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9期·提升农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措施探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9期
郭启芳 宋宪亮 李涛 陈燕红 鲍印广
[关键词] 农学;大学生;科研训练;科研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资助项目“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生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Z2020076);2019年度山东农业大学“十三五”第二批教改重点项目“新形势下种子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X2019001)
[作者简介] 郭启芳(1977—),女,山东肥城人,博士,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实验师,主要从事实验室管理研究;宋宪亮(1972—),男,山东淄博人,博士,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鲍印广(1981—),男,山东兰陵人,博士,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9-0153-04 [收稿日期] 2022-01-18
农业对我国重复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基础而又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必须提高农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农业领域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争做乡村振兴和“双一流”建设的排头兵,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通过黄大年式教师优秀研究团队、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及作物生物学国家实验室等学科及科研平台,为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提供了坚实的软硬件资源保障。提升农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大学生读研深造或直接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2]。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数量、频次及投入的时间等方面都有待提升。
一、农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对科研兴趣不够浓厚
许多大学生对农业的认识就是和种地有关,对于农业科学研究的奥妙和意义缺乏深度认识,对科研的好奇心没有被充分的激发出来,导致参加科研实践的主动性不强,往往只是跟风或为了得到学分。
(二)实验操作常识和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等科研基础较薄弱
规范严谨的实验操作是安全高效完成科研实验从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基础,开展科研训练必须熟练掌握实验操作常识。科研实验和物理、化学知识息息相关,而目前有些在校的大学生参加“3+2”高考时没选物理、化学科目,对许多实验操作常识缺乏了解。另外,有些大学生由于认识不到位,不重视基本实验操作的学习,以至于大学教学实验课中所学的液体量取、固体称量等基本操作要点掌握不准,亟须加强安全规范操作方面的能力。
科学研究是一项创新性工作,通过文献检索不仅能够掌握最新研究进展从而找到创新点,还能从中外文献中获取前人研究的经验进而指导科研工作。目前,许多大学生还缺乏这方面的科研能力。
(三)加强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管理
有些大学生申请项目时热情高涨,项目实施起来却不够积极,导致无法正常完成项目;还有些大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就想退缩,缺乏与导师沟通的主动性。类似这些大学生,指导教师如果不能对其严加管理,就无法通过参加科研训练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有些参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认识不到专业指导的重要性,在邀请竞赛指导教师时,只邀请团委教师,由于缺乏专业指导,以致答辩现场问到一些基本专业知识时都不知所措,严重影响竞赛成绩。
(四)加强针对大学生开放的科研实验室配套管理
社会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要求日渐提高,高校科研实验室必须加大面向本科生开放的力度,吸引更多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参与科研训练。农学科研实验室的危险源种类繁多复杂,面对陌生的环境,初入科研实验室的大学生在使用各种试剂及仪器设备等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科研实验室必须采取一系列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实验室高效安全运行。
二、提升农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措施
(一)通过加强宣导,激发大学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自觉性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这一哲学规律启发我们,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必须激发其内在的自觉性。
1.激发内在科研志趣。有真知才有真行,大学生只有充分了解科研创新能力于国于家于己的重要性,才肯下功夫提升自身这方面的能力。因此,创造、利用各种机会激发大学生科研志趣,是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基础性工作。入学教育阶段,班主任、辅导员、班级导师及专业主任就要在第一次班会、专业教育等与新生建立联系的关键环节,有目的性的介绍专业相关领域的优秀成果、优秀科研团队等,激发大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使那些有志于科研的大学生从一年级就可以走进科研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
2.借助榜样的力量。农学院每年都举办高年级优秀大学生科研训练分享会,树立身边的榜样,使大学生多了解科研,对科研产生亲切感。通过青年讲师团宣讲,大学生聆听优秀青年教师讲述个人成长故事,从而了解科研过程,领悟“十年磨剑”山东农业大学品质等科研精神内涵,加深对科研的认识。通过师生见面会、线上咨询等多种渠道加强师生的交流,使大学生对导师及其研究内容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更有利于本科生选择科研导师。另外,农学院通过邀请教授院士、知名校友等校内外专家做客“学实大讲堂”“启慧明德讲堂”“山农A+双创论坛”“齐鲁站长论坛”等系列学术报告活动,开阔农学大学生科研视界,点燃他们对农业及科研的热情。榜样的力量无穷大,或远或近的农业科研领域的先锋人物给无数农学学子指明了方向,赋予了力量,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3.农学大学生要立志做“藏粮于技”的科技先鋒。“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句话道出了粮食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从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到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三次“粮食战争”,再到今天的国际粮食安全问题,无不告诫着我们,今天有着14亿人口的中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有多么重要。“粮食之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粮食安全就无从谈起国家安全,没有农业发达就没有国家繁荣,农业科研是一项无上光荣、利国利民、前途无量的宏伟事业。从冬小麦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作物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找到小麦“癌症”克星——抗赤霉病基因,一代代农学人勇挑时代重任,不断攻坚克难,农学院的农业科学家为当代农学大学生做出了表率。
提升农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就是要唤醒农学大学生奉献“三农”事业的崇高感、使命感,开发其争做“藏粮于技”科技先锋的心中宝藏,激扬其敢于应战、敢于胜利的农学革命精神,引导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立志投身于破解粮食安全中“卡脖子”的难题。伟大志向必定引导农学大学生以严谨求实、不怕吃苦的态度参与到科研训练中,为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之重任打下思想基础。
(二)导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加强科研训练指导
1.导师加强指导。科研训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是系统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过程,从撰写开题报告到制定实验方案,从开展实验到结题答辩,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都需要导师悉心的指导。大学生不仅要谨慎开题、认真答辩,更要脚踏实地完成中间的动手实践内容。利用微信、QQ、邮箱等网络平台或线下见面的方式,导师要有计划地安排与学生沟通交流,探讨实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有效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2.大学生真诚主动求教导师,获得更多导师指导的机会。导师指导是影响科研训练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3],陶金国等研究表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导师指导的频率和质量呈正相关,学生主动与导师交流的效果好于导师单方面指导对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4]。正如智慧宝典《周易上经·蒙》里的一句话“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启发我们学习的规律应该是学生主动求教老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例外,单靠调动导师指导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提高大学生主动向导师求教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大学生明白这一学习的规律,在参与科研训练的过程中,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自主自发地向导师求教科研或思想方面的问题。指导学生是导师价值的体现,没有教师不喜欢勤学好问的学生,大学生真诚主动求教导师,获得更多科研训练指导的机会。师生积极互动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充分利用科研实验室资源
高校科研实验室拥有一流的研究团队、先进的仪器设备、浓厚的学术氛围,致力于科技前沿领域知识的探索与实践,对大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提升农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要充分利用科研实验室这些软硬件资源,引导大学生主动选择一个团队,尽早进入科研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
1.充分利用硬件资源。为了满足探索科技前沿领域的需要,科研实验室基础条件齐全先进,还配备了大批高精尖仪器设备。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大有裨益。为使大学生增进对科研实验室的认识,农学院积极组织“岱下启蒙”系列活动,通过引导大学生参观实验室,使其了解实验室的资源环境,激发大学生科研兴趣,开阔科研视野。大学生在科研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的过程中,逐渐熟悉实验室环境,学会使用相关仪器设备的同时,有效提升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科研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能力。
2.充分利用软件资源。一线工作的科技人才队伍、浓厚的实验室文化氛围等,构成了科研实验室宝贵的软件资源。科研实验室是科研团队突破科研难题的阵地,汇集了导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等各类高素质人才。定期举行的实验室seminar为师生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室seminar进行文献汇报或实验进展汇报。大学生在利用科研实验室物质资源的同时,与团队师生朝夕相处,积极组织参与实验室会议,亲身感受实验室文化的熏陶,对其提升文献检索及阅读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科研素养,都有重要意义。
3.充分发挥研究生作用。高校科研实验室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的主战场,高年级研究生熟悉实验室环境,在实验技能、安全常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导师可以安排研究生作为本科生完成实验项目的现场指导员,在对大学生实验进行安全监督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提升创新实践动手能力。
4.设置勤工助学岗位。虽然我们国家总体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可避免地造成某些家庭经济出现暂时的困难。目前发现,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农学大学生都有一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虽然提供贫困补助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从长远看,扶志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充分挖掘科研实验室这个平台的用人需求,为家庭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使其在劳有所获的同时,立志将来成为国家农业精英,借助在科研实验室工作的机会,感受科研氛围,掌握一些实验技能,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让科研实验室成为创造从小工到农业科研大师奇迹的孵化基地。
5.切实做好安全管理。安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科研实验室危险源复杂多样,对于不熟悉实验室环境的本科生来说,安全问题就变得更加突出。因此,在充分利用科研实验室资源的同时,必须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从加强准入教育、强化实验过程监督、落实安全检查等多个方面不断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为大学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做好安全护航。
结语
提升农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实现“藏粮于技”兴农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不断加强宣导激发学生参与自觉性、加强科研训练指导、充分利用各种科研资源等关键措施,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并取得了优异成绩,SRT参与率近70%,考研率达54%以上,在2021年第八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农学院项目《麦麦相承,抗赤霉病小麦助力乡村振兴》在1100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实现农学院在全国大赛斩获金奖的新突破,实践证明,农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2年第19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