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1期·新文科视域下德育思想在高校教学中的研究

2022.09.28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1期

[关键词] 新文科;德育思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河套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新文科视域下德育思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HTXYXWY2010)

[作者简介] 蔡彦婕(1987—),女,内蒙古巴彦淖尔人,教育硕士,河套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1-0181-04   [收稿日期] 2021-02-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全民心理素质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即“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9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改革任务,其中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即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学者樊丽明(2019)提出,新文科必须是首先立足于培养一个人独立人格、高尚情操、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维护人类的尊严、保护人类文明的新文科[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是新文科建设的任务之一,也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文科视域下,如何将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真正实现德育与心育的统一,将立德树人、心理育人的目标贯穿于高校大学生教育工作中,是高校学生教育、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与实践的课题。

一、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可行性

德育应该是包括思想、政治、品德、法制教育等内容,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广义上的德育,将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是有一定的可行性。首先,两者的教育对象都是高校大学生,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和判断标准,增强他们维护心理健康和预防心理危机的意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完善个人认知、情感、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和品质,实现个人身心成长和全面发展[2]。高校德育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深厚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健康的身心状况和良好的审美情趣等,所以二者都包含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目标,都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其次,开展德育教育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提高心理育人的效果。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而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兴趣、能力等稳定的心理特征。德育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动机、需要和信念等个性心理倾向。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通过对自我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树立明确、正确和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这“三观”恰恰是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及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德育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政治、道德、文化等方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最终全方位地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所以二者的有效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进一步突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瓶颈的一种可行性办法。最后,党和国家的诸多文件精神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诸多学者积极研究两者的关系与融合方法。所以将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是打破德育与心育“貌合神离”现状的重要抓手,更是响应国家政策的积极行动与有效落实。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调查现状

随着近几年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普遍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在向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而相应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随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其巨大的发展和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比较落后或偏远地区其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师资水平不一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学校层面是促进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在本地区的调查中发现各高校基本能按要求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但普遍存在学校层面重视不够的情况,不同的地区或者同一地区的不同高校之间存在差异。例如:有的高校没有本课程的专用教材,有的高校虽然是必修课但没有按课时开足课程,有的高校仅开设线上的网络课程,有的高校没有教学方面的教研室,有的高校没有相对应的专业师资队伍等。而其中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队伍水平不一是其中很重要的表现。多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是由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组成的,目前存在专職教师数量不够,专兼职教师总数少,专业教师不参与本课程教学、教师的专业背景差距较大等现象。而专兼职教师队伍中较少数教师为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出身,多数为文史哲理工商等各种不同的专业,担任本课程的教师主要包括思政教师、辅导员以及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等。这些授课人员中大多数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这样专业背景差异大的教师更容易表现出在教学时的胜任力不足、教学效果不好、教学内容不够深入、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等现象,而且也可能导致教师很难有效利用课堂这一抓手去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发现从而改善学生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