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4期·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的启示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4期
[关键词] 王阳明;知行合一;德育实践
[作者简介] 林远洲(1991—),男,江西赣州人,硕士,江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辅导员,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4-0174-04 [收稿日期] 2021-03-18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又称王阳明。他是我国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在哲学、政治、教育以及军事等多个领域颇有建树。在他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中,“知行合一”思想作为主要内容对新时代大学生德育实践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教育思想概述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重中之重,“知”说的是“真知”,即道德认识,“行”说的是行动,即道德实践[1]。众所周知,儒家重视培养个人的德性,朱熹主张“知先行后”说,即人应该先读书明人伦,后实践人伦。但是,“知先行后”说容易导致学者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严重脱离现生活。对此,王阳明认为人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应该密切结合,他主张“知行合一”。他对“知先行后”进行了批判,说:“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的工夫,故遂终生不行,亦遂终生不知。”他指出,“知”与“行”是人们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他进一步指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显然,王阳明认为道德认识虽对道德实践有重要意义,但在强化道德认识方面道德实践也有重要价值[2]。他很重视道德实践,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经过道德实践,很难说明此人道德认识真正实现内化,如“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3]。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理想信念缺失,眼高手低
胸怀大志、求真务实一直是众多高校倡导的育人理念。现实中,很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都有一个终极目标: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但当自己真正步入大学校门后才知道那里不是天堂乐园,而是一个崭新的人生起点和学习平台,同样面临压力、竞争与淘汰。而此时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理想信念,他们沉浸在打游戏、追剧、谈恋爱、幻想人生中,进而荒废学业,甚至即便一生碌碌无为,却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此外,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较之前辈们有更多的外出游学的经历,这确实有益于增长见识,提升格局,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亲力亲为、脚踏实地地关注自身的提升、发展,因而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自己的专业本领没学成,却先学会了讲大话、空话,喜欢夸大其词来彰显自己的“见识”或“地位”。自己从来没有躬身实践,只能在梦里大展宏图。
(二)个人主义蔓延,规矩意识淡薄
集体主义、法治意识亦是大学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相比原先更为富足的物质生活,以及家长过多的包办,有些学生沉迷享乐,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蔓延,心中没有家庭和集体,规矩意识淡薄。更有甚者,深陷校园网贷陷阱,负债累累,难以解脱。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恶习后,学生就业找工作时很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态势,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也成了痴人说梦。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网络资源变得越来越开放、多元、共享,分散注意力的诱惑越来越多,专注做某件事情变得愈发困难。有些学生每天沉迷在网游和偶像剧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知识技能,提升视野格局。长期沉迷于自己的小圈子,势必会在集体中越来越边缘化,更不会关心集体生活、心怀集体主义。由于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拒绝来自集体的关怀和教化,规矩意识更显淡薄,法治观念也没有养成。特别是在面对竞争愈发激烈的现实世界,他们只能更趋向逃避,沉迷在自己的虚幻世界里,侥幸地认为自己是上天眷顾的宠儿,幻想“一劳永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面临考核选拔时,容易铤而走险、徇私舞弊,到头来只能是自欺欺人、自讨苦吃。
三、“知行合一”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知行合一,培養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
针对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理想信念缺失、眼高手低的现象,注重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的运用,通过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主题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可培养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
1.施行大学生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树立明辨是非、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是“知行合一”在“知”这个层面对人们的要求,并且要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去,意在克服外部私欲,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需要实施旗帜鲜明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如江西某理工类高校以红色、理工、客家等文化元素为主流,突出育人特色,构建以“客家人、红土魂、矿冶情、精气神”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遵循教会学生成事、激励学生成功、引导学生成人、培养学生成才的教育理念,按照大一到大四年级递进顺序开展十四次主题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对七类学生群体进行分类别的模块化教育,包含开展学习能力教育——学习困难学生、励志成才教育——经济困难学生、生命智慧教育——心理障碍学生、就业技能教育——就业困难学生、校规校纪教育——违规违纪学生、示范引领教育——学生干部群体、科学信仰教育——少数民族学生。
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另外,此举还达到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化、规范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确立大学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使命所在,让高校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
2.举办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实践出真知,在道德实践中落实道德认知,检验和发展真知是“知行合一”在“行”这个层面对人们的要求。现在大学里普遍有如“三下乡”这样的专项社会实践活动,便于在校大学生体验生活、了解基层,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一线生产生活实践中去。同时,还应开展其他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更具有廣泛性和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是对每一位应届毕业生开展德育答辩,将其视为与毕业设计(论文)同等重要的工作开展,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全体毕业生通过撰写毕业德育总结,认真回顾个人大学的学习生活,梳理大学期间个人思想品德、学习生活、素质提升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个人感悟,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查找不足,进一步明确自身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德育答辩工作分三个阶段;学生提交书面个人总结是第一阶段;学生答辩交流(设有必答题和选答题,有时间限制)及成绩评定是第二阶段,其中,各学院由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组成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做专业评选,以专业班级为单位组织举办德育答辩,还可以邀请本专业低年级学生代表参加进行观摩学习;论文评审和总结表彰是第三阶段,各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本学院毕业生的德育总结进行收集整理,并按照一定比例评选表彰德育答辩优秀的毕业生。德育答辩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审视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和好评。
同时,针对每一位大一新生,还可以开展德育开题工作,号召各位大一学生以“不忘初心·奋斗不息”为主题,撰写德育开题报告,主要围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和纪律观念、心理素质、思想素质、政治观念、文化素质、择业观、社会工作情况、重大事件期间的思想和表现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定大学期间综合素质提升的各项目标,并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同时准备好相关内容的PPT幻灯片演示。各学院以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建开题委员会,开题工作由自我陈述和评委提问环节组成。德育开题工作亦是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是不断完善大学生德育体系、培养特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德育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块主阵地。在高校宿舍区严格按照“稳基础、保安全、重服务、强学风、求创新、促发展”的工作目标,积极按照“基础工作要扎实、特色工作要显现、常规工作有创新”的工作要求,突出以“家”文化为主导,根植“家”文化理念,以“安全、整洁、温馨、雅致”为核心,大力实施“一做三创”工程。将寝室文化建设细化分为五个模块,分别是“展家貌,推进文化育人;立家规,恪行制度育人;守家法,优化管理育人;承家德,落实组织育人;扬家风,深入学风育人”。五大模块相互交融、促进补充,让学生在“宿舍层层有主题,室室有特色;学生时时受熏陶,处处得教育”的“家”文化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从而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重拾家规价值,构建校园“家”文化,实施社会主义公民法治教育
针对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个人主义蔓延、规矩意识淡薄的现象,借鉴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实践成果《南赣乡约》带给我们的启示,制定家规家训,构建校园“家”文化,树立规则意识,实施社会主义公民法治教育,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
1.订立家规家训,构建校园“家”文化。通过对承载一个家族发展优秀品质的乡约家规的学习,后辈可以把家族精神发扬光大。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用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家规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精华,必然能够发挥其现实价值。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必须遵守的家规就是《学生手册》。在学校教育引导下,全体学生通过学习和遵守《学生手册》,树立遵规守纪意识,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使校园更加和谐、有序。
如江西某理工类高校在近年来就形成了以“理工家训”为核心的校园“家”文化。其充分展现了60多年学校理工文化积淀出对的理工学子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谆谆教诲以及殷切期盼,倡导牢记理工家训,并把理工“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
此外,在《学生手册》中,有关大学生日常管理、宿舍管理、违纪处分规定以及无数基于理工家训形成的特色“班规”“室规”等共同构成具体规范。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每月主题班会、“我的专业我来说”演讲比赛、“课前五分钟”演讲、“理工故事”宣讲大赛、日常学生事务管理等各环节作为载体,学校大力宣扬理工家训这一核心校园文化,力求达到人尽皆知、传承发扬的效果。
2.树立规则意识,实施社会主义公民法治教育。“无规矩,不成方圆”。从来就没有凌驾于规则之上的自由可以长久存在,更好享受自由的前提是树立“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的意识。这样的自由,往往带有厚重的文化烙印。我们的自由源于源远流长的家训文化,这代表着我们所承载的文化烙印。所以,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只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融入其中且有所成就。
从更长远角度考虑,这亦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基本的社会主义公民法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从遵守校规校纪开始,要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学习国家宪法和法律常识,树立规则意识,形成契约精神,遵守规则,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并在允许的范围内更好地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努力达成自己的理想目标。最终,树立社会主义公民法治意识,积极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伟大事业中去。
四、結论
王阳明留给我们的诸多文化遗产充满人文主义关怀,鼓励有志之士提升内在修养,实现人生价值,这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启示意义深远:教育学生作为社会一员,培养对国家、民族、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强调实践教学,坚持知行合一,把施行大学生思想政治主题教育同举办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相结合,在实践行为中体现思想改造的结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4]。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道德氛围,重拾家规价值,构建校园“家”文化,打造平安和谐校园,使得扬善抑恶制度化,健全机制赏罚分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实施社会主义公民法治教育,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5]。
期待我们能从王阳明文化遗产中汲取更多的精华,从江西某理工类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具体经验出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去粗取精、古为今用地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创造性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6]。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1年第43期·毕业论文指导情境下的本科生柔性教育 202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