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3期·野外实习及研学活动教学实践研究

2022.07.28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3期

毛东雷

[关键词] 野外实习;研学旅;地质地貌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树木年轮的新疆和田近百年风沙灾害史研究”

(18YJAZH064);2019年度新疆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招标课题“人类活动对和田策勒近100年风沙灾害的影响研究”(XJNURWJD2019A06)

[作者简介] 毛东雷(1975—),男,新疆石河子人,博士,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自然地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地质地貌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3-0062-04    [收稿日期] 2021-07-10

一、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地质地貌学”为地质学、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专业的基础课,在专业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地质地貌学”课程实践性强,野外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隋振民等研究指出,实践教学是地质地貌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持以素质培养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先导的实践教学理念[1]。在地质地貌野外实习过程中,除了教师讲解外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2]。李晓刚等提出了课堂案例教学、课内实验、野外实习、在线学习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3]。各高校可以构建MOOC共享平台,整合和模块化各自优质的野外实习和授课资源,充实和丰富实习教学内容,提高实习效率和质量[4]。西南石油大学结合三维激光扫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搭建了地质实习基地实践教学辅助平台,将野外实习与虚拟实习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地学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5]。当前地质地貌野外实习还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单一、实习成绩评定模式不完善等问题[6]。在旅行中研学,以研学促旅行,还需积极处理好考察、学习和旅行的关系[7]。地理研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特别是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8]。研学旅行中开展地貌深度观察,可以有效提升中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9]。地质地貌景观是新疆重要的地质遗迹类型,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山岳地貌和火山地貌则是新疆地质地貌景观中最主要的亚类[ 10 ]。从研学活动中更加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探究精神、综合思维能力及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性[ 11 ]。研学旅行活动让我们面对复杂的地理问题,去解释、去探究、去解决,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地理学科素养[ 12 ]。周霞遵循预设目标及探究现象、随笔记载、整体应用的基本思路,开展了新疆环天山旅行的研学活动[ 13 ]。目前地质地貌野外实习和研学旅活动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没有固定的地质地貌野外实习和研学基地、实习形式走马观花、实习内容不够深入、野外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实习经费不足导致无法深入进行探究、旅行社和中小学没有相应的科研实验设备而使研学旅的课程和学术思维难以继续深入下去。

二、地质地貌野外实习和地理研学旅活动的联系和区别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新疆师范大学地质地貌野外实习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周边,实习内容紧扣地质地貌学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培养学术思维。依托旅行社,乌鲁木齐中小学开展的研学旅活动一般围绕天山天池、达坂城祁家沟、乌鲁木齐石人沟、硫磺沟等实习点开展,主要集中在古生物化石、岩石、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山体滑坡地貌、雅丹和丹霞地貌、黄土地貌及荒漠植被考察等方面。研学旅活动一般针对的是中小学生,大部分学生没有学过野外的专业知识,需要指导教师提前补习理论课。由于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差异,在研学旅活动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的野外实习和研学旅活动都逐渐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不再是以前的单纯由指导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单调学习形式,而是由学生进行分组观测、测量并分组讨论和进行野外实习总结汇报。研学旅活动更加注重研究性学习的效果,需要讲解有深度,理论学习有深度,研究性学习要达到一定的目标,并且以此为契机使中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大赛当中去。

野外地质地貌实习内容侧重于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和风成黄土、水成黄土的区别和联系,以及荒漠地貌和河流地貌等的成因,其形成的沉积环境及其所反映的古气候变化特点是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由于乌鲁木齐远离海洋、冰川,实行水源地保护措施,学校的地质地貌实习内容未涉及海岸地貌、冰川地貌、冻融地貌等,主要以干旱区荒漠地貌为主。同时,乌鲁木齐周边缺乏变质岩和喀斯特地貌等,以上实习内容希望以后通过实习线路的合理设计,进一步完善实习内容。把握好地质地貌科学问题是深入开展地质地貌野外实习和研学旅的关键,要体现出乌鲁木齐周边干旱区地质地貌的特点和所反映的古沉积环境。例如在乌鲁木齐周边河流阶地两侧分布有不少厚度达3~6米的黄土,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黄土是风成的还是水成次生的,能否为农业利用;在什么时候沉积的,其代表什么样的干旱环境。如果是风成的,是否来源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一系列的科学问题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参与后续的研究,实习内容必须反映地质地貌的区域典型性、科学性、应用性及具备的研究条件等,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尽量与当地生产实践活动相联系,比如提出合理的地質地貌防灾减灾措施等。

三、加强地质地貌野外实习和研学旅活动的实效性

(一)由被動变主动

在地质地貌野外实习和研学旅活动中,改变以往由专业指导教师讲解、学生记录学习的单一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指导教师讲解外,还要求学生参与到野外采样、野外测量、室内实验、数据处理等各个环节当中,按小组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学术讨论和汇报。

(二)加大科研经费支持力度

加大野外实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经费支持力度,学习成果必须体现定量化的成果,要图文并茂,要体现一定的学术观点。这就要求在野外实习或研学旅活动中就一定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要采集丰富的样品和做详细的观测,以备回实验室分析、测试,要教会学生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目前测年技术等样品测试费比较高,没有经费支持,研究数据的获取就十分困难,后续的探究工作就无法继续深入开展。

(三)实习和研学旅地点选择的合适性

首先要选择好地质地貌野外实习和研学旅活动的地点,要求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反映出一定的地理科学问题,同时与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有一定联系,理论能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如果有野外实习基地或研学旅基地作为支撑,则更容易使野外实习和研学活动顺利开展,并容易取得实效。

(四)实践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在实习和研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壮丽的地质、地貌景观,加深对新疆美丽风景和祖国大好河山的认同,加强对家乡地理的认同和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地质地貌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当中。

(五)野外实习和研学旅活动深度融合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教学活动的完善可为中小学研学旅活动提供丰富的野外实践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研学旅活动的完善也可以丰富大学生地质地貌野外实习的内容和提供更多典型性野外实习观测点的选择,二者相辅相成,可以实现深度融合。二者的融合需要加强大学地理等相关专业的院系同开展研学旅活动的中小学、旅行社的合作。

(六)遵循合理的实践方法和原则

地质地貌野外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所以在野外实习和研学旅活动当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追溯法、现场提问引导法、形象比喻法、野外调查法、联想记忆法、实验室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思维,对野外遇到的科学问题进行追根溯源,善于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指导教师或导游讲解时应讲道理、摆事实,基本原则是讲解语言通俗易懂,用形象比喻法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以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成因探究为主线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野外实习或研学旅的过程就是讲“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习地质地貌自然发展规律融会贯通的过程。

四、结语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和研学旅活动可以渗透交叉开展,呈相辅相成的关系。地质地貌野外实习要求实习点多,理论联系实际,巩固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而地质地貌研学旅活动需要探究性学习的深入,更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价值,研学地点和内容相对比较集中,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思维、地理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和研学旅活动的地点选择一定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突出地域地质地貌的特色,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力度,提高地理学科素养,探究地质地貌的成因和反映的形成环境应贯穿于整个野外实践教学活动中。

加大对地质地貌野外实习和研学旅活动科研经费投入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设备,体现定量化探究性学习的效果,使学习更加深入,拓宽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丰富高校的地质地貌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