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6期·能源与动力学科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6期
赵义军 何玉荣 田振辉 冯冬冬 高建民
[关键词] 能源与动力;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发展基金项目“‘生物质能利用技术课程思政”(XSZ2019071)
[作者简介] 赵义军(1981—),男,湖北仙桃人,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能源清洁利用与智慧能源研究;何玉荣(1976—),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多相流热物理学与储能研究;田振辉(1973—),男,河北任丘人,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柔性复合材料与空间充气结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6-0095-04 [收稿日期] 2021-07-16
一、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高等教育应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因此专业课堂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引导学生树立学以报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初心,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能源与动力学科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把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堅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着力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水平[1]。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课程思政是理工科专业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路径选择,也是必由之路[2]。
能源与动力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国防安全的保障。能源与动力相关课程作为专业教育类课程,需要深入挖掘“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思政元素,提炼低碳能源和先进动力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从服务国家绿色低碳能源战略、攻克先进动力“卡脖子”技术等方面,科学合理地拓展能源动力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提升专业课程的引领性和时代性。将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实现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培养能源与动力领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能源与动力学科课程思政的关键要素
(一)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
文化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作为专业课授课教师,需要提升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和认知,明确教师的使命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每一位教师必须结合本学科的课程培养体系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理解和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3],紧密联系承担的课程所支撑行业的发展,为学生讲述学习专业课程的重要意义,激励学生学以致用、服务行业、奉献社会。
课程思政是对高校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专业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思政研讨会,邀请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听课帮助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并根据自身教学工作的需要参加课程思政相关的专题培训等。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和逻辑关系,逐渐明晰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内在思想政治需求,将教学育人和思政育才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德智双修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二)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学科为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体系顶层架构,形成课程思政知识点与教学知识点的耦合关系,实现课程思政定位进教学大纲,思政元素进教材、进课堂,与教学内容自然融合,避免为了思政而思政的生搬硬套,实现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相统一。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学科构建了基于“智慧能源与先进动力”课程群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该体系包含三类课程:思想政治导论课、思想政治专业课和思政实践课。思想政治导论课主要面向本科一年级的学生,是专业思想政治第一课。通过能源与动力系列导论课,为学生讲授专业学习的价值所在,引导学生将学习的价值定位于未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做能源与动力行业的创新领军人才。思想政治专业课形成了国之重器、生态文明和创新引领三个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链:“国之重器课程链”立足航天,服务国防,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生态文明课程链”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构建生态思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能源强国,培养学生大局意识;“创新引领课程链”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升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思想政治实践课基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工程与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校企联合培养的本科毕业设计模式,拓展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能源与动力领域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断丰富拓展课程思政的途径。2784043C-96F6-4102-9338-0FC6918F300B
(三)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
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需将爱国主义作为育人第一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高校教师需要教育学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校期间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创新意识,投身于国家能源和动力领域技术革新,解决能源和动力行业发展的痛点,推动能源与动力行业的进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安全的巩固贡献力量。同时,结合学校的育人文化、先进人物,面向学生开展爱国奉献的教育。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20世纪50年代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800多位年轻教师齐聚北国边疆,承担起了当时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主要教学与科研任务,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1957年,这支当时平均年龄只有27.5岁的教师队伍被誉为哈工大“八百壮士”。他们铭记国家重托,肩负艰巨使命,扎根东北,艰苦创业,拼搏奉献,把毕生都献给了我国的工业化事业。在学生入学之初,学校会组织专题宣讲会,给学生讲述哈工大“八百壮士”扎根边疆的奋斗历程,引导学生增强爱国、求是、团结、奋进精神,要将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相结合,早立志、立大志,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在专业知识教育方面,首先要教育引导学生热爱能源与动力专业。大类招生模式是近年来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在本科生招生过程中逐渐被采納的招生新模式[4]。学生经过大一年级的通识教育培养后,在所属招生专业集群内自愿申请选择专业类,经过大二年级的学科基础教育培养后在专业类内自愿申请选择专业方向。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专业所在大类为例,智能装备大类由机械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类、焊接技术与工程类、能源动力类、精密仪器及智能化类组成。在一年级夏季学期后,学生根据专业兴趣,按照“遵从志愿、成绩优先”的原则进行第一次专业分流。能源与动力学科属于传统学科,这给我们专业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倘若不能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向往,未来的生源质量会受很大的影响。因此,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启蒙教育环节中尤为重要。以能源与动力学科历史上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曾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例,让学生相信,能源专业是我们不悔的选择,能源专业是我们实现能源强国梦的阶梯,从事能源与动力行业也能打造国之重器、成为杰出人才。
笔者承担了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燃烧学”和本科生创新研修课“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中积极贯彻实施课程思政。“燃烧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燃烧学”授课中,与习近平总书记“绿色低碳的能源”相契合,将“能源战略和能源安全”“绿色能源”“先进动力”的核心理念贯穿整个授课内容中,使学生深刻领会从事能源工作、学习燃烧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为“绿色能源”和“先进动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回报社会、服务社会。在“生物质能利用技术”课程中,根据生物质能源的禀赋,阐述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低碳能源理念的有效途径,也是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此外,农村秸秆资源化利用是制约祖国大粮仓——东三省的瓶颈之一。传授学生秸秆清洁利用的基础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将来为振兴东北建功立业。
四、课程思政案例解析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了解生物质能源的最新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掌握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法、技术和装备,为从事生物质利用方面的工作储备基础知识。
我国向世界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与共同推动绿色发展合作等重大主张。“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教学要与习近平总书记“绿色低碳的能源”相契合,将“能源战略和能源安全”“绿色可持续能源”的理念贯穿整个授课内容中,使学生深刻领会从事可持续能源行业、学习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知识的意义,并积极引导学生将来为“绿色可持续能源”贡献自己的智慧,回报社会、服务社会。
针对“生物质能利用技术”课程思政的设计,遵循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及特点,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首先,在“生物质能利用技术”课程内容中,要找准“融合点”,建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融合关系”。对于工科专业课程,不适宜也没有必要在所有章节中都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应结合一些具体教学点自然融入课程思政。其次,可以通过列举一些工程实际案例现身说法,“接地气”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后,注重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系统性,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将思政元素融入“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教学,将爱国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工程精神”,绿色思维、生态思维、智慧思维的“工程思维”,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的“工程意识”融入教学目标中,打造具有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使学生由单一的知识掌握与运用扩展到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新教学目标。具体做法举例如下:结合我国能源发展趋势,讲述近代我国能源科技的发展历程,以典型科学人物为例,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科技的发展,强化爱国精神、工匠精神。结合我国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分析我国生物质能源科技发展的不足,对比发达国家的技术差异,激发学生学习斗志和主动学习意识,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以典型生物质供热工程为例,结合国家绿色低碳政策,讲述我国生物质资源利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强化绿色思维、生态思维、智慧思维。
结语
课程思政是对高校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本文讨论了能源与动力学科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关键要素。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学科为例,探索了贯通导论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构建国之重器、生态文明和创新引领三个课程链的“智慧能源与先进动力”课程群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以“生物质能利用技术”课程思政设计为例,讨论了如何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价值引导与专业知识传授自然融合。2784043C-96F6-4102-9338-0FC6918F300B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2年第16期·“精细化工综合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