有帮助,能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同时也表示,关于育人话题,他们通过各种课程、途径听到的已经很多,他们更需要的是行为上的楷模。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学为人师”,更要做到“行为世范”,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中药鉴定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教师调研获得的资料及对部分教师的访谈可知,如何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目前的难点。“中药鉴定学”开课时间一般在大三,授课对象多为中药学专业学生,如何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其他课程尤其是中药类相关课程的重复,以何种方式、多维度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目前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思考和探索
“中药鉴定学”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研究和探讨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内容,对中药进行“保质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有明显的历史传承和时代特点。各高校“中药鉴定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和中药专业实际,在构建课程思政目标、寻找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点、提升自我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方面做了探索。
1.明确“中药鉴定学”课程思政目标,构建合理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如首都医科大学在设计教学大纲时,提出“中药鉴定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通过“中药鉴定学”课程学习,增强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强化对中药传统经验鉴别技术的传承,激发学生对传统经验鉴别科学原理的探索,培养其科学思维;中医药理论中融入思政元素,加强学生对中医药行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对中药鉴定工作的热情和对祖国传统中医药学的热爱,树立更加牢固的专业思想,并培养学生“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中医药思维,重视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及爱国精神的结合。
2.充分挖掘、提炼“中药鉴定学”思想文化元素,通过课堂讲授、课外实践、互动教学等方式融入课程教学中。如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安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进行中药鉴定认知实践。亳州是名医华佗的故乡,具有深厚中医药文化底蕴,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认知实践不仅局限于对具体药材的识别,还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医药文化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文化自信和专业认同。在药材市场实践过程中,教师对“禁止违法经营麻黄草、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内容进行解读,让学生了解亳州中药材专業市场经营“十不准”“十个一律”,以此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自觉实践行业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成都中医药大学从“家国情怀 使命担当”“职业素养 工匠精神”“哲学思维 科学精神”“道德修养 法治意识”“文化自信 守正创新”五个方面挖掘大量案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强化“中药鉴定学”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责任,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湖北中医药大学强调教师“育人先育己”,课程思政教研活动与主题党日活动有机结合,提升教师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北京中医药大学通过集体备课和对学科前辈学术思想的梳理,学习老一辈严谨治学的态度、高尚的师德、务实的作风,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践行“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教学理念。南京中医药大学专业课教师主动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请教,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集体备课、讨论交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育人水平。
2020年6月,教育部關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课程思政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3]全国“中药鉴定学”授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已作出许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推进“中药鉴定学”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各位专业课教师还需不断学习。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2年第24期·通识课“植物识别与应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2022-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