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工作法在中外合作办学教师团队建设中的应用

2021.07.21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高校的地位日益凸显,随着其广度的拓宽,我们应该将重心从扩大规模转移到保证教育质量,细化优化至各个板块,如课程设置及教材应用,中外教师团队建设,小班教学等方面。

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师团队现状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师资主要包括中方的大学英语教师(语法、读写课程为主)和外方英语教师(听说课程、专业课为主)。部分中教老师的教学方法相对传统,课堂上仍以教师为主导,过于注重词汇辨析、语法语病等细节问题。对于当下流行的英文词汇或俚语的更新相对滞后。

对于外教老师,由于流动性大,不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部分外教只负责课上教学,课下几乎不参与学生的答疑。另外,外教不足以了解中国的国情、法律法规、国内行业动态,导致其专业理论不具有说服性,很难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通行惯例是外教和中方教师分模块教学,双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各异,彼此缺乏实质性沟通和交流,导致部分学生无所适从。[1]但实际上中外教是合作伙伴,应借助彼此的优势,让学生既灵活有趣的掌握知识,也能让知识应用于实际。

二.OKR工作法与实施意义

 OKR工作法起源于英特尔公司,后来谷歌、Zynga、领英等公司使用后,都实现了持续高速的增长。OKR中的O表示目标(Objective),KR表是关键结果(Key Results)。它的基本原则是“不要告诉下属具体怎么做,只要告诉他们你要什么,他们就会给你满意的结果”

三.基于中外教师团队的现状实施OKR的具体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具有特殊的办学模式,大部分学校要在大一读一年语言预科,大二开始学习国外的课程,这样三年并做四年上,节奏快,负额重。因此,教师团队会面临很多问题,如中外教缺乏沟通、所教课型相对孤立,外方专业课无法适应当今国内局势等。

本文以大一预科中的外教课型的衔接问题为例,以六周为一个阶段,用OKR工作法列出此问题的对策。以下表2如上。

OKR工作法为该问题决策方案时,我们的初衷是要让中外教师的课程有互动有衔接,但这实际上是关键结果之一。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融入浸入式的英语环境”。

在预科阶段,中外教常常会根据各自的教材“自说自话”,中教课堂讲将来时,外教课堂讲历史,中教课堂讲虚拟语气,外教课堂讲纪实写作。这样的教学不便于学生们强化巩固且极易知识混淆。另外,由于第二语言与母语存在差距,中教有时分享的俚语稍显过时,学生的情景应用效果不佳。所以在OKR工作法中,笔者将关键结果设定为课型有交叉、拓展课本,融入实际、中外教的互动沟通。

学生的兴趣和成果能够足以体现课程的质量。所以笔者将状态指标设定为学生课上的兴趣度,中外教交际程度和同学们的掌握程度,即转化率。

因为我校每六周为一个考核阶段,所以笔者也将OKR工作法的阶段周期设定为六周。为了实现这三个关键结果,在第一个阶段当中,我校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中外教师团队必须实行的两个P1,第一,互换同等级别不同课型的教材,根据听说、读写教程每个单元的内容,梳理出现的语法顺序,实现课型对接。第二,中外教每周分享,归纳与课程相关且较为常见的中外俚语表达。如果时间充裕的情况,我们也可以将分享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及活动作为P2

在这六周中,中外教交流互动,发现不同课型的交叉点和日常表达应用。最终,课型的衔接的评分由50%增长到70%,内容更新、拓展也增长到60%,但中外教的互动交流方面仍局限于工作范围内, 评分与初始持平。

学生们对于不同课型内容的融合十分认可,课堂兴趣度有显著的提高,此项状态指标由黄色转为绿色。但中外教的交际程度依旧为红色。同学们升级的转化率也仍旧是黄色的状态。

四.思考与启示

在运用OKR工作法设定方案时,中外教非常有热情,我们空前的提出了太多优秀的想法。当然这是笔者对于OKR工作法的首次尝试,各个板块的设定尚不成熟。我校EFL团队将会持续追踪新目标以及对目标有效的Plan1

OKR工作法让我们体会到了团队作业的力量和效率,这也是此方法所给予的真正意义。笔者希望通过对OKR的应用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平台,让中外合作办学立足长远发展的同时,培养出更多符合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葛 晟,梁 君.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启示[A].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  张轶喆.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中外教师合作不足的原因及对策[A].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3]  张 鸽.合作办学项目中中外英语教师合作教学的困境与应对之策——以河南省合作办学项目为例[A].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4]  克里斯蒂娜·沃特克.OKR工作法[M].中信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