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7期·混合教学模式在“史料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

2022.11.04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7期

[关键词] 混合教学模式;史料学概论;应用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青海研究基地资助项目“民族类高校历史教学方法探索”(19JXLL003)

[作者简介] 徐长菊(1979—),女(土族),青海互助人,博士,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北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7-0145-04 [收稿日期] 2021-10-18

“史料学概论”是青海民族大学历史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涵盖大量的历史知识,并提出处理史料的原则和方法。因此,该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史料学方面知识,同时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及文献基础知识。由于“史料学概论”知识点的复杂性及众多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较多弊端,学生难以通过课堂学习系统掌握史料学相关知识。因此,对“史料学概论”课程教学进行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对课程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混合教学模式及优势概述

混合教学模式从概念分析理解是指“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线上即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在线教学模式;线下即以课堂为主要阵地的面授教学模式[1]。混合教学模式是互联網不断发展背景下新兴的教学模式,其在“史料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有利于信息传递的畅通性。在“史料学概论”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学为主,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重点及难点判断,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而“史料学概论”专业性十分突出,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史料文献基础,才能对史料学有更深入的学习研究,而当前我院学生文献基础普遍较差,教师仅基于自我理解进行重难点知识的划分,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很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混合教学模式打破了这一局面,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同时对于心存疑虑的知识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在线讨论等诸多方式解决;教师在进行信息的传递时更加畅通,师生之间不再存在信息认知及沟通障碍。

其次,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教师对网络教学进行探索实践,在“史料学概论”教学中,录制史料学方面专业知识点的慕课微课、进行在线测试评价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日常教学,通过观看精品课程不断提高个人教学能力。当前我国关于史料学的研究资料十分丰富,例如刘节的《谈史料学和史学史》、陈恭禄的《论史料的阶级性》等,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相关书籍供学生课外学习,拓展史料学知识面。同时,学生可以积极利用网络进行各种学习资料的下载,根据自己实际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最后,丰富了教学形式。在传统教学中,“史料学概论”以课堂为主阵地,对时间及空间有着严格的要求。同时,虽然传统教学具有高效性,但是其呈现内容过于单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主要是以《史料学概论》教材为基础,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十分单一。线上教学对学生自控能力要求较高,而“史料学概论”的学习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状态中,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线上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同时,该课程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对教材知识理解掌握,还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掌握搜集资料和学术研究能力,但这些能力单纯依靠线上教学无法实现。而混合教学模式则是将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中的优势进行了放大,并有效弥补了其不足之处,极大丰富了教学形式,使教学效果也更为显著[2]。

二、当前青海民族大学“史料学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史料文献基础普遍较差

当前,我校学生史料文献基础较差问题十分突出。“史料学概论”内容丰富,同时专业性较强,对学生史料文献基础要求较高,如果学生史料文学基础不扎实,很难进行更深的学术研究。究其原因与生源有很大关系,纵观当前历史专业学生构成,我校历史专业学生大部分为调剂生源,跨专业背景突出,导致其通史、文献基础普遍较差。以2020、2021级历史专业学生为例,2020级中国史专业8人,本科学习历史专业的学生仅1人,民族史专业4人,均为跨专业调剂学生;2021级中国史专业8人,历史学科班出身1人,民族史专业3人,均为跨专业调剂生源。为了照顾学生基础薄弱的情况,在课程讲授中存在基础知识讲授占比过重,理论研究和学术前沿关注度不高的问题。

(二)“史料学概论”课程设置不合理

青海民族大学对史料学学科的定位并不明确,其是作为历史学专业学生的辅助学科而存在的。在每年调整的研究室教学计划中可以具体体现为学分和周课时的变动,有时是专业必修课,占3学分,每周三课时,有时是专业选修课,占2学分,每周两课时。除此之外,课程设置中缺乏史料学学科建设,除“史料学概论”外,再没有相关课程与之相互关联。而史料学学科涉及知识范围极为广泛,缺乏相关课程的设置会使学生在进行史料学的学习时,难以有效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专业能力及教学能力对于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当前,我校史料学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史料学概论”课程一度聘请外校文献学专业教师授课,但是由于课酬、授课地点和距离等问题,难以保证长期合作关系。当前该课程已改为本校教师授课,但是本校教师史料文献基本功并不突出,在教材选择和课程的设计方面存在问题,教授中侧重经部文献和史部文献的介绍与阅读训练,而子部集部文献受课时限制,尚不能纳入教学环节。

三、混合教学模式在青海民族大学“史料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基于当前我校“史料学概论”课程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的混合教学模式,其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一)课前教学活动准备工作

课前教学活动准备工作包括教师备课和学生预习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备课方面。针对当前我校历史专业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可以聘请校外专业历史教师,而传统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到校进行面授,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可以采用由校外专业教师线上授课而本校教师线下授课相结合的方式[3]。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一是邀请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及专业背景的校外专业教师进行网络备课,根据“史料学概论”的章节内容,设置独立的课程PPT或微视频等,如第二章《唯物史观》相关内容,可将课程PPT或微视频发布到“史料学概论”学习平台上供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二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合理选择重难点问题,如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学习中,选择教学重难点为“掌握历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本质区别”,将这两点内容进行详细论述,并制作两个视频进行针对性讲解,每个视频大概为十分钟,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核心概念有较好的掌握理解。三是教师需要进行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按照“史料学概论”大纲设置学生自主学习清单,具体包括每节课需要掌握的历史基本理论概念、历史学科前沿信息、教学重难点等,帮助学生结合自主学习任务清单进行预习与学习。同时,对于史料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任务清单设计时,需要针对性设置薄弱点基础知识展开讲解内容,便于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弥补相关基础知识。

第二,学生自主预习方面。这一步骤对于部分学生来讲难度系数较大,需要学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课下自主学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第一,学生要明确“史料学概论”视频网站平台具体登录方式,然后按照教师的要求下载学习任务清单并查找对应的史料学习资源,完成学习任务。第二,着重对教师在清单中标明的重点难点进行预习,如预习“掌握历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本质区别”涉及内容时,将遇到的问题及时记录并反馈给教师,在进行汇总后教师会整体讲解“史料学概论”课程。第三,根据“史料学概论”课程实际进展,学生应按时完成在线测试,对自己的自主预习效果进行检测,对知识完成查漏补缺工作。第四,要按照“史料学概论”课程章节进行在线测试结果的统一上交,帮助教师及时掌握测试结果,从而在线下教学时更有针对性。

(二)课中教学实践及总结反思

课中教学为“史料学概论”课堂教学,由本校教师进行。在课中教学环节,本校教师需要提前登录“史料学概论”对应章节学习平台,对学生所学知识情况及教学重难点进行充分了解,并与校外教师做好衔接工作,确保课题教学的有效性。具体遵循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由历史教师进行“史料学概论”课程面授教学,针对学生自主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如区分历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具体知识点,在明确两者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课程提问,引导学生对史料学专业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第二步,采用小组讨论法解决问题,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按照章节内容让学生进行历史概念、基本理论等知识的交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转变传统“史料学概论”课程教师向学生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第三步,针对学生史料内容掌握实际情况,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始终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使“史料学概论”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有效改善传统“史料学概论”课堂以教师为主的授课局面。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注意,本校历史教师所讲授的“史料学概论”内容必须是基于在线历史相关教学资源进行的,以保证线上线下教学的关联性,实现线下有效教学、线上复习关联教学。第四步,在完成教学后,还需要对“史料学概论”课程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一方面是学生个人在学习历史相关知识过程中的反思,通过对历史基本理论概念、历史学科前沿信息、课程教授内容等的总结梳理,帮助学生对“史料学概论”课程学习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使学生掌握章节知识节点之间的关联性,将错误节点删除,构建基于“史料学概论”的完善正确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史料学概论”教学活动的反思[4]。混合教學模式是近年来新兴的教学模式,在许多高校实施尚不成熟,教师需要在完成“史料学概论”教学活动后对整个课程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不断优化教学流程,总结经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三)课后基于项目的小组探究

针对我校“史料学概论”课程设置中缺乏史料学学科建设的现状,教师可以在基于本章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研究项目及课题,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指导,与学生共同完成相应的课题任务。对于学生而言,为了完成相应的项目,会在课下进行大量资源的查阅,而教师在项目的布置方面也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难度适中的项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于项目的具体要求、作品形式及提交时间都需要提前发布。学生通过小组成员共同协作提交满意的作品,既能够拓展学生史料学相关知识,又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并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评价

混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有很大不同,在教学评价方面也有诸多区别。总体来说,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包括:在线测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日常学习表现、项目完成情况等。在线测试成绩是对学生日常自主预习及在线学习效果的检验,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期末考试成绩是对学生整体知识掌握的考核评定,是学生综合知识水平的重要体现;日常学习表现是对学生日常学习态度的评价,以及对学生个人纵向变化的比较;项目完成情况是对学生与其他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的劳动成果的考查,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史料学概论”这门课,可以将教学指标占比进行如下分配:在线测试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40%、日常学习表现20%、项目完成情况10%,同时,为了保证“史料学概论”课程评价的有效性与严谨性,需要历史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明确“史料学概论”课程的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总体评定,也需要学生对教学水平、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进行评价[5]。

綜上所述,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网络教学的优势,针对当前我校“史料学概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改变教学模式,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对当前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同时,混合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综合素质都有重要的提升作用。但是,混合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发展依然不够成熟,在不同高校实际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诸多区别,因此,高校教师在实际应用时,切忌直接照搬其他学校教学模式,需要在对所在高校、班级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其他高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同时结合教学实际探索适合高校及学生情况的混合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