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4期·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4期
[关键词] 课程思政;通识教育;认识世界;逻辑推理
[基金项目] 2021年度电子科技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2021KCSZ0195)
[作者简介] 骆无穷(1979—),女,浙江诸暨人,博士,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现代教育学、电磁场与微波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4-0005-04 [收稿日期] 2021-08-2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引航中国教育的前进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课程教育中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将正确的“三观”融入专业培养全过程,并以此为前提提供认识自然世界和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的方法[1,2]。
课程思政不是教学内容的增减或课程体系的调整[3,4],它是一种方法,是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法。所以,如何将思政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某一个知识点是需要任课教师反复斟酌考虑的难点。大学生的学习重点在于思辨和表达。思辨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个人能力。
本文以通识教育[5]课程“茶之道:再读茶經”中茶叶贸易在海上贸易中的兴起这个知识点为例,引导学生将不同的现象联系起来,挖掘人类社会文化和经济的深层次联系进行探讨。
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整体设计思路
英国茶文化这部分内容涉及大航海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以及经济交互的关键。那个时代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碰撞,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变革和动荡是前所未有的,这部分内容也非常适合用来作为例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思维能力。
这部分虽然只有一课时的内容,但是通过精心设计,从细节入手,也可以让学生领略到逻辑推理的魅力。因此,这部分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中国茶文化向西方的传播,引导学生做外延式思考,讨论文化的传播为何会导致茶叶经济的大繁荣,以及战争的降临,从而将不同表象的事件通过逻辑推理的思路将其联系起来。目的是讲述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提升民族自豪感。
本着将课程思政的思想融入并且贯穿每个课堂中去的思路,虽然本课程只分配了一个学时,但是经过巧妙设计和引导,还是有潜力可挖的。在教学设计上,笔者分了三步走。
第一步,由一组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做成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做报告。这一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在繁杂的资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另外,在学生的PPT报告环节,教师会根据PPT制作情况做一定的评价和讨论,提升学生做PPT的能力,同时对做报告的学生提出报告中的不足之处,提升学生做报告的体验。针对这一环节,本课程分成几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安排学生进行课堂报告,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做报告的机会。
在这个环节,从几个班级学生的情况来看,学生做的报告水平不一,但大都能够把英国茶文化的大致情况介绍清楚。这些知识点包括以下几点。
1.英国流行的是红茶,英国人喝茶的习俗分为床茶、早茶和下午茶。
2.凯瑟琳皇后及其对英国茶文化发展的贡献。
3.英国下午茶的来历及介绍。有个别学生会提到中英间的茶叶贸易以及东印度公司。从学生的认知层面来讲,第一类学生还在“博”的阶段,即开阔视野,了解现象;而后一类学生则已经进入“雅”的层面,即开始探索现象后面的本质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二步,就报告的内容向学生提问,夯实学生对茶文化传播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和了解。这一步的目的是提升学生在学习中提取关键信息、在提问中完善自我学习体系的能力。其中,提问分成做报告的学生提问和教师提问两个环节。学生提问的好处是双方的:对提问的学生而言,是对自身所学知识的有效归纳和总结;对被提问的学生而言,可以提升他们上课听讲的专注力,同时领会提问学生对知识点概括和提炼的思路。教师的提问环节是对知识点和细节的补充。在这个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完美地完成任务:提问的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PPT内容进行重点和要点提问,这些重点和要点也是本课堂需要学生了解或者理解的内容;被提问的学生经过认真听讲,几乎都能答上来。因为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已经向学生说明了各个环节,明确说明报告做完以后会有提问环节,因此被提问的学生配合得很到位。
第三步,对该话题的拓展和深入思考,目的是提升学生针对一个具体现象深入探讨其本质的能力。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本课程只针对大一学生开课,大一学生局限于其阅历和视野,看问题通常流于表面,不主动进行深入思考,或者局限于高考的思维模式,倾向于做机械式的思考。经过第一步和第二步,学生对英国茶文化的情况和“东学西渐”的描述已经比较清楚,此处引入了引导式提问的教学模式。本次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东西方茶叶贸易发展内容的学习,讨论文化—经济—战争之间的关系。根据英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发现英国的茶文化是由上而下的,即由贵族阶层提倡并兴盛起来,而后逐渐扩散到平民阶层。这和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不同。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不但流行于皇室、贵族、僧道等有一定物质基础的阶层,也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在问题设计上,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英国的茶文化是由上而下流行开来的?”引发学生考虑茶叶贸易和远距离运输成本——英国茶在当时是非常贵的。第二个问题,“作为茶叶商人,发现茶叶的巨大利润以后会怎么做?”这是经济上的问题。巨大的市场引发巨大的商机,更多的商人或者社团公司加入茶叶贸易的经济活动中来。第三个问题是:“东方对西方繁荣的茶叶贸易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思维活跃的学生就会联想到贸易顺差和鸦片战争。如果课堂气氛比较冷清,就由教师抛出这个问题:“晚清的鸦片战争是由什么引起的?”最直接的原因是贸易顺差,所以这里会引出第三个问题:“贸易顺差和茶叶贸易关系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东方文化向西方传播,本身是一种文化交流,应该是一件好的事情。然后,其文化的载体——茶叶本身,具有实际的商品价值。当这种价值在商业中的利益远远超过其文化的象征意义,它直接导致贸易上的单向性,从而导致战争的发生。如果继续深究下去,还涉及当时清政府统治下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华民族极其深远的影响和中国现代化社会的到来。由于这部分并不是讨论的重点,而且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了解得比较详细了,这个话题可以由此打住。第四个问题是“请简述波士顿倾茶事件的情况”,每次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的学生会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有的会表现得比较茫然,但是经过一位学生的简述以后,再说明当时被倾倒的茶叶都是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的,因为印度的第一个茶园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建成。这个事件的起源来自东印度公司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从而导致积压,英国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允许东印度公司免进口税向殖民地倾销茶叶……后来还发生了一系列的倾茶事件。由此可以看出这一片小小的中国茶叶在世界大舞台上搅动的风云。提问到此为止,接下来可以要求学生就文化—经济—战争—社会的关系进行讨论,或进行举例说明。
这个环节对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要求特别高,需要学生撇开对茶文化本身的认识,来探讨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这个环节的提问不特别指明某个学生来回答,而是指定小组来回答。一般情况下,一个小组五位学生,总有一位能够回答上来。或者他们会通过短暂的小组内部讨论迅速给出答案。当小组内部开始讨论的时候,第一类学生会表现出一定的参与性。如果小组内部气氛比较好,第一类学生会开始向第二类转变。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说明学生能够并且愿意做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在进行第四个提问的时候,通常会借助一张图片来提问,先问学生看着这个图片能不能联想到历史上一个挺有名的事件,和茶相关的?全班二十几位学生总会有人联想到。最后的讨论其实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并没有正确答案,因此一般会要求小组内讨论后由一两组学生发言。发言的结论或者例子合适与否则由教师进行评价。
二、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本次教学活动在原来侧重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入了外延式逻辑推理为重点的问题导向性教学,好处是对善于思考的学生而言,他们愿意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更加积极地思考和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不善于思考的学生而言,通过旁听别的学生的思考过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他们的思维框架,起到开阔视野的目的。特别是当说到波士顿倾茶事件的时候,有学生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有一位学生还猛地拍了一下桌子。虽然事后他并没有和笔者交流这个问题,但是个人想他应该是突然想明白了一切的逻辑关系后发出的感慨。这个时候,笔者就觉得自己的教学设计并没有白费。
(二)不足之处
本次教学设计从激发学生思考的角度来讲应该是成功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时间不够用。因为英国茶文化并不是本课程的重点,因此在有限的课时下只能安排一课时的时间。一课时如果只介绍英国茶文化是够用的,但是要引入学生报告、提问、课堂讨论等环节,时间就很不够用了。因此,在最后的环节,学生讨论和举例环节只能草草了事。第二,进入引导式提问环节以后,有部分学生的参与感不强,并没有预想中的全部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的情况出现。虽然后来小组讨论后又有学生重新进入课堂教学的氛围中来,但是有几位学生一直不能加入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中来。第三,PPT报告的水平参差不齐。为了锻炼学生搜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在做PPT之前教师并没有提供确定的素材。因此,学生做的PPT内容并不一定能达到教师要求的课堂教学要求。虽然这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以补充,但是由于后面一系列的教学环节设计,时间上不允许在原来PPT的内容上再进行具体的补充和讲解。
(三)解决之道
第一,解决教学时间限制的问题得从教学内容上做一定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杜绝“面面俱到”,分清主次和侧重点。比如英国下午茶的茶点,很多学生喜歡长篇大论地做介绍,这部分和本次课程教学内容、学生技能提升并没有紧密的联系,可以做适当的删减。第二,解决最后讨论环节时间不够用的问题只能从课堂教学节奏把握来处理。尽量不把时间浪费在前面的教学内容问答环节,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后面的思考和讨论环节上。因为课程前半段有做报告学生的提问环节,学生通常因为想问题会浪费一些时间。提高这个环节的时间利用率的办法是要求学生提前想好问题,在做报告之前就提醒学生把问题准备好。另外,在节奏上也要注意不能一味地“赶时间”,注意张弛有度,要留够思考问题和小组讨论的时间。第三,因为学生搜集资料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差异,他们的PPT报告质量参差不齐,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要求学生在做报告之前给一定的范围。比如英国茶文化的报告可以要求学生的PPT内容至少包含茶文化的起源的发展、凯瑟琳皇后的事迹,以及下午茶的来历等,这样能够保证报告包含最基本的几项内容。
三、小结
综上所述,本知识点的内容通过学生做报告—内容式提问—外延式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茶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延伸到茶叶贸易,再到由茶叶贸易引发的战争,以及人类社会秩序的变更等一系列问题上去,帮助学生做出深入的思考,同时建立合理的逻辑性推理思路,以此完成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到逻辑推理能力提升的教学改革设计。
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生了解了茶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理解了茶文化在英国的普及和东西方茶叶贸易繁荣的关系,明白了单向贸易(对我国来说是贸易顺差)导致的经济体之间的摩擦,深刻理解了茶叶在国际舞台上的历史和文化地位。本次学习要求学生领悟不同表象之间深刻的内部联系、不同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等。
- 上一篇: 基于指导大学生专业英语论文的探讨和研究 2025-01-09
- 下一篇: 2021年第44期·环境类课程思政设计探索 202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