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工匠精神”培养的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2021.08.30

教育教学论坛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灵魂,是提升国家制造能力、制造品质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基础。随着2019年国家的扩招政策的出台,将会有更多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作为培育职业人才的第一战线,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不仅应该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应高度重视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为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高速发展做出贡献。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及研究现状

说到工匠,大家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词应该是“巧夺天工”,“巧夺天工”这个词语就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体现,而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凝结于这些数年刻苦钻研和不断创新的手艺人身上的职业道德、职业品格和职业能力。现在全国上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其核心就是“质量”和“创新”,作为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我们更是肩负着培育从业者工匠精神的重要使命。

目前,各大高校已经有不少关于工匠精神培养的论文出现,主要集中于研究工匠精神培养面临的困境及培养途径探究,还出现过少量提出将其应用于思政课程教学、会计专业教学等方面的论文,将其落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研究很少。

二、当前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工匠精神培养边缘化。当前多数高校并未在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标准中明确体现对工匠精神的培养,目前的体系和课标还是基于多年的传统经验而更侧重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即使有些理念稍微先进一点的院校认识到了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目前也大多也停留在口号和概念上,从领导到基层教师都缺乏对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真正重视。

(二)学生缺乏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我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相比城市长大的学生他们更具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吃苦耐劳并不等同于工匠精神,这是很多同学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内涵解读,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三)师资队伍缺乏认知。在高职院校,很多教师都是直接来自于高校毕业生,他们缺乏实际工程实践经验,传授的知识很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产品从设计到生产、销售、售后一套流程缺乏明确的认知,不能真正领悟工匠精神最终的落脚点。所以导致一线教师队伍缺乏在教学中缺乏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意识和能力。

(四)培养手段单一。高职院校多以较为传统的思政教育传授学生一些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这门课程的开设多在大一,停留在空泛的理论基础上,而在后期真正的专业教学中,教师却大多更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以此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评价,整个过程中,没有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更没有将其作为考评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一个指标。

三、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探索----以我校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一)改革面向“工匠精神”培养的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平台,深入分析当前该专业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跟时代步伐,融入创新要求,建设新的面向“工匠精神”培养的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整个三年的专业教学体系中,具体内容与具体做法是对实施路径与方法进行创新性的界定,重构“工匠精神”课程考评体系。紧抓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按照“在理论课中深入、在实践课中培养、在课程考核中体现”工匠精神的“三层次渐进式”原则,进行面向“工匠精神”培养的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重构专业教学与“工匠精神”高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研究如何结合实际教学需求,调整课程体系,编制《电子类工匠精神读本》,指导学生学习,可以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专业所需的工匠精神以及如何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课题计划在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中的授课计划中增加“工匠精神”培养的相关内容,真正发挥“工匠精神”的育人作用。

(三)全方位建设“工匠精神”教师创新发展基地和教学基地。培养 “工匠精神”,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就要研究整合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现有的先进设备与专业实训条件,引企入校,搭建适用于培养教师“工匠精神”的创新发展基地和搭建以培养学生崇尚技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基地。具体研究内容是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在实践和实训场地开设融入“工匠精神”培养要求的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各种实训环节的“工匠精神”实践教学,满足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需要的同时,突出对学生脚踢实地、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重构课程考评体系。为真正落实“工匠精神”的教学内容,在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中,加入对学生精益求精、严谨认真、创新能力等工匠精神的考核项目,另外,在平时的项目考核中,评价标准以“项目完美”程度进行评判,不应以“合格”为评判标准,使学生逐渐改掉“速成”的浮躁心态。课题组将针对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课程制定新的详细的考核表,以及制定与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标准。

(五)建设高品质的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基于工匠精神的“思政课程”。好的思政课程的建设是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基础,否则,工匠精神的培养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题组拟选取几门专业课,比如《无人机组装与调试》《无人机飞行原理》作为重点建设课程,并在整个课程的建设、运行、管理环节上设立完备的监督机制。在课程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注重考量“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工匠精神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课程评价标准(比如我校学生测评、督导组听课、教研室主任听课、学院领导听课)的制定中设置“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的观测点。

(六)打造一支“工匠意识强”的教师队伍。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也是专业知识传授和工匠精神培养的实际践行者,工匠精神的培养要依赖于一支具有极强的工匠精神培养意识和自身具有极强的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建设依赖于学校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校每年都会给予教师大量的提升和锻炼的机会,课题组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企业锻炼、专业带头人引领、开设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专题讲座、申报课程思政建设课题、思政老师与专业老师组队、班主任与专业教师搭班等多种方式来提升师资力量。   

四、改革后的教学体系预期效果展望

(一)促进教学工作改革。课题的开展有利于促进教师改进现有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建立更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

(二)提升教学质量。课题的开展可推动双师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等,课程体系、授课模式、考核模式都更突显高职教育的特色,有利于提高授课质量。系统改革后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脱离以往课堂模式,除了专业知识的讲授,更能让学生提升对国家、社会和行业的认知,学生和老师之间多了更多可以探讨的话题,课堂气氛更活跃,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

(三)增强就业能力。改革后的教学模式除了培养“技能型”人才外,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更能在工作岗位中脚踏实地,改变当前学生眼高手低、不愿吃苦、跳槽频繁的问题,增强职业教育的就业吸引力。

结语

工匠精神是职业从业者的一种职业态度,影响着个人、公司和社会的发展,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提升我们国家的科技实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