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4期·通识课“植物识别与应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2022.09.16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4期

朱芹 廖富林 刘德良 杨和生

[关键词] 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植物文化;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嘉应学院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选课程‘植物识别与应用’教学改革与实践”(JYJG20190112);2021年度嘉应学院植物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1年度嘉应学院第一批通识选修课程立项项目

[作者简介] 朱 芹(1981—),女,河南鹿邑人,博士,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师,主要从事植物学理论及教学研究;廖富林(1965—),男,广东梅州人,硕士,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植物学理论及教学研究;刘德良(1964—),男,湖南邵东人,博士,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生态环境理论及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4-0172-04 [收稿日期] 2021-08-11

引言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1]。目前,课程思政已掀起了新一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笔者以嘉应学院自然科学领域通识课程“植物识别与应用”为例,探索该课程思政点的挖掘与切入,总结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成效,以期对高校植物类通识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通识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

通识教育以“全人教育”为根本理念,注重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社会的健全个体与良好公民,成为“完整的人”[2],该理念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相一致。通识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在现代大学课程体系中扮演了一个提供多元化和跨学科视角的独特角色[3],具有潜移默化“隐形教育”的优势。相比专业课程,通识课程重在“通识”,打破学科和专业的限制,注重教育的渗透性和学生主动接纳的过程,是进行课程思政十分重要的载体[3]。越来越多的高校进行了通识课程的课程思政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4-6]。

二、通识课程“植物识别与应用”思政点的挖掘

通识课程“植物识别与应用”设立的教学目标:以趣味性和科普性普及植物基础知识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了解植物在人類文明发展中的贡献,检讨人类在大自然中的角色,营造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安全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7]。如何寻找各章节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找准切入点并有机融入知识讲授,是课程思政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笔者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在讲授第一章《植物起源与进化》时,让学生思考生物界如何划分,自然而然地引入我国昆虫学家陈世骧对生物划界做出的卓越贡献。他在“五界系统”基础上,把病毒、类病毒独立为病毒界,从而创立了“六界系统”。结合目前仍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我国疫情防控取得的重大胜利及新冠疫苗接种情况等,以学生切身经历的客观事实“春风化雨”般融入教学,更加坚定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二)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唯物主义世界观、真善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灵生根发芽开花,是进行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植物识别与应用”课程中有很多关于生命与自然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奥妙,了解植物为生存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学生自然地会敬畏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另外,在植物生存状态上,讲到寄生植物和绞杀现象时,提醒学生不做社会的寄生虫,学会自力更生。在植物形态上,讲到自然界既有参天大树亦有小草野花,它们均是植物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植物世界的多样性也映射着人类世界的多样性,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每个学生都应该也必须对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学好本领,回馈国家和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1]。

(三)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关植物的记载,从《诗经》《唐诗》《宋词》《本草纲目》到《红楼梦》等,数量与内容十分丰富,植物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精神品质。在第六章《中国十大传统名花》讲解时,引入咏梅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陆游《卜算子·咏梅》);引入咏兰诗句“此是幽贞第一花,不侪桃李只云霞”(清·张云龙《画兰》)“开处何妨依藓砌,折来未肯恋金瓶”(宋·刘克庄《兰》);引入咏竹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引入咏菊诗句“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唐·黄巢《题菊花》)。在进行中国传统诗词学习的同时,把其托物言志的精神与情怀传达给学生,实现隐性教育的目的。

(四)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

在进行第八章《毒品原植物》和第九章《中国古树名木、珍稀濒危植物》介绍时,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等法律法规,并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遵纪守法,保护植物,爱护生态环境。

(五)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通过讲述“中国人通过植树造林60年干掉一座600万亩的毛乌素沙漠,受到联合国高度评价”的事件,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对水杉、银杉、珙桐、金花茶等我国特有珍稀植物和华盖木等重点保护植物的讲解,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加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8]。在进行第十章《影响世界的植物》的讲解时,引入有关水稻、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的发现、驯化和遗传改良等事件,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知农爱农的创新人才[1]。

(六)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嘉应学院是一所以师范类专业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结合与教师职业密切相关的植物,如银杏、黄连木(也叫楷树)、桃李、杏坛等,通过历史传说和文字记载的讲授,并结合学校山区支教活动,进行教师职业与理想教育,增强师范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植物识别与应用”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途径

课程思政要取得预期目标,需要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在“植物识别与应用”课程中,笔者尝试了以下教学途径,并取得显著的效果。

(一)借助书法、绘画和音乐等艺术作品,寓教于乐

在讲解低矮的苔藓植物时,以山区支教老师改编的音乐开场,他将清朝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进行作曲创作,并由支教的山区小学生进行传唱。植物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与山区支教的奉献精神扑面而来,学生受到偌大的震撼与鼓舞,潜移默化中受到“三观”的熏陶。以郑板桥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来讲授“竹”,从其形态特征到其承载的高尚品格,托物言志,引导学生立志做一个坚贞正直的人。

嘉应学院地处世界客都广东梅州,以客家名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者林风眠的静物画作和风景画作,着重展示其畫作中的植物形象。其画作注重中西融合,取长补短,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发展中国艺术。在当前世界格局下,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借助诗词歌赋、文学著作和历史典故等文化形式,以情感人

在第八章《致敏植物》讲解时,以柳树为题,在介绍了柳树是春季型花粉症常见致敏源后,首先讲述从柳树上提取出阿司匹林的历史故事,因此柳树也被称为“产阿司匹林的树”。其次,引入《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树和离别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分离时折柳条相赠,表示离别之意,再引入成语咏絮之才的历史典故。然后引入《封神演义》中对妲己相貌的描写:“乌云叠鬓,杏脸桃腮,浅淡春山,娇柔柳腰”,以柳树之姿态道尽妲己的妩媚。最后以《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结束课程讲授。将大量的诗词歌赋、文学著作和历史典故等文化形式串联起来,柳树的形象一下子丰盈、生动起来,学生更易于接受有情感的事物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借助榜样人物及其事例,潜移默化

在第五章《药用植物》讲解时,讲述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故事。从青蒿素的原植物黄花蒿讲述,到制备灵感来源“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再到如何刻苦攻关并进行改进,最终获得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最好的药物。挽救了世界上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世界医药的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鲜活的案例,生动诠释了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开展校园植物鉴赏实践、课堂汇报、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形式,以生为本

在教学形式的运用上,通过开展4学时的校园植物鉴赏实践,带领学生认识校园植物的主要识别特征和主要应用价值,深入了解校园植物景观及文化性。闲暇时光,学生还可以利用校园植物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植物名片、校园植物图鉴手册、学习通等途径灵活自学,在课堂之外延伸学习,效果明显。另外,安排2学时的翻转课堂,安排1~2个章节的内容(包含思政元素),留出充足的准备时间,让学生从收集资料、备课、制作课件到上台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往往能取得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最后安排2个学时,由教师设定一定的主题,如从所学专业的角度谈谈植物及相关植物文化,分小组进行课堂汇报,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常常收到意外之喜。

四、“植物识别与应用”开展课程思政的成效

在有限的课堂学时内,如何统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的关系十分重要,这就要求课程思政点选择的数量和内容要适宜。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每个学时思政点设置在1~2个左右,选择短小精悍、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共鸣的思政点切入,所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好。在实践中,“植物识别与应用”课程思政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是提高了学生学习“植物识别与应用”的兴趣和热情。尤其是与植物相关的书法、绘画和音乐等艺术作品,通过诗词歌赋、文学著作和历史典故等文化形式和各类典型案例在教学中的巧妙运用,多感官调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与好评,潜移默化地实现了本课程的思政目标。

二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上和课下参与度。通过开展校园植物鉴赏实践、专题讨论、课堂汇报、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等方面,效果十分显著。

总体来讲,“植物识别与应用”的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该课程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更大程度地发挥通识课程在思想政治育人方面的优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