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4期·金课下的“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混合式教学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4期
苏应娟 王艇
[关键词] 金课;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混合式教学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中山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金课建设背景下的‘生化分離分析技术与原理’混合式教学改革”(教务〔2020〕72号);2020年度中山大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中山大学——广东肇庆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习教学基地”(教务〔2020〕93号)
[作者简介] 苏应娟(1965—),女,湖北武汉人,博士,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适应性种群基因组学研究;王 艇(1969—),男,山西晋城人,博士,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进化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4-0064-04 [收稿日期] 2021-07-12
一、金课建设的背景
作为新概念,“金课”首次出现在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文件中。它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两一性一一度”[1]。“高阶性”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机融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则强调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时代性,呈现教学形式的先进性和互动性,以及学习结果的探究性和个性化。至于“挑战度”则更强调课程的难度,学生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过关,教师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备课和准备。在国家倾力打造“金课”的大背景下,建设“金课”也成为一线教师努力和奋斗的方向。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更多更好的“金课”,是值得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是打造“金课”较好的改革模式,它将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当前的主流教学模式,它是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的结合,在凸显两种教学方式优势的同时又能弥补各自的不足。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能发挥引领作用,启发学生思考,掌控教学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师生互动[2]。线上的学习则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还能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两种教学方式的混合使用,学生能转换角色,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整个学习,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3]。
混合式教学还有一个最大优势,就是能借助网络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增加时效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它还能优化组合教学模式和策略,达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这些改革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型人才[4]。混合式教学更加重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让每位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极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师生互动更通畅。因此,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符合“金课”标准和时代发展需要的“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课程势在必行。
三、“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课程特点
“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是生命科学学院本科专业课,是在完成“生物化学”学习后,为后续实验课奠定基础的课程。主要介绍各种技术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如亲和层析、聚焦层析等。每种技术都是相对独立的,但互相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知识体系庞大且繁杂,知识点零散;第二,先学原理,后做实验,理论性强,缺乏主观认识;第三,学生串联知识的能力欠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曾尝试过很多改进。比如用图示或动画展示教学内容等。但学生仍然无法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为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基于“金课”标准,开展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点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在打造“金课”的时代大背景下,“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基于“金课”及“两一性一一度”的标准,结合“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课程的特点,我们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模式。
(一)线上课程
线上课程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置要既能保证学生跟上线上课程的教学进度,又能满足他们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还可以充分提高学习效率和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5]。在“生物化学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的教学过程中,线上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我们构建了精品课程网站,有课堂教师授课实录,能满足学生需多次观看老师授课视频的要求;构建的网站试题库,还能同时满足学生自我检测的需求;为加深学生对生物技术原理的理解,我们还提供了规范的实验视频和动画。我们要求学生每次上课前必须完成线上的预习和问题反馈。通过收集到的问题反馈,教师能明确教学重点及难点,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准备。课后,我们要求学生完成网上习题,并实时查看他们的学习进度及习题完成的准确度。另外,在师生互动板块,开展文献导读与在线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同时,解答学生疑问,帮助他们扩展知识体系。我们还制作了手机移动微课,方便学生在外随时随地地预习和复习。线上教学方式涉及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加之资源丰富,为学生构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教师对课程进行总结和改进,真正起到答疑解惑、双向交流的作用。
我们还制作了三个微课,这些微课中,有两个获得过全国高校生命科学学类微课大赛二等奖,视频制作精致,动画新颖,内容紧凑,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
线上教学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生物化学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的精品课程网站、微课视频以及手机移动微课,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的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平台。学生在上网课的同时,能有效地利用这些已有的网络资源,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特别是,有6位同学分两组加入任课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参与数据分析,分别发表SCI论文各1篇。目前,我们即将完成“生物化学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的慕课,准备在“智慧树”平台上线。我们把每章的知识点提升出来,借助视频和动画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學的生化技术的原理;设置了习题和测试单元,帮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同时,及时追踪最新的技术动向,紧密联系当今热点与最新专业动态,提高教学内容的创新性[6]。
(二)线下课程
线下教学是打造“金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线下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极力打破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如引导学生构建每个章节的思维导图,引入PBL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设专题讨论,真正做到学生和老师均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通过线上课程的预习,学生对生化技术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借助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以提问的方式引入课程内容,如“高压液相色谱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大家知道吸附层析法获得过诺贝尔奖吗”,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进引导式教学。特别是,对于课前汇总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解析,保证每位学生都能理解,并结合最新的前沿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同时,将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引入课堂,设置思考题,分组讨论。每组根据讨论的结果,选派学生在全班介绍,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在课堂教学中,会预留专门的时间开展专题讨论会,就最新的生物技术进行讨论,如“单分子测序技术”等。学生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汇报。同时,增设提问环节,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升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结合已有的线上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将抽象的生化技术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推送自制的微课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例如,免疫分析一章中“双抗体夹心免疫层析法”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帮助学生理解,我们选择以早孕试纸为切入点,制作了微课视频。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收集资料,精心安排讲课内容,尽力用图示或动画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采用早孕试纸的检测,引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而引入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和早孕试纸中采用的不同抗体。结合早孕试纸的结构,导入不同抗体所在的位置。然后,引出HCG是如何与不同位置的抗体发生作用,最后达到检测早孕的目的。微课采用了二维与三维动画演示的形式。特别是采用拟人化的3D动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三明治”式的双抗体夹心胶体金复合物是如何产生的,并在检测中如何起作用的,浅显易懂地把早孕试纸的检测原理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原理的理解。这就是其中一个线上线下完美结合的教学案例。
再如,“凝胶过滤”是重要的分离纯化技术。但由于它的原理中涉及数学推导,学生学习有难度。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收集资料,精心安排讲课内容,尽力用图示或动画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为此,我们制作了微课视频,围绕“为什么凝胶过滤能有效分离不同大小的分子”而展开。通过教师提问,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再通过引出筛分原理,结合凝胶过滤分子筛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先从定性的角度理解凝胶过滤的原理。然后引入床体积、外水体积、内水体积、洗脱体积以及分配系数这几个重要概念,引导学生利用公式计算推导,从而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凝胶过滤的原理。微课采用了3D与2D动画演示的形式。通过3D建模形象地呈现分子筛的结构特点,再通过2D动画直观地呈现凝胶过滤中不同大小分子运动的过程与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几个重要的体积及分配系数概念;还结合2D动画演示呈现了凝胶过滤对蛋白质脱盐的过程。通过生动的动画演示,实现了知识的可视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对于可延伸探索的知识点,在微课中以二维码的形式出现,学生可自主选择暂停视频并扫描,进行延伸学习。学生还能通过扫描二维码在线完成课后习题,自我检测学习效果。最后,教师设置了一道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课后研讨,并在线下课堂做简单的展示和讨论,实现翻转课堂,达成学习内容的深化。
另外,线下课堂的考勤,主要采用对分易,它每堂课会随机生成二维码。在3分钟时间内,学生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替代了传统的点名方式,简单易行,节省了课堂点名时间,也避免了学生间相互替代签到的情况,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率。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努力引导,既增强了师生的互动性,也体现了教学的多样性。课下,引导学生以项目为导向参与各类科研活动,鼓励他们早日加入不同的实验团队。特别是,借助各类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开展校企合作,针对企业生产和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和实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另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竞赛活动,为学生实践开辟了第二课堂。
(四)评价体系改革
打造“金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6]。教学评价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它既能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为此,我们建立了一套全方位的综合评价体系。
首先是學习过程评价,记录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和自我学习的情况和成绩。主要包括:课前预习、出勤率、课堂活跃度、小组合作、小测试、课后作业等方面。其作用不仅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惰性,还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线上记录,了解学生学习的完成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是完成性评价,是指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定量测试的评价体系。“生化分析分离技术与原理”的完成性评价成绩仅占40%,和占60%的过程性评价一起构成课程的最终成绩。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能多维度地考核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7]。
过程性和完成性评价方式的结合,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得益彰。既能督促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又能激发学生线下学习的动力。两者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全面、客观,也有助于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大力推动了“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混合式教学的开展。
结语
“金课”中“两一性一一度”的标准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尺子,在此背景下,“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教”和学生“学”进行了全面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和完善教学体系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解决了线上学习自主性不强和线下学习个性化不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更加优秀的专业人才,为实现建设“金课”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 上一篇: 基于指导大学生专业英语论文的探讨和研究 2025-01-09
- 下一篇: 2022年第14期·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领导风格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2022-06-29