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9期·“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

2023.08.14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9期

刘兆明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商贸管理与外语系,广西 南宁 530007)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指出了高校中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其他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外,更应树立思想政治目标,要在学生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引领中发挥重要功能。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各高校都在积极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教育部《纲要》精神,对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一、“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理论之一,课程内容包括商品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三大部分,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内容,因此过去在教学上也承担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然而由于该课程定位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的重点并没有放在思想政治方面,而是更注重经济理论的推理和诠释,教学理念落后,简单化、教学化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因而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也让“政治经济学”课程在过去一度处于边缘地位。因此,“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必须要抓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机遇,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与我国经济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让理论内容焕发时代生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

二、“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增加思想政治案例,挖掘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是一种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的教育新理念和新模式,需要教师秉承“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不断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深化课程内容。“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中,必须增加能够反映时代发展和问题的鲜活案例,结合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问题及我国现阶段的一些经济改革方针政策,确定课程体系的思政元素融入点,挖掘思政元素,让学生能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总体思路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理论,该理论本身能够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和矛盾,论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在逻辑上浑然一体地彰显我国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和特色。因此对“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提取和挖掘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可以将政治认同、文化素养、家国情怀等思政内容融入“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树立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理论体系的特点,按照教育部编订的“马工程”“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中的教学内容,首先在导论和劳动价值论课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远大理想和志向;在资本主义理论部分,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剖析,通过西方国家经济政策和我国经济政策对照,证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存在的问题,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理论部分,重点向学生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后取得的经济成就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措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励学生为民族复兴和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二)“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案例设计

1.树立远大理想和信念。导论部分是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总体介绍,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通过案例“经济学家的阶级立场”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理论在研究对象的阶级性、科学性方面的异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通过案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建军方式的不同”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说明该理论在我国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运用;通过案例“习近平青年时代的故事”讲述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立志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一篇商品与货币部分讲述商品经济规律,其中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通过案例“袁隆平院士的劳动收入与人生价值”讲授价值理论,通过案例“消费主义陷阱”讲授商品拜物教的性质,说明其把人与人的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本质,再将两个案例对照,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政治经济学”的第二篇和第三篇分别是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可以通过引入思想政治案例来比较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劣,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讲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论时,增加案例“我国民营企业家的贡献、社会责任及不足”,以主题演讲的方式讨论我国民营企业家的贡献和社会争议,总结我国企业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西方企业家的不同,结合剩余价值理论,引导学生理解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对党的政策主张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为理解马克思的利息理论和虚拟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实际运用,增加案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让学生理解我国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理解我国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讲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时,以主题演讲的方式讨论“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与西方政府的经济政策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西方经济政策的弊端和我国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连贯性,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讲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时,一方面通过案例“中国古代思想家管仲的经济思想”让学生了解古人的国家调控经济理论早于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通过案例“美国次贷危机后国家对私企的救助政策”讲授美国政府对私有资本的治标式干预,分别说明我国以人民为中心和西方国家以资本家为服务对象的经济政策。

在讲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理论时,增加案例“改革开放成就和‘一带一路’倡议”“精准扶贫的担当与智慧”,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和相关内容,通过讨论改革开放成就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与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的保障:改进教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理论性较强,知识点密集,课程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结合起来,增强亲和力与针对性,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

(一)运用丰富的教辅材料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程讲授仍然是重要的上课方式,但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必须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政治经济学”的抽象理论需要借助丰富的教辅材料来展现,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和知识链接。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国内外出现了一些关于《资本论》和马克思的纪录片、电视节目及图书,这些材料普遍制作精良,紧贴时政热点,能够补充教材的不足,在课堂中播放可以创造学习情境,结合理论内容精心设计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环节。例如可以在导论中播放《马克思是对的》,给学生讲解《资本论》的意义和“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地位;在讲授剩余价值生产时,播放英国BBC的纪录片《马克思》中当年煤矿工人的内容,直观再现当年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情况;在讲经济危机时可以播放关于次贷危机的视频,讨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和危害等;在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时可以播放扶贫攻坚楷模黄文秀的视频,讨论国家在扶贫攻坚方面的智慧与担当。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时效性强的材料进行分析点评,用学生熟悉和关心的内容解释政治经济学原理,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在互动中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提升教学效果。

(二)专题演讲课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鼓励学生上台进行专题演讲,激励学生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课程学习,也能让老师直观地观察到学生对理论掌握的情况和课程思政的效果。“政治经济学”课程至少可以安排2 次演讲,笔者一般安排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经济危机这两部分。这两部分内容可以将资本主义理论与当前我国的经济政策联系起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上课时主要采取学生演讲+教师点评+同学提问的方式,在点评和讨论中引导学生增加对党的经济政策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在实践中发现,一些上课不大积极的同学在演讲过程中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学生制作的展示课件更加精美,演讲状态也更加富有激情。

(三)通过线上工具形成教学相长的反馈机制

依靠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教学手段。线上沟通方式灵活多样,通过平台或社交群聊,学生有时候甚至比在传统课堂上更加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师生之间的互动比传统课堂更加充分灵活。此外,还可以用超星学习通的一些功能作为课堂辅助,比如进行小测验复习或知识抢答等,利用投票功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此外,可以灵活利用课下时间开展线上答疑,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课堂总结或课堂记录,甚至分享案例、视频和思维导图、习题训练等其他补充材料,及时在平台上推送有关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内容等,开辟第二课堂,将思想价值引领利用互联网传播。

(四)增加过程考核环节,完善课程考核机制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在考核内容上不但要注重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考核,更要注重考核学生经过课堂教学后是否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能够对我国经济政策有理论上的理解及政治和情感上的认同;因此在考核过程中必须增加过程考核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学习效果,也是教学过程改革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过程考核包括平时的课堂测验、专题演讲、回答问题、查找资料、课下作业等评价环节,这些环节更能准确和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平时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要求和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经验积累才能达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学效果。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深度挖掘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将理论知识与我国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实践相融合,与对西方经济现象和政策的批判相融合,这样才能让“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焕发持久的吸引力,才能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