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6期·“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2022.07.20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6期

张霞

[关键词] 课程思政;细胞生物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新疆农业大学教学质量提升项目“‘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案例建设”(2021ZLTS04)

[作者简介] 张 霞(1982—),女,安徽阜阳人,博士,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体细胞胚发生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6-0081-04   [收稿日期] 2021-04-15

虽然从小学阶段开始,学校教育就提倡“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观念,并把“德”放在首位,然而,在真正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课程始终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并没有融入教育的全过程。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要求我们在所有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都融入思政元素。

正如生物学大师Wilson说过的那样,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寻求答案。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和前沿学科,既是生命科学的发电车,也是生命科学的汇聚点。“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与多门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如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等,共同承担着重要的专业基础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弱化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而仅针对该门专业知识点进行讲授。如何加强专业课程的设计创新,在专业课程的视野、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将专业内容转化为其蕴含的生动化、具体化的有效隐性思政内容教学载体,在知识学习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是专业授课教师面对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笔者通过案例引导、翻转课堂、讨论发言等多种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导入课程教学环节,探讨采用“教—学—思”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契合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教知识、教方法、教应用,在课堂上以案例引导、翻轉课堂、讨论式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细胞生物学”课程案例的实施运用,以教促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问”题、学能力、学成长;在日常生活与学习工作中,要求学生,思创新、思进取、思人生,从而达到对其在行为习惯养成、环保健康理念、崇尚自然和珍惜生命的生命观、道德和法律意识、服务他人和贡献社会的价值观、科研兴趣激发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一、教学环节明确培养综合目标

根据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细胞生物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将细胞生物学各章节的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进行有机地统一,通过正确地科学引导,增强学生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体现“细胞生物学”的学专业、善应用、思科学,重育人的课程定位。

二、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思政课件的设计和教学

明确授课群体,目前大学生多为95后、00后。针对这一代学生的思想特点,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用95后、00后能够接受的语言、方式和手段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讲授中,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由灌输转为对话,变“独白”为互动交流,将教材中的理论内容与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相结合,列举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利用辨证思维方式观察细胞世界中富含人文精神的一幕,共同探讨“人生的意义”以及人类未来的发展,从而由理论讲解转为体验式教育,切实将“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同时,针对95后、00后学生的思想特点,教学方法必须切实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用95后、00后能够接受的形式,通过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一)案例教学法

在上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精选专业课程案例,针对授课学生,教师要精密结合专业知识点,以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专业、具有广阔视野、具有奋斗意识和具有健康人格等正确三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结合现有课程思政方案和课程内容,对“细胞生物学”授课的不同章节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行为习惯养成、环保健康理念、崇尚自然和珍惜生命的生命观、道德和法律意识、服务他人和贡献社会的价值观、科研兴趣激发和科学精神等方面找到专业课程与社会现实、学生思想动态的契合点,挖掘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见表1)[2,3]。

同时,“细胞生物学”课程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前沿课程,其研究内容涉及了历年来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成果,以及发表在Nature、Cell、Science等生命科学顶尖杂志上的最新研究进展。一方面,通过介绍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了解到细胞生物学的前沿知识;另一方面,这些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所体现的科学家的科研素质、科学精神,以及为社会、为国家所做的贡献等方面,也是很好的课程思政素材,由此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意识和科学精神。

此外,案例還需要完善,通过学期末与学生沟通交流、教学效果问卷、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和行业专家参评调查等途径,筛选经典案例、完善案例、淘汰落后案例。同时,专业授课教师还要通过报纸、期刊,以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关注与国际民生、社会建设、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里发生的重要新闻,并将这些内容中与课程思政相关的内容不断更新引入课堂,做到课程思政的与时俱进。例如,在讲到干细胞生物学这一内容时,可以引用最近的“明星代孕”娱乐新闻和青岛农业大学2021年完成的“克隆森林猫”,让学生在课下查找“干细胞生殖和体细胞生殖的原理和应用”,并探讨科学与伦理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二)翻转课堂教学法

长时间单一的课堂模式,势必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的倦怠。在如今“互联网+”背景下,借助中国大学、智慧树、雨课堂等网上资源,学生完全有资源和能力实现对于某一章节知识的自学。同时也可利用小组授课竞赛的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组内,由组长和组员协调,进行人员调整、整体规划、任务分工和组内问题讨论;在组间,学生可以根据各自任务的侧重点不同,进行知识内容的组间汇报和交流,这对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建立,以及自主学习、自主分析的能力也是一种培养。

(三)讨论式教学法

针对“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教师在课堂上发起话题讨论,学生通过积极发言,辩论探讨,观点碰撞,最后由教师主导话题结论方向,修正学生不正确的价值观。例如,针对目前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在讲授病毒类型、特点和传播途径时,可在课堂活动中设置主题研讨:2019新型冠状病毒和细胞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是生命体吗?2019新型冠状病毒侵染人体的过程是什么?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精神状态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防御有什么样的作用等。通过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用专业的生物学知识去辨识新闻,如“新冠肺炎跟流感差不多”“新冠肺炎是自限性疾病不需要看了,在家挺一挺就过去了”“盐水漱口防病毒?”“抽烟喝酒能预防病毒感染?”的真与假,学会辩证地看待各种新闻和事物。又如,在学习细胞凋亡和衰老时,可引导学生找出自古以来,国内外延缓衰老的各种尝试。通过对“我国古代秦始皇的炼丹术、蓬莱仙岛”“中世纪欧洲的吸血女伯爵”“现代社会的肉毒杆菌美容针”等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专业的评判,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批判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意识到:衰老是一种自然规律,应正确看待衰老现象,珍惜当下的宝贵时光和有限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三、结语

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新的课程观念,它不是增开的一门新课程,也不是增设的一项活动内容,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和过程,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最终效果。因此,如何从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角度发掘本科“细胞生物学”课程知识点中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内涵,同时如何将价值观引导和塑造“渗透”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使其不再是单纯的、干巴巴的政治说教或宣传,而是立足“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既能够传授学生生命科学的理论知识,又实现用学术和真理、逻辑和规律讲思政的目的,是目前和未来“细胞生物学”授课内容和方式要解决的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