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5期·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5期
管琳娜 和清 詹丽丽
[关键词] 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意愿;调查
[基金项目] 2019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实践研究”(2019J1210)
[作者簡介] 管琳娜(1979—),女,上海人,教育学硕士,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和 清(1971—),男(藏族),云南贡山人,哲学和法学学士,昆明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詹丽丽(1979—),女,云南昆明人,护理学学士,昆明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护师,主要从事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38;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5-0156-04 [收稿日期] 2022-05-07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涉及亿万家庭的福祉,是高校教育成果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日益被提上工作日程,医学生到基层就业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医学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到基层就业意愿不强、动力不足,宁可观望等待,也不愿到基层就业发展。如何更好地引导医学本科生面向基层就业,真正实现医学院校培育 “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人才目标,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对当代医学本科生到基层就业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究其基层就业意愿,进而提出引导医学生服务基层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及对策。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于2020年8月自行编制调查问卷,以昆明医科大学分别于2020、2021、2022、2023年毕业的1403名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403份,有效率为96.96%,采用EXCEL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结果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1403名医学本科生中,男生占三成左右,家庭所在地为乡镇及以下地区的接近70%。考虑本校学生中男生偏少,农村生源偏多,被调查学生的情况(详见表1)基本符合本校学生整体特征。
(二)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意愿调查
在大力支持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背景下,大多数医学本科生还是不愿意或不确定到基层就业,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发展没有明确目标,到基层就业往往作为不得已的选择。仅4.49%的医学生表示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表2)。
(三)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意愿原因调查
学生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三个主要原因分别是磨炼锻炼自己、基层工作压力小、好就业、对个人未来发展有帮助。面向基层就业也受环境和交通、政策待遇、家人意见等因素制约。医学本科生不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三个主要原因是对基层就业政策落实缺乏信心、家人影响、个人未来发展前景受限(详见表3)。
(四)医学本科生愿意到基层就业的时间和期待薪酬
医学本科生在能接受基层就业的时间选项中,一年占比最大,五年及以上占比最小,仅为3.99%。愿意扎根基层锻炼,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长期奉献的意愿不强。如果到基层就业,大多数医学本科生就业时都希望获得理想的收入,就业期待值较高(详见表4)。
三、讨论
(一)医学本科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意愿不强
虽然大多数医学本科生知道基层医疗机构发展迅速、人才缺口大,工作机会多,但在面临就业选择时,到基层就业的意愿不明显,主要与他们在校期间对国家或地方支持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了解较少有关。很多学生都没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调查实践的经历,加之高校对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引导宣传不足,直接影响到医学本科生就业意向的选择和对政策落实的信心。大部分学生将基层就业作为备选方案,作为未能在城市顺利就业的备选。缺乏用自己的所学改善基层缺医少药面貌的意识和担当。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医学本科生的吸引力不足
结合调查和分析得出,医学本科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形势所迫。由于基层医院地理位置偏远、诊疗条件有限、环境艰苦、工资待遇偏低、晋升学习平台机会较少、职称发展受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医学本科生缺乏吸引力。即使迫于暂时的就业、生活压力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但长期扎根基层发展的意愿和动力不足[1]。
(三)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期望值较高
医学本科生对自我认识和整体就业形势认识不足,在就业选择上,受父母或家人的影响很大。由于医学人才的晚成性和培养的高投入,使得许多家长和毕业生把择业定位在大城市医院、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对就业的工作地域、经济待遇、环境条件等方面的期望值较高。
四、鼓励和引导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政策激励
为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从事医疗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逐步形成激励医学人才到基层培养的长效机制,吸引更多的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目前已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际优惠政策,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的吸引力。如基层工作满一定年限后,按照双向选择、考核择优的原则,推荐到县(市、区)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在升学考试中,招录学校降分录取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落实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享受报考医师职业资格证降分优惠;打破城乡就业待遇差别,提高服务基层的福利待遇;在定职定级、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2.强化宣传引导。高度重视基层就业的宣传引导工作,注重新闻媒体的宣传效应,充分运用各类宣传媒介加强基层就业政策宣传。正面报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变化和发展前景,对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对其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形成毕业生服务基层的舆论导向效应[2]。
(二)加强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条件保障
1.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政府应建立健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为医学本科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改善工作环境和诊疗条件,为吸引高素质的卫生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2.健全医共体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基層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院间的固定协作关系,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通过定期召开医共体专题会议、带教、培训、进修、定期选派专家等形式,提升基层就业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医疗水平与能力。
3.保障政策落实到位。充分落实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各项政策,加强调研,及时解决政策实施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切实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充分保障服务基层医学本科毕业生的权益。
(三)加强医学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
1.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医学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高校应积极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落实育人理念,将价值引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医学本科生每个阶段的发展需求,依托第一课堂的全程覆盖、第二课堂的潜移默化,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激励医学本科生主动了解基层,了解国家对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认知,抓好全程化的职业精神培育,积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2.注重在就业指导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高校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医学生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沟通交流的平台,加强基层就业政策宣传、基本国情和省情的教育引导,提高医学本科生对就业形势的全面认识[3]。出台激励措施,开展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强化榜样引领作用,感染、凝聚青年学生,引导医学本科生学习榜样的拼搏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立足基层、扎根边疆。
(四)加强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提升
1.充分了解形势政策。医学本科生应该提前研判行业就业形势,提早了解学科、专业就业情况。在选择基层就业前,要充分了解相关政策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情况,在此基础上加深自我认知,提高就业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医学本科生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对自身的学业生涯、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务必要抓住有利政策、有利时机,积极投身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利用自己所学专业技能惠及基层群众。一旦选择到基层就业,就要树立坚定信念,相信自己在基层广阔的舞台上一定可以施展才华[4]。
3.积极提升综合能力。医学本科生应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充实自己,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在校期间要注重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加强学习能力、求职能力的培养锻炼,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增强人文素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在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主动把握未来,为将来投身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 上一篇: 基于指导大学生专业英语论文的探讨和研究 2025-01-09
- 下一篇: 2022年第25期·大学生环保意识培养路径探讨 202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