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数据结构》课程建设的探索
一、引言
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其它系统程序和大型应用程序的重要基础[1],在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中具有核心的重要地位,体现着创造性思维的信息素质培养过程。
上海建桥学院自2000年建校以来,就开设了《数据结构》课程,目前已连续为13届学生开设了数据结构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2],全院所有专业的学生必修,有助于学生对前一学期学习的程序设计进行总结提高,也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基础,内容承上启下,贯通始终,构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素质框架中的脊梁骨,对学生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为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研究课程改善机制对促进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3],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4]。《数据结构》课程获得了上海建桥学院的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资助,并完成了三轮课程改善历程报告,本文对课程建设做了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展望。
二、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一)学习态度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尚未养成
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动力差别很大[5],甚至有部分专业调剂的学生不喜欢本专业,更谈不上专业课的认真学习了。再加上大学的课程比高中更为复杂,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又开设的太多,学生普遍感觉时间安排不过来。把所有课程都学的很好,很难;所以需要抓住重点,识别出重点课程进行有效学习。
(二)学习基础一般,程序设计自信心不足
《数据结构》的前导课程是《面向过程程序设计(C语言)》,很多学生对前导课程掌握不牢固,导致本课程的学习难度加大。
(三)考核成绩不足以反映学习水平
该课程的实验和作业在考核中占了40%的比重,目的是强调过程式考核,培养学生软件设计、编程实现、软件测试与维护等实践能力。但随着网络的发达,很多布置的题目网上都有程序源码下载,一些偷懒或编程能力差的同学为了完成任务,下载后直接提交,这根本达不到实验和作业的目的,还很容易挫伤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三、课程改善历程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基本要求就是因材施教。大学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我们的学生在学风、班风、学习主动性、自律性等各方面都有了变化,应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开学第一次课,应向学生交代该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并强调课程重要性:考研的同学,不同学校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课可能考的不同,但《数据结构》是必考的科目;毕业后工作的同学,只要和软件开发搭了边,就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正是《数据结构》这门课程在算法编写过程中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甚至有毕业工作了的同学又拿起《数据结构》教材再学一遍的例子;最后,对于希望能正常毕业的同学来说,《数据结构》课程4个学分,它直接影响到本学期的《面向过程程序设计实践》2个学分,还会影响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移动设备应用软件开发》等后继课程的学习。
(二)“内容为王”的教学根本
随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加深和拓宽,对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成果的应用,对新技术发展的引用,教学内容应有所不同。应用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相比较而言,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也应有所不同。
①预备实验。本课程课内共六个实验,预备实验并不计入总评成绩统计,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上学期的《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普遍课时不充足,结构体和指针并没有讲透,预备实验的任务一主要复习函数的定义和调用;任务二主要复习结构体和文件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从C到数据结构的过渡期,老师也可抓紧机会对班级情况进行摸底。②加强问题分析。熊庆旭老师强调了授课过程中应加强问题分析,以弥补教材偏重具体解题,一旦问题分析透彻了,解题方法就跃然纸上。避免学生听老师讲课听的懂,自己做题就不会了的情况。譬如在哈夫曼树这个小节,常规教材都是先介绍哈夫曼树的构造,再介绍哈夫曼的应用——哈夫曼编码。实际教学中我把顺序调换了一下,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了具体应用场景,哈夫曼树、带权路径长度等就不只是枯燥的基本概念了。
(三)多元化、差异化评价机制
现代评价在评价原则上更侧重发展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评价方式更侧重形成性评价,评价内容更侧重思维情感和过程方法。
①平时作业。作业通常做两题,一题是回家作业,另一题是交作业时补充的题目,难度比回家作业稍低,当场完成后交作业,目的就是鼓励同学自主完成回家作业,即使是参考来的答案也要把它看懂。作业得分低的同学可以找老师订正,课间和课后的时间通常都比较繁忙,不少学生在认真订正。②实验。为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课内实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与岗位技能相结合,完成综合性项目。但也有部分学生“浑水摸鱼”,实验全靠组长完成。为了对学生进行真实的评价,也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本轮教学要求学生每次下课都提交程序源代码,实验开始前关闭U盘、关闭网络,然后采用机房的极域系统收集作业,强迫学生参与到编程实践中。几次实验做下来,交白卷的同学寥寥无几,绝大部分同学都投入到课堂教学中。③附加题。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是累积性的。即较复杂、较高级的学习是建立在基础性的学习基础之上的。基于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本课程按层级关系组织实验、平时作业和随堂测试,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本题目,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附加题。如在顺序表的随堂测试里,两道顺序表的统计、插入删除等基本题各50分,一道附加题20分,两个班级共四位同学得到了110分以上的好成绩。
四、目前改善效果及下一步建设计划
(一)目前改善效果
图1:2019-2020学年第1学期评教结果
学生评教结果如图1所示,开展了课程改善历程之后的三轮《数据结构》教学,评教结果有了很大进步,这对于教学型大学是很有益处的。
(二)下一步建设计划
①引入竞赛机制。学习数据结构的难点在于知识的运用,ACM-ICPC竞赛平台、PTA平台提供了大量的编程练习,重点考核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编写程序的能力,下一步考虑将课后实践情况纳入1+X考核体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②教学视频。本课程已录制3个微视频放在BlackBoard平台上,分别是学生作业中典型错误题型的解析,针对性强,内容短小精悍,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学生可查找、暂停、回放视频,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下一步考虑按学生需求录制更多的微视频。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浅谈《操作系统》课程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202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