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9期·图像叙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9期
杜晓燕,李 洋,张江楠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图像叙事教学法可以将生动形象的思想政治教学图像资料以主题设计方式系统化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线、新闻线、故事线”重构教学内容,以“全真拟态化”的教学方式形成学生学习情绪共振,以鲜活化、直观化、立体化的图像呈现提升学生的知识认同、情感认同与行为认同,进而达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三全育人”目标。
一、读图时代学生群体学习认知新模式呼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
读图时代图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塑其认知模式。早在18世纪,恩格斯就指出:“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看,这幅画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可见在知识传播方面,图像比文字传播更为直接、有效。读图时代具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图像文化大众化。图像文化与大众文化相互融合,表现为人们生活在由图片、动态图、音频及短视频等构成的全息化拟态环境中,观看B站、抖音、快手等App中的视频和图像成为当前青年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无图像不叙事”成为他们学习知识的重要方式。二是认知模式图像化。视频图片等影像承载了青年群体传播知识与构建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图像所建构的多样化场域已成为学生学习认知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图像叙事教学法高度契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认知偏好,可以广泛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意识形态建构的长过程。法国思想家雷吉斯·德布雷指出:“图像把抽象的思想变为感性的材料,使概念动人心弦,令原则生机勃勃。”由此可见,图像是传播思想与建构意识形态的一柄利器。图像叙事教学法可以用隐喻或象征的方式创设情景、传播知识与形塑意识,让学习者在“知识表层符号和内在结构下”达成内隐知识的学习认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对象为00后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的这一代人成长于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年代,图像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满足了青年大学生对直观性与即视性的学习认知需求,视觉映射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表达,因而将图像叙事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达到增强学生意识形态知识认同、情感认同与行为认同的学习效果。通过图像叙事这种身临其境的拟态教学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体系、核心概念的理解认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感性认识与理性认知的有机统一,进而达到“真学、真用、真懂”的教学效果。
二、图像叙事教学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机理分析
图像叙事教学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视觉为中心进行教学课程创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体系用生动的视觉场景来进行立体化展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方法。图像叙事教学法要求建构一套系统化、设计化、直观化的教学视觉符号系统,使图像叙事承担起教学知识体系传播与意识形态塑造的重要作用。
(一)重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增强知识认同
图像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的叙事形式,其所具备的生动性、仿真性和拟态化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增添了趣味性与可读性,以“问题线、新闻线、故事线”重构教学内容,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革、海量信息快速传播的信息化时代,本身具有排斥教条灌输、青睐自主思考、注重亲身实践、追求视觉刺激等学习认知特点,图像叙事教学法可以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认知模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程融入感与知识认同感。
(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增强情感认同
图像叙事教学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够促使授课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将鲜活的图像元素注入课堂学习之中,实现立体化图像与教学内容的无缝对接,提升学生的课程代入感与情感共鸣性。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导向性、政治性、科学性为课程设计标准,用一组图片、几段影像资料或VR技术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导入与生动展示,与学生进行知识与情感的多元传递,将抽象的、晦涩的课程知识具象化。图像叙事教学法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宏大叙事与图像的微观叙事进行有机结合,以化解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理论灌输式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排斥感,提升学生的情感接纳度,实现情感认同的教学目标。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增强行为认同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队伍趋向高学历与专业化,授课教师掌握了较为丰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微电影、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智慧课堂、雨课堂、腾讯会议等教学形式,这为图像叙事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立体式、多样化的图像叙事教学,可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与学习获得感,进而达到“讲活”“讲懂”“讲透”的课堂教学效果,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活”起来,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实现行为认同的教学目标。
三、图像叙事教学法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问题的多维透视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教师图像素养有局限性、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有偏差及教学呈现单一化等问题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应该多维审视当前图像叙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授课主体图像化素养不足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情感上的疏离感
图像叙事教学法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图像叠加,而是要求教学内容与图像深度匹配,教学形式与图像相辅相成。然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图像化素养还未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一方面是对00后学生所关心的新闻、热点事件不甚了解或者漠不关心;另一方面,在课程设计阶段的教学图像素材筛选时,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像资料掌握不全面、不系统,从而造成课程知识体系和图像选择之间匹配失效,致使图像呈现与教学内容存在“两张皮”现象。
(二)教学内容的碎片化图像呈现不利于学生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建构
读图时代要想实现图像呈现与教学内容的精准匹配,授课图像之间应具有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内容逻辑的严密性。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体系具有思想性强、理论性强、抽象性强等特点,学生在学习时需要借助图像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内容的再呈现。但是,当前依托图像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组织却有些杂乱无章,图像素材选择缺乏连贯性与相通性,教学内容之间内在逻辑性弱。这种简单化、碎片化的教学图像呈现使授课对象对图像信息的解读浅尝辄止,似是而非地接受图像所传递的教学信息,必然会阻碍学生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建构。
(三)单环教学与授课空间设限不利于学生行为规范养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两种极端化现象的存在均不利于学生知识与行为认知的形成:一种是注重思想政治知识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把一个个知识点强加、灌输给学生,学生扮演的是知识接收器的角色,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另一种是注重视觉图像呈现的“电影院式教学”,把课堂当成“放映室”,老师异化为“放映员”,过于丰富的影像图像资料使学生在被动观看图像教学资料过程中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与认知惰性。这两种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理性思辨能力的退化和学习主动性的削弱,即无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传递的价值理念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与行为准则。
四、图像叙事教学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化路径分析
图像叙事教学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用形象化、直观化与立体化方式来阐释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理念,讲述中国故事,做到与00后学生的双向即时互动,并达到由知识传授到行为塑造的立德树人终极教学目标。
(一)主体优化:提升图像叙事教学素养,由弱关系的授课者变为强关系的“叙说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以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来占领他们的头脑,如何让学生由“听得进”到“动起来”,关键是授课教师首先要“变起来”,在明确自身使命的前提下积极提升图像叙事能力。要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其一,要不断增强授课教师的图像叙事素养。通过积极学习新闻传播学、心理认知学、美术设计、新媒体技术等相关知识来提高自身图像叙事的设计能力、创作能力与运用能力,以富有吸引力的设计来吸引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其二,要强化图像叙事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引入图像叙事的专门教学环节,通过有目的、有组织地筛选与运用教学图像素材来立体化展示教学知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与讨论之中。其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学图像资料插入与播放的时间和形式,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程序,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匹配度,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关注度、兴奋度,最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由传统的课堂讲授者转变为立体化的图意“叙说者”,实现课堂深度教学和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二)内容匹配:以“问题线、新闻线、故事线”重构讲授内容体系,实现知识认同与图像叙事的有机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理论深刻性、思想深邃性、内容体系庞杂性和知识概念抽象性等特点。要提升知识认同与图像叙事互嵌下的授课内容匹配精准度与系统性,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设计:其一,在教学的问题导入设计时,可以将相关的图像素材作为课堂导入问题专门进行设计。例如,授课教师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微博热搜榜、头条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导入课程教学或讨论环节,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培养他们正确认识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其二,在教学内容的专题设计时,将授课内容以问题线、新闻线、故事线三条线串联起来进行专题设计。可以选择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决策会议等音像资料素材在课堂上真实再现,使学生先建立起对这些知识的感性化认知,再经过教师的细化讲解,建立起理性化的知识认知框架。其三,在教学课件设计时,以“鲜”“活”“美”为原则来进行课件设计。“鲜”是指教学图像素材选取要有时效性,“活”是指教学图像素材展示要生动活泼,“美”是指教学图像素材要有寓意美与形式美。此外,选取的教学图像资料之间还要有逻辑性,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清晰完整的知识框架结构。
(三)情绪共振:优化教学方法,形成双主体双环互动模式,实现情感认同与图像叙事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准确把握00后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遵循图像叙事教学规律,掌握多元化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的情感认同与图像叙事有机融合。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其一,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图像叙事创新教学呈现方式。授课过程中教师先通过精心选取的社会热点问题教学案例,以绘画、海报、VCR等图像播放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再对历史人物、事件等教学内容以影像资料进行情景再现,最后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做案例分析,引发学生深度讨论。其二,授课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以图像叙事的形式来讲述与课程有关的国家发展经历、时代楷模、身边小人物小故事等,以现实案例与真实感受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学生讨论与教师答疑过程中传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授课教师要注重发挥图像叙事的视觉传输优势,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授课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全方位的图像叙事教学场景,模拟设定虚拟历史场景和人物角色,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会议等进行镜像重现,吸引学生融入全真教学环境之中,以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来增强学习兴趣。
(四)行为塑造:由灌输式学习转变为沉浸式深度学习,实现行为认同与图像叙事的有机结合
在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急需以大学生“看得懂、听得进、行得通”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以达到行为认同与行为塑造的效果。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价值理念、政治信仰、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与图像叙事进行有机结合,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各环节。其一,依托图像叙事教学内容设计讲好中国故事。授课教师通过特定故事、特定人物、特定历史事件的筛选与呈现,利用图像叙事开展参与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向学生讲清、讲好、讲透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其二,依托图像叙事案例分析式教学、深度讨论式教学环节设计讲清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智慧、中国发展经验实践,认清楚社会主义光明前景。其三,依托图像叙事形成沉浸式学习模式。鼓励学生通过拍摄教学微电影、微视频、开展微宣讲等方式深度参与课堂教学,实现由知识学习到行为塑造的深度学习的效果,真正落实全方位育人的根本教育目标。
- 上一篇: 2022年第40期·性别因素在大学线上教学中的差异性研究 2023-10-23
- 下一篇: 2022年第39期·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体育术科”课程开设现状与对策 202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