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2期·陕西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认知及需求调研

2022.08.05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3期

张雯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东西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比较评价研”(19JK0054);2018年度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建设研究”(2018sczy15)

[作者简介] 张 雯(1984—),女,陕西西安人,硕士,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软件工程与电子商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2-0033-04    [收稿日期] 2021-04-26

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积极谋划“十四五”时期创业教育改革新思路,都需要准确掌握高职在校生对创业的需求状况和认知程度等基础性要素。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的受教对象和感受者[1],对其需求状况展开调研和分析,进而从满足需求视角出发构建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对于管理层推动建设与西部高职学生创业相匹配的各种实践基地和平台具有借鉴意义。

一、陕西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基础条件

从创业外部环境建设来看,至2019年底,陕西38所高职院校,全日制在校生30万人,按照《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二十条》,鼓励引入社会资本,政校企协同办学推动促进多元化创业教育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的形成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外向度、经济规模体量和经济市场化程度密切相关,由于陕西经济布局以国有军工企业及科研院所为主体,科研能力强但成果转化率低,除高校以外的创业教育参与主体意愿并不强烈,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给予学校创业教育的帮助和开展合作属于社会责任,大多数企业会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是高校和政府的事情,校企之间合作经常体现为签订初步合作协议,接收各年级的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各类实习和勤工俭学,与构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要求还有距离。外部环境并不是十分鼓励和支持创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对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读,这种现象归根到底是由于政校企三方创业教育的动力不足,政府导向作用没有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发挥,导致企业与高校缺乏利益导向,更不可能认识到与高校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这项公益性社会事业是推动其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

从学生个人创业意识来看,陕西高职院校学生受地域、习俗和经济发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相对封闭不够开放的心理特征,鼓励求新求变和尊重独创还不是广为接受的思想观念[2]。外部的政府、高校以及企事業单位等多主体在创业教育环境塑造方面尚无法协调配合,没有形成对在校生进行创业教育的联合体,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创业教育意识比较淡薄的重要原因[3]。西部地区家庭传统教育理念通常对大学生创业意识产生负面影响,如对创业教育的不够重视,倾向于学好课程并找到稳定工作,对子女创业意识的培养缺失,也不会在思想上对子女进行引导,同时创业意识受到在校生个人阅历、认识水平的限制,创业意识淡薄是在多重因素下的必然结果,创业意识淡薄进而导致对创业教育的认同度不高[4]。

二、陕西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需求状况调研

(一)量表设计

本文的量表主要用于调查陕西省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需求情况,然而学生对创业的需求主观性较强,因为每个人自身情况不同,他们对需求的感受就不同,因此本文的调查内容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为了尽可能做到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减少问卷结果与被调查对象真实情况的偏差,问卷在发放时目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相关的教师进行逐一联系与拜访,他们提供的受访学生比较有针对性。除此之外,在发放的问卷中详细注明该问卷的调查目的及作用,如果确有不清楚的,可以咨询创业教育相关的教师或者调查者后再填写,总之要认真、如实填写,以确保本问卷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二)样本选取

本次调查的总体为陕西省的高职院校,这些学校包括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工业经济职业学校、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综合职业中专、陕西国际商贸职业学院、西安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及西安生物医药技术职业学校这12所高职院校。调查对象中有3所均为民办院校,其余9所均为公办高职院校。参与调查的具体对象是各学校的相关社团负责任人推荐的学生群体,他们有创业的热情与积极性,并且愿意参加创业活动,选取这类学生的原因是为了本次调研更加有效。调查对象参与调查的热情度高,反馈结果真实可靠。

(三)资料收集

问卷发放完毕后,对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与大概情况做一个初步的概括与梳理,以了解被调查对象在不同层次的分布是否平衡。本次调查预计调查问卷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70份,有效率为95%。通过对问卷的整体梳理发现,此次调研覆盖了理工类、文史类、经管类、艺术体育类等不同的专业,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7.02%、9.30%、38.95%、8.07%和6.67%。除此之外,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共288人,女性282人,男女分布大致平衡。关于年龄,被调查对象中20岁以下、20~25岁、25岁以上所占比例分别为27.19%、42.28%、30.53%。关于被调查者的生源地,生源地在城市的所占比例约为47.19%,生源地在农村的所占比例约为52.81%,受访者家庭所在地分布较为均匀。综合来看样本数据收集基本符合此次研究的需要。

(四)结果分析

1.高职院校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度。首先分析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度,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程度是考查学生是否对创业教育有完整的认知、是否对创业活动具有兴趣、是否富有创新意识等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对创业教育有了比较强的认知度,他们才能对创业及创业的过程有完整的认识,才能知道自己对创业是否具有兴趣,是否会更进一步做出创业的实践活动。而这些认知包括对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否有完整的认识、是否了解创业政策、是否觉得自己与创业很遥远等很多方面。根据问卷设计,我们总结了关于认知度方面的调查选项,对其高分人数(打分≥4,即选项对应为“同意”与“非常同意”,同下)进行了统计。

对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有完整认识的只有8.77%,了解创业政策的有10.18%,有创业意愿的比例为27.02%,对对“挑战杯、创客大赛”等创业活动有兴趣的为69.82%,参加了学校的创业创新课程后有了创业打算的为13.86%,创业失败后还会继续创业的仅为4.91%,认为创业距离自己较远的70.53%。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陕西省高职院校学生对创业实践活动有较大的兴趣,他们愿意去参见如“挑战杯”大赛等类似的创业活动来培养自身的创业能力,他们期望可以有机会多参加创业方面的实践活动,并且希望通过这类实践活动得到创业能力方面的锻炼。但是通过调查数据也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都认为自己距离创业很遥远,说明他们在校期间的创业实践活动缺乏;同时,对学校开展的创业课程认知不足,对创业政策的了解还很薄弱,而且一旦创业失败,基本上会失去对创业的热情,说明学生对于创业的动力不足,承受风险的心理比较脆弱。总的来说,在高职院校学生对创业教育认知度这方面,学生有对创业活动和实践参加的期望,但对相关创业课程认知明显不足、对创业政策了解更是薄弱。

2.高职院校学生对创业课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创业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了解当下创业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渠道,并且由学校开设,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因此调查学生对创业课程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也是了解创业教育需求的重要方面,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对学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的满意度,同时间接反映学生对于创业的态度。

调研发现受访学生认为通过创业课程有所收获的有67.19%,通過课程收获了前沿知识的有30.53%,所学创业课程与专业相关的有26.32%,认为创业课程内容丰富、有吸引力的占16.14%,认为开设创业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就业的占72.11%,认为教师在创业课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占54.39%,创业教育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实践、创业教育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创业教育课程提供法律管理知识分别占45.26%、62.11%、80.35%。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创业课程有一定的收获,但是这些收获大多浮于表面,他们并没有深刻领悟这些课程的深层次意义,因此大多数学生会认为创业课程的新颖性和丰富度不足,在课程中学习到的前沿知识较少,而且由于开设的创业课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程度较低,因此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也会减弱。除此之外,学生认为,创业教育课程中应该提供法律管理知识与提升实际操作能力,显然目前的高职院校创业课程并没有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

3.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创业活动的诉求。学生进行创业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例如需要相关实践能力的锻炼、需要完善的创业知识、需要家庭的理解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资金与政策的帮助,这些条件的满足是他们进行创业的前提条件与物质基础。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创业活动的需求多种多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认为需要资金的有98.07%,需要完善的知识结构的有80.70%,需要家庭支持的有95.26%,需要实践训练和经验的有70.53%,需要学校提供创业和指导服务的有89.82%,需要政府和学校政策支持的有94.39%。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创业活动最需要的还是资金问题,其次需要的是家庭的支持与政策的帮助,也就是说陕西省高职院校学生在进行创业时,他们考虑最多的首先就是缺乏创业资金,其次是得不到家庭的理解与支持,最后是政策方面的原因。

综合来看,陕西省高职院校的创业活动已经全面开展,且硬件设施正逐渐完善,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这主要由于不同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需求,他们对参与社会实践工作的主观因素和客观需求都各有侧重,除此之外,现有的创业课程设置与学生的专业结合度不高,这种非针对性的创业培训,不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性与有效性的提高。

2.创业活动较少,学生认知度低带来参与度低。学校创业活动的低效率,不仅仅因为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低,活动宣传不到位,活动内容没有吸引力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学生参加创业比赛,目光聚焦在能获得什么奖励,拿着这些奖励和证书去找更好的工作,而不是聚焦于整个竞赛过程中有什么收获,为未来积累什么样的创业经验,导致学校创业竞赛失去了指导意义。

3.学生创业资金缺乏,对创业支持政策理解不到位,导致学生创业热情缺乏。目前来看,在校生首先会提到创业资金资金不足,尽管家人及朋友等私人融资渠道与风险投资、银行贷款等公共融资渠道都很畅通,但是作为在校生,风险承受能力弱,更没有抵押财产,加之对政府创业支持政策理解不到位,很难通过私人融资渠道以外的方式融资。

三、“互联网+”背景下陕西省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思路构建

(一)针对不同需求,建立分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在创业通识课程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贯穿于三年学习生活全程。为低年级的学生提供入门级的课程,讲授创业基础知识,重在培养创业意识,熟悉外部创业环境,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新思维;第二年,把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加强第二课堂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第二课堂课程的设置要通过具体操作和具体项目,培养学生将理想和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创业的高级课程,介绍学科领域内创业知识和前沿领域,教授法律与管理知识。

(二)建設创业教育示范基地,展示优秀实践成果,提高高职在校生创业认可度

建设创业教育示范基地,积极展示优秀的实践成果。优秀创业成果展示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效果非常明显,积极展示优秀的创业实践项目成果,帮助在校生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和了解,为在校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可操作的经验,能够全面带动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开展,提高高职在校生创业认可度和参与度。

(三)激发学生积极性,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环境

增加多形式的创业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竞赛,推进校友交流互动与跨校合作。定期举办年度学生创业论坛,以学长学姐交流会、优秀项目宣讲会、项目答辩评审会等创业教育模式,吸引在校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的机会。开设“校友创业论坛”,邀请成功创业校友和学校知名学者共同参与,分享实战经验,讲述创业故事,让更多学生成为创业的铁杆“粉丝”。

(四)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建设全面的创业资金支持体系

创业贷款涉及了大学生、高校、政府机构、商业银行、商业担保公司等各主体的行为,因此,一方面,银行对大学生还贷能力给予充分评估,加快放款进度,避免长期的审批流程[5];另一方面,政府对创业环境完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扶持政策的整体设计,从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为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提供扶持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